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唐鵬,張金海,魏東風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鄭州 450000)
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調節、控制職能,能夠對地表、地下水進行有效利用,堤防、涵閘、灌溉等工程均屬于水利工程范疇。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基礎建設愈發完善,水利工程的規模、數量逐漸增大。在諸多工程項目中,混凝土原料以其廉價、優質的性能獲得了推廣應用,但隨之而來的凍融、滲水問題也困擾著施工單位,構件中的水分子在低溫作用下凝結成冰,體積膨脹并產生微觀拉應力,嚴重影響了工程的整體強度和質量,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探究和改進。
凍融、滲水是我國水利工程建造環節極為突出的問題,施工地區的氣候、溫度等均會影響工程性能,據相關研究顯示,當混凝土結構所處環境溫度過低時,其中的毛細水很容易發生凍結問題,整個物態轉化過程中,結構體積可膨脹大約9%,在這種膨脹壓力的持續作用下,內部會產生微觀結構拉應力,進而產生裂縫而滲水。此外,毛細孔水結冰后,鹽分濃度也會發生一定改變,冰與過冷水之間滲透壓力不同,還可能產生持續作用的壓差[1],這些作用使得構件微觀結構產生破壞,反復凍融累積傷害,致使輕微裂縫損傷不斷擴張,最終形成貫穿、連通裂縫,影響結構整體的強度和抗滲性能。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飽水狀態是加劇凍融進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許多水利工程中會通過摻入粉煤灰降低混凝土的含水量,以規避潛在的凍融、損壞風險。該做法綜合效益可觀,可以在降低水膠比、改善凍融耐久性的同時,提升材料和易性,抑制材料泌水問題。但過量摻加粉煤灰同樣會引發質量問題,過多的粉煤灰顆粒在混凝土中會引發“滾珠效應”,導致混凝土坍落度過大、上層泌漿等情況,受到水量減少問題的影響,早期還可能出現凝結緩慢、強度過低的現象。基于此,本文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對其配比試驗過程、性能分析過程進行探究。
某水電站承擔灌溉、防洪、發電職能,所處地晝夜溫差較大,潛在的凍融風險較高,初步確定以摻加粉煤灰來提升混凝土的抗凍融性能。
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標準抗壓強度為45.5 MPa;Ⅰ級粉煤灰,需水量比為91%,混凝土中采用的粗、細骨料就近采購,其中,碎石的表觀密度為2 650 kg/m3;細骨料含泥量為3.6%,表觀密度為2 550 kg/m3,另加入高效減水劑、引氣劑,可以起到改善和易性、抗凍性的作用。對粉煤灰摻量與混凝土性能的關系進行研究時,需要保持無關變量穩定,綜合多方因素考慮后,將混凝土含氣量設置為4.5%,誤差不得超過±0.5%,這主要是因為本工程對混凝土抗凍性能要求較高,含氣量過低容易影響混凝土的抗凍性,而含氣量過高又會影響內部結構的緊密性,進而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試驗分兩組進行,A組采用等強度配置思路,強度統一設定在C25,用于研究同等強度條件下,粉煤灰摻量對試件力學性能、抗凍性能以及抗滲性能的影響。B組采用同等水膠比,設計指標為0.40,兩組均設置5個試件,具體配比可見表1。

表1 案例工程混凝土試驗配比情況
力學性能能夠客觀描述各種材質結構的應力狀態、載荷性質等。對混凝土力學性能進行分析時,需要測定其抗拉性、抗壓性等。綜合水利工程的整體運行需求,本文重點分析粉煤灰摻量與抗壓強度指標之間的關系。抗壓強度的增長與多重要素有關,養護時間在其中表現極為活躍,基于此,收集構件組7 d、14 d以及28 d齡期抗壓強度參數,分析相關性情況,詳細數據可見表2。

表2 不同配比下各混凝土構件力學性能測試結果MPa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同等強度條件下,7 d齡期時,A組試件的抗壓強度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說明粉煤摻量與早期強度之間是存在一定負相關關系的,但在14 d和28 d的測試結果中,該種情況卻表現出了相反的趨勢,隨著粉煤灰摻量的增加,A1~A5組抗壓強度指標明顯上升。而等水膠比組別中,抗壓強度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在14 d、28 d組別中,這種下降趨勢明顯放緩。分析后發現,這種情況主要與粉煤灰自身性質相關,其中的活性SiO2可以與水泥中的成分發生反應,混凝土原料碳硅比約在1.5,拌和后游離Ca(OH)2和SiO2發生反應,生成新的、低堿性的水化硅酸鈣物質,碳硅比也下降至1或1以下,強度明顯提高,促進了混凝土構件整體力學性能的優化。此外,粉煤灰中的Al2O3活性較高,在長時間的混合、作用下,同樣會與游離Ca(OH)2發生反應,生成新的水化鋁酸鈣等物質,部分SiO2在水化熱的作用下,還會參與這一反應進程中,形成有3種及以上物質參與的復雜反應,生成水化鋁硅酸鈣等。
這些生成物均具有較高的強度,可以顯著提升結構穩定性和抗壓能力,同時,Ca(OH)2作為水泥中重要的組分物質,游離狀態下通常呈現為片狀晶體,拌和過程中很容易影響微觀結構緊密性,使之產生微小裂隙,而粉煤灰摻入并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應后,可以顯著消耗這種晶體存量[2],進一步推動結構力學性能的優化。試驗中呈現的構件早期強度較弱,很有可能是因為該種反應不夠充分,經過14 d、28 d的養護后,反應轉化進程基本結束,因此,強度相應提高。
抗凍融性能是水利工程中極為重要的衡量指標,通常可以用相對動彈性模量輔助評估,本次試驗中還引入質量損失率,二者相互配合以確保分析準確性,A、B兩組均進行150次和200次凍融試驗[3],并記錄相關參數以供分析。在凍融150次試驗中,A1~A5組質量損失分別0.7%、0.7%、0.6%、0.3%和0.8%,相對動彈模量分別為93.65%、93.7%、95.2%、93.1%和90.6%,粉煤灰摻量增加的整體影響并不明顯。而凍融200次試驗中,質量損失分別轉變為0.9%、1.2%、1.0%、0.8%和1.3%,最大、最小損失之間相差大約為0.5%,相對動彈模量分別為91.3%、92.8%、95.3%、90.1%和89.7%,對于摻量超過50%的A4、A5組來說,相對彈性模量損失有所加劇,但整體維持在約90%,質量損失也沒有超過1.3%的限值。
在等水膠比組別中,凍融150次試驗B1~B5組質量損失分別達到0.4%、2.6%、2.5%、3.1%和6.6%,相對動彈模達到91.3%、83.4%、81.2%、75.7%和75.3%;凍融200次試驗中,質量損失分別為0.6%、2.7%、3.0%、4.8%和9.3%,相對動彈模分別達到88.9%、84.2%、68.1%、68.5%和55.7%。可以發現,在粉煤灰摻量超過50%的B3、B4、B5組中,質量損失、相對動彈模損失均明顯增大。A、B組別之間的差異如此明顯,分析后發現可能是由于強度等級的影響,當強度等級一定時,粉煤灰摻量所起到的作用明顯被削弱,而水膠比相同時,粉煤灰摻量增大反而會帶來抗凍融性能的削弱。
水利工程對抗滲性能的要求同樣較高,把控不當很容易造成滲漏、裂縫擴大等問題,最終影響結構整體強度,在該部分的試驗中,重點選取了滲水高度、滲透系數指標,在指標內容的基礎上,做出綜合性的抗滲評價,數據結果可見表3。

表3 混凝土試件抗滲試驗結果
從圖表中可以看到,A、B兩組的抗滲評價均大于W6,對應滲透系數大約為4.19×10-9cm/s,可以較好地滿足水利工程抗滲需求,這主要是因為粉煤灰中活性成分與水泥成分發生反應,造成了片狀晶體Ca(OH)2的大量減少,混凝土微觀結構由此被改變,密實度也明顯增加,因此,抗滲性能得到改良。配比環節要結合實際試驗情況分析,比如,本次試驗中,同等強度條件下,A4組表現最佳,此時可以取水膠比0.35,粉煤灰摻量60%,以提高工程抗滲性能。
綜上所述,本次試驗分析了粉煤灰摻量與混凝土構件抗壓強度、抗滲性能、抗凍融能力之間的關系,試驗結果如下:
1)在等強度條件下,混凝土構件性能主要受到粉煤灰摻量、養護時間的影響,早期混凝土強度較低,14 d以后則會伴隨粉煤灰摻量的提升而出現明顯上升趨勢,實踐中務必科學設定養護周期,適當提高粉煤灰摻量。
2)粉煤灰摻量的作用受強度影響較大,強度一定時,粉煤灰摻量對抗凍融能力的影響減小,而水膠比固定時,摻量的增加反而會影響抗凍融能力。施工過程中要注意協調水膠比、強度、摻量的關系,通過增加強度減少凍融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