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棟,郭新雨
(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濟南 250000)
由于混凝土中骨料、水泥等材料的熱工性能不同,高溫下不同材料間發生的化學作用會導致混凝土力學性能發生變異,使混凝土結構力學性能劣化,穩定性降低。研究高溫下鋼筋混凝土T形梁的振型,并對簡支梁損傷識別方法進行驗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試驗通過振動測量裝置獲得鋼筋混凝土梁(RC梁)高溫后梁的固有頻率并計算振型,根據測得結果計算RC梁的撓度,探究RC梁的振動與承載力的關系,驗證RC梁損傷程度判斷方法的可靠性,為混凝土結構高溫損傷程度推斷和改善提供參考依據[1]。
試驗設計4榀混凝土強度為C35的HRB400鋼筋混凝土T形梁(編號為BT1~BT4)。所有梁長為3.0 m,有效長度為2.8 m,梁兩端各留100 mm支撐長度,錨固長度為180 mm。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取30 mm。BT1與BT2分別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和不開裂狀態下施加14 kN/m與4 kN/m的恒載,并升溫120 min;BT3在無荷載的情況下升溫120 min;BT4作為對比試件,僅做靜載試驗。試驗梁測溫點布置如圖1所示。對4榀梁進行不同荷載及高溫條件下的振動頻率試驗。

圖1 試驗梁測溫點布置圖
采用水平火災試驗爐進行火災試驗,充分燃燒120 min并采集溫度,待火災爐內溫度下降至100℃時停止采集,恢復至室溫后將梁吊出爐蓋。火災試驗爐升溫曲線與ISO834標準升溫曲線總體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如圖2所示。根據曲線觀察RC梁高溫后變形程度,測定其承載力,待恢復室溫后進行RC梁靜載試驗,并用1榀對比梁進行加恒定荷載對比試驗。BT1、BT2、BT3的跨中撓度達到極限狀態的時間見表1。

圖2 BT2基頻衰減曲線

表1 達到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試驗梁所用時間

圖2 火災爐升溫曲線
安裝振動測量裝置,采集振動信號,進行振動特性分析。以BT2為例,對2 h內每隔5 min的時域信號進行一次傅里葉變換,得到高溫條件下試件的基頻衰減曲線,如圖3所示。
將不同的實際升溫時間換算成ISO834標準升溫曲線所對應的時間,試驗梁BT1、BT2、BT3的等效爆火時間為110 min,BT4為51 min。對BT1、BT2、BT3、BT4采用Midas進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模態參數[2],根據其頻率測量值和振型參數,在規定受火時間中建立FA-SVR回歸模型。然后,運用MATLAB整理獲得數據,從而獲得振型-頻率的組合模態參數的構造訓練樣本。以BT1為例,用簡支梁振型函數公式(1)與簡支梁自振頻率公式(2)計算出其剛度為6.46×1012N·mm2,得出頻率和振型的組合參數為(15.1、61.3、0.009、0.8、0.98、0.72、0.009、0.095、0.84、0.39、-0.86、-0.096)[3]。

式中,φn(x)為固有振動模態;n為第n階振型;x為迭代向量;L為梁長。

式中,ωn為固有振動頻率;EI為剛度;m為梁的質量。
收集與理論計算一階和二階相對應的二階(一弧)和三階(兩弧)測得的頻率和振型結構檢測樣本,將獲得數據輸入FA-SVR回歸模型,判斷著火時間,并將其與試驗的等效受火(高溫)時間進行比較,3榀梁的損傷程度判斷結果如圖4~圖6所示。

圖4 試驗梁火災后損傷識別結果

圖5 試驗梁剛度預測結果

圖6 試驗梁承載力預測結果
該RC梁高溫損傷程度判斷方法是通過預判受火(高溫)時間,進而得到承載力和截面抗彎剛度,從而為后續的損傷程度評估提供可靠依據。通過測量高溫后梁的頻率和振型,以及高溫后RC梁的撓度等,得出RC梁在高溫下的振動特性,驗證了RC梁高溫損傷程度判斷方法的可靠性。雖然受火(高溫)時間預測值與等效爆火時間存在一定誤差,但滿足ER、MAC評價指標的要求,火災后的總體識別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