李浩男,謝曉宇,張夢娜,王立平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硒是動物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研究表明硒在人體中參與多種生物與免疫學功能,具有抗氧化、抗輻射、抗癌防癌、重金屬解毒、提高免疫力及保護肝臟等功能[1-4]。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正常人體的硒攝入量為50~250 μg/d,硒攝入量過少或過多均會導致人體出現亞健康乃至疾病的狀況,當人體硒營養水平較低時會導致克山病的發生[5],而人體的硒營養水平較高則會產生頭發和指甲脫落、癱瘓乃至死亡的現象[6]。因此,適宜的日硒攝入量對維持人體的健康有重要作用[7]。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祖國的東南部地區,作為全國富硒土壤面積最大的區域,富硒資源豐富,但硒的分布規律極不均勻。因此,試驗以廣西玉林市為研究對象,采集當地的土壤、農產品、居民頭發,并檢測其總硒含量,評估當地環境的硒水平與居民的硒營養水平現狀,為當地居民的硒營攝入狀況提供良好的科學參考。
采用分層多級整群隨機方法選定,按照公共營養學的要求,于2020年11月分別選取玉林市北流鎮九代村、成均鎮和合村、新橋鎮永寧村、福綿區三龍村、福綿區覃村、興業縣大平山鎮陳村以及樟木鎮勝利村7個村落為調研點,選取在當地常年居住10年以上且無重大疾病的健康居民共480名(去除近期染發及有重大疾病的居民)。采集當地的土壤、農產品以及居民的枕后部頭發,收集居民的姓名、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基本信息。
1.2.1 采集與檢測方法
采用五點取樣法選出約200 g土壤樣品,在常溫下置于實驗室內自然風干,取出其中的碎石等雜物,使用研缽研磨,過0.106 mm(150目)孔徑篩,裝袋并編號備用;蔬菜類和肉類樣品先用自來水和蒸餾水多次沖洗表面的灰塵和土壤,根據不同的種類按一定的比例添加去離子水并在粉碎機中粉碎,得到新鮮樣品,裝袋編號,置于-20 ℃的冰箱保存;谷物和塊莖類樣品置于55 ℃烘箱烘干,用粉碎機粉碎,并過0.150 mm(100目)孔徑篩,裝袋并編號備用;人體頭發樣品使用自來水-蒸餾水多次沖洗表面的灰塵和雜質,置于80 ℃烘箱烘干,用剪刀剪碎,置于離心管中編號備用。利用硝酸和過氧化氫消解樣品,利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測定樣品中的總硒含量。
1.2.2 膳食硒攝入量的估算方法
研究表明膳食是硒營養攝入的主要渠道[8]。研究者通常利用3 d 24 h問卷調查法、年度頻率調查表及食物稱重法估算居民的硒攝入量,直觀評估居民的硒營養狀況,但這些調研方法的實踐較為復雜繁瑣。楊光圻[9]根據中國不同硒水平地區膳食硒和發硒的測定值得到關于膳食硒攝入量和發硒含量之間關系的對數回歸方程式:lgy=1.141lgx+1.968(y為膳食硒攝入量,μg/d;x為發硒含量,μg/g),將根據此對數回歸方程式代入玉林市農村居民的發硒含量來估算膳食硒的攝入量,并對玉林市農村居民的硒營養狀況進行評估。
1.2.3 土壤硒水平、農產品硒水平、發硒水平和膳食硒水平的評價方法
按照譚見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疾病與環境因素圖集》對土壤硒含量的劃分標準[10]對玉林市農村土壤的硒水平進行評價;發硒含量水平評價依據1989年楊光圻等提出的5個層次硒豐度區發硒含量進行劃分[11],其中有克山病區、無克山病區、適硒區、無硒中毒地區、有硒中毒地區的發硒含量分別為0.16 μg/g、≥0.16~0.36 μg/g、≥0.36~3.70 μg/g、≥3.70~32.2 μg/g、≥32.2 μg/g,發硒含量低于適硒區發硒含量的視為缺硒;膳食硒水平的評價依據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12],當根據發硒計算估計值結果低于推薦攝入量視為膳食硒攝入缺乏,低于平均攝入量則視為嚴重不足。
利用Excel 2019錄入相關數據,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SPSS Inc. Chicago USA)進行相關分析處理,以P<0.05具有差異統計學意義。
采用五點取樣法采集不同調研點的土壤樣品,檢測所得玉林市農村的土壤硒含量如表1所示,范圍為0.149~2.771 μg/g,且不同調研點土壤的硒含量差異顯著,其中大平山鎮陳村的土壤硒含量最高,為1.958±0.152 μg/g,福綿區三龍村的土壤硒含量最低,為0.516±0.056 μg/g,按照譚見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疾病與環境因素圖集》對土壤硒含量的劃分標準[10],除福綿區覃村外,其余調研村落的土壤硒含量均達到富硒標準(0.40~3.00 μg/g)。

表1 玉林市農村土壤中的硒含量
玉林市農村的農產品硒含量如表2所示,不同類型的農產品硒含量差異顯著,范圍為1.3~992.2 μg/kg,其中動物內臟的硒含量最高,水果的硒含量最低。動物性農產品的硒含量大小排名為:動物內臟(573.5±208.9 μg/kg)>畜禽肉(257.6±159.2 μg/kg)>豬肉(244.2±118.2 μg/kg)>雞蛋(188.6±60.6 μg/kg)。植物性農產品的硒含量大小排名為:豆類(92.7±26.3 μg/kg)>大米(67.2±22.5 μg/kg)>蔬菜(15.6±9.1 μg/kg)>水果(5.2±1.2 μg/kg)。由此可知動物性食物的硒含量顯著高于植物性食物的硒含量。就玉林市的同一類型的農產品而言,硒含量差異較大,變異系數的范圍為23.1%~61.8%,其中變異系數最大的是畜禽肉,變異系數最小的是水果。造成玉林市部分農產品變異系數較大最關鍵因素是同一類農產品中不同種類的農產品硒含量差異顯著,如畜禽肉中雞肉、鴨肉和魚肉的硒含量差異顯著,蔬菜中洋蔥、大蒜的硒含量較其余類別蔬菜的硒含量顯著較高。此外,同一農產品的產地來源不同也可能導致硒含量的不同。食物總硒含量的差異與食物的種類、地理位置、富硒能力有很大關系。動物性食物的硒含量主要取決于其所攝入的飼料中硒含量[13],而植物的硒含量則直接受到土壤中硒含量的影響[14]。

表2 玉林市農村農產品中的硒含量
由表3可知,玉林市農村居民的發硒含量平均值為0.438±0.232 μg/g,中位數為0.429 μg/g,均處于發硒水平的適硒范圍的下限附近,其中發硒含量達到適硒水平的農村居民占76.4%。與女性居民的發硒含量相比,<40歲、50~60歲、60~70歲和>70歲年齡階段男性居民的發硒含量顯著較高,而40~50歲男性居民的發硒含量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根據多數調查研究顯示一般來講老年人的發硒含量低于青年人和成年人的發硒含量[15]。將不同年齡組別的發硒樣本分別統計,進行分組比較處理,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組別之間發硒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玉林市農村居民的發硒水平
由表4可知,玉林市農村居民膳食硒估算值的平均值為36.99±11.23 μg/g,中位數為35.89 μg/g,其中膳食硒水平的估算值介于膳食硒最低攝入量(22 μg/d)和日推薦攝入量(60 μg/d)之間的農村居民占76.4%。就玉林市農村居民的膳食硒的估算值而言,男性居民膳食硒估算值的平均值(37.21±9.89 μg/g)顯著高于女性居民膳食硒估算值的平均值(36.32±10.78 μg/g),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或許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攝入更多硒含量豐富的主食及食用更多的肉類和水產品而導致。

表4 玉林市農村居民的膳食硒攝入量估計值
調查研究表明在所選調研范圍內廣西玉林市農村除福綿區覃村外,其余調研村落的土壤硒含量均達到富硒標準(0.40~3.00 μg/g)。不同農產品硒含量的范圍為1.3~992.2 μg/kg,且關于硒含量的大小排名為:動物內臟>畜禽肉>豬肉>雞蛋>豆類>大米>蔬菜>水果。農產品中硒含量的測定值差異顯著,與《中國食物成分表》中顯示的數值不同[16],這有可能是由于產地不同導致與查詢的食物成分的硒含量有較大出入。根據1989年楊光圻等提出的5個層次硒豐度區發硒含量表明,適硒區發硒含量的范圍0.36~3.70 μg/g,玉林市農村居民發硒含量的平均值為0.438±0.232 μg/g,中位數為0.429 μg/g,其中發硒水平達到適硒水平的占67.5%。根據估算結果顯示玉林市農村居民膳食硒估算值的平均值為36.99±11.23 μg/g,中位數為35.89 μg/g,其中膳食硒水平的估算值介于膳食硒最低攝入量(22 μg/d)和日推薦攝入量(60 μg/d)之間的農村居民占86.8%,但距離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最低標準60 μg/d相差甚遠,可能是由于飲食習慣導致的,農村居民膳食結構不平衡,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有較高的比例,而動物性食物所占比重較低。綜上所述,廣西玉林市居民膳食硒水平基本在安全范圍之內,因此,建議玉林市農村居民應適當地從食物中攝入硒營養,適宜提高肉類、魚類和豆類食物的攝入比例,增加當地富硒農產品的攝入,如富硒大米、富硒茶葉和富硒酵母等。
據統計,全球有15%的人口缺硒[17],農業農村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2017年調查顯示[18],全國有超過1.05億人口存在因硒缺乏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因此,適宜的硒攝入量對國民的健康至關重要,故下一步研究可精確考量各方面因素,進一步探討居民的發硒水平和膳食硒攝入量水平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利用居民發硒含量估算當地居民膳食硒攝入量的初步模型,對全國各地居民的硒營養狀況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