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曹卓媛
(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杭州 310000)
當前城市建筑環境日益復雜,對消防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筑防火檢查難度增加,通過物聯網的應用可創建智慧消防系統,可自動識別危險源、實時監控消防設施、及時報警火災等,為滅火指揮、火情防控、科學方案的制訂等提供了必要保障,還可使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采用mini2440實驗板,CPU主頻調節為400 MHz,接口分別為1個以太網接口、1個USB接口、1個SD卡接口、3個串行接口;內存為64M的SDRAM,32 bit數據總線,時鐘頻率為100 MHz。該系統主控中心的硬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主控中心結構圖
采用型號為MQ-2的煙霧傳感器,將其設置在消防檢查節點位置。該設備采用SnO2,在清潔空氣內電導率較低,當檢測到運行環境內氣體濃度增加時,氣敏材料的電導率便會發生變化,設備阻值受被測氣體濃度影響,將濃度信號變為電信號。在運行環境下,電阻值與煙霧濃度間的聯系用靈敏度K表示,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K為靈敏度;R為電阻值;R0為傳感器在正常環境下的阻值。因煙霧類型不同,K值有所區別,但均遵循以下規律:

式中,m為探測器的敏感性,在1/3~1/2取值;A為煙霧濃度;N為氣敏材料溫度。
該電路包括繼電器與警號兩部分,設置在智能建筑安防消防探測系統內,當出現火災情況時發出警示作用,使值班人員能夠針對突發情況采取解決對策。該系統內的報警電路采用繼電器驅動警號,在ZigBee終端節點P0-3與三極管相連,在火災狀態下輸出低電平,此時三極管處于閉合狀態,繼電器驅動警號,實現現場報警,反之則警號不啟動,電路連接如圖2所示[1]。

圖2 現場報警電路圖
3.1.1 創建防火數據庫
該數據庫由傳感矩陣、采集程序等構成,具有消防資源管理、信息監測、監督執法等功能,對建筑消防安全進行全面管控,包括樓道雜物堆積、電氣系統運行、樓內溫度變化、煙霧濃度等。當出現火災時,樓內溫度與煙霧濃度會逐漸提升,根據上述數據便可進行火災自動預警,使信息更為準確,為火情評估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持。針對采集的溫度、煙霧、CO濃度等信息,納入模糊神經網絡之前進行預處理,因神經網絡內輸入的物理量間差異較大,且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需要將其歸一化處理,數值量還會影響系統矯正時間,二者具有正比關系,如若未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大數據將會“吃掉”小數據,導致誤差增加,經過歸一化處理后納入模糊神經系統內進行深入處理。將煙霧濃度、溫度、CO濃度等信息作為檢測對象,對火災發生概率進行判斷。第一步是對輸入信號模糊化處理,根據隸屬函數創建模糊規則模型;第二步是對采集信號進行訓練,結合訓練結果調整權值;第三步是按照模糊神經網絡對火災發生率進行判斷,并將概率值輸出,火災信號處理過程如圖3所示[2]。

圖3 火災信號處理流程
3.1.2 構建防火檢查系統
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采集消防檢查相關信息,使防火檢查系統更加完善。例如,數據管理技術應用中,通過信息整合、統一處理,可借助虛擬化技術進行模擬演練,再利用Web數據挖掘技術進行信息預處理,使建筑內的消防安全等級得到精準客觀的評估,使消防監督、防火檢查等功能更具針對性,節約大量人力與物力成本投入,促進監督檢查效率提升。將煙霧濃度、CO濃度、溫度值作為傳入信號,創建模糊神經網絡模型,如圖4所示[3]。

圖4 模糊神經網絡結構圖
圖中,S為煙霧濃度;T為溫度值;C為一氧化碳濃度,將三者數值進行預處理后輸出;W1~W4分別代表的是不同層次間的權值;X、Z、D分別代表模糊推理中的“小”“中”“大”,利用W1和W2將信號分成不同的等級,在利用W3選擇相應的迷糊規則,最后用W4將規則歸一化處理,將火災發生概率輸出,用N表示“無火災”;用Y代表“引燃”;用M代表“明火”;P為最終狀態。根據上圖可知,首層中的S、T和C屬于輸入量,第二和三層為模糊化層,第四層為推理層,第五層為歸一化層。為使建筑防火系統報警更加準確,在多種環境下仍可準確報警,可結合實際環境設置模糊規則與隸屬函數,使火災報警更加準確可靠。
一方面,創建建筑身份系統。對不同位置的建筑物進行身份確認,如結構、使用情況、改造程度等,利用物聯網將采集的信息設置成電子標簽(RFID)。在發生火情時,工作人員可利用終端設備了解建筑狀態,便于及時為消防人員提供信息;一旦發生異常情況,芯片能夠及時識別并做出初步判斷,并向管理者發出警報。消防人員可及時了解建筑受災情況,憑借樓內的溫度傳感器了解現場溫度,便于有效開展救援工作。如若報警人員對信息不了解,則指揮人員便要先確認建筑信息,由此確定火災位置,再實施救援。另一方面,完善消防安全責任平臺。在智慧消防系統中增設安全責任平臺,該平臺的作用是對管轄范圍內的消防部門、辦公大樓、小區等進行等級劃分,對于人員流動較多的區域,如寫字樓、民用建筑等,需要確定建筑出入口數量、具體位置、樓層高度等,有助于在出現火情時消防車可以通過最短路徑達到現場,開展高效的救援工作。上述區域相關責任主體也應協調配合,使防火監督更具針對性,引導從業者樹立安全責任意識,全面掌握區域內人員信息,實施安全責任監督常態化管理。該系統中還設置了社會消防安全管理模塊,使監管部門在防火工作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各部門樹立安全責任意識,負責好各自行業內的消防管理工作,再由統一的安全管理系統進行監督,將現代化信息技術充分應用到內部消防管理系統中,使網上查詢、網上錄入、監督與考評得到貫徹落實,從而節約更多的資源與成本,促進消防檢查整體效率提升。
3.3.1 消火栓
建筑安全需要完善的消防設施來保障,消火栓作為重要的消防設施之一,對其定期檢查和管理十分必要,可以保證其隨時可用,降低火災損失。因建筑防火等級不同,應采取分級質檢標準,常規檢查為期1~2 a,但因傳統消防設施檢查力度不強,管理技術落后,導致設施管理效率始終無法提升。在智慧建筑背景下,可將消火栓管理體系與物聯網相連接,實時反饋運行狀態,物聯網可直接在消火栓中安裝各類傳感設備、智能芯片等,依靠RFID技術進行管理。智能芯片是在云計算的支持下,對消火栓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并將其整理成標準格式后傳遞到當地消防中心,使消防單位能夠隨時掌握消火栓的準確信息,快速響應并解決。
3.3.2 火災識別系統
物聯網智慧消防系統安裝了煙霧傳感器、溫度探頭等,適用于不同的火災識別報警設備中,將其與智能樓宇系統相連后,當火災識別設備發現建筑內出現火情時,便會將火情預警信息經過物聯網傳輸到樓宇系統中,再由樓宇系統發出警報,使樓內居民能夠及時知曉險情,并有序撤離;還可將其與當地的消防中心相連,可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達到消防單位,使消防隊伍能夠快速到達火災現場,組織開展滅火救災工作;還可便于消防機構采集最新火情信息,迅速定位起火區域、易燃易爆物體位置等,發揮強大的滅火輔助作用,使滅火救援效率進一步提升。
3.3.3 消防供水系統
建筑火災控制受水資源供給的影響較大,如若供水系統不完善,會增加滅火難度。將物聯網與供水系統相連接,可對供水狀態進行動態監控,實時掌握現場水源供應情況,如水流壓力、流量等,消防中心可根據上述信息綜合分析現場火情,預測滅火所需的水資源總量,必要時還可提前從周圍區域抽調,確?;馂默F場水源供應穩定持續,盡可能地減少火災造成的財產損失。在供水系統中安裝消防水源傳感器,應與居民建筑間保持約2 m的距離。傳感器可將水源位置、水量等重要信息實時傳遞,便于消防管理方案制定,提高防火與滅火效率。
智慧消防在物聯網的支持下已經普遍應用到建筑防火工作中,在防火檢查、救援管理、消防設施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智慧安防系統中,通過溫度、煙霧傳感器、智能芯片等能夠及時發覺樓內溫度、煙霧濃度等異常情況,及時發起警報,促使值班人員及時予以解決,一旦出現火災事故,報警電路便會立即啟動,告知消防中心,消防人員根據物聯網技術可快速定位火災位置,并以最短路線到達現場,使火情盡快得到控制;還應加強消火栓、供水系統等管理,確保在發生火情時能夠正常投入使用,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