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輝
(中建二局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在土建工程結構的基礎上提高建筑物的內外美觀性、功能完善性與使用安全性,是建筑裝飾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從目前來看,受惠于技術進步與行業改革,建筑裝飾工程涉及的裝飾材料、裝飾結構越來越多樣化,相應的技術工藝也越來越復雜。在此背景下,要保證施工效果與用戶體驗處于較高水平,就必須在管理上下足功夫,切實提升各類施工技術應用的規范性、先進性與適宜性。
建筑裝飾工程具有科學性、工業性、經濟性、藝術性等多重屬性,一項優質裝飾工程的建設完成,不僅要全面符合相關行業規范、技術標準,還應滿足用戶在性價比、裝飾風格、施工時限等方面的具體需求。所以,在開展相關技術管理工作時,應明確此類工程特點,并據此將質量、進度、成本、效果等管理內容納入實踐體系之中。除此之外,施工技術在建筑裝飾工程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施工技術與施工條件的匹配性,施工人員的素養水平,施工材料及施工設備的性能、質量等。因此,相關技術管理工作還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進而需要管理人員盡可能地對所有影響因素及風險隱患做出分析應對,并保證管控行為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1]。
在建筑裝飾工程施工中,作為技術管理工作的實施者與把控者,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極為關鍵。若管理人員在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工作態度方面有所欠缺,將很難找出現場施工的技術缺陷,進而導致技術管理流于形式。反之,若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較高,不僅能規范技術操作、減少施工風險,還能切實推動技術方案的優化調整與改進創新。所以,相關企業必須意識到“人”這一主體要素的關鍵性,著力打造出專業化、高質量的管理人才隊伍。一方面,在招聘技術管理人員時,應設置一定的準入門檻,充分考察應聘者的專業背景、工作經驗、既往項目成果等,以便從基礎上提高技術管理人才的素養質量。另一方面,企業還應定期組織培訓活動,如開展優秀裝飾案例分析會、舉辦裝飾新技術專題講座、派遣技術管理人員參加行業性交流活動等。這樣一來,能使技術管理人員豐富知識儲備、錘煉技術本領、強化管理能力,確保其更專業地投入裝飾施工技術管理中。除此之外,還應建立考核制、責任制、獎懲制等人員管理制度,以端正技術管理人員的日常工作態度,避免由人為因素導致的施工管理風險。
將更新、更好的技術工藝、設備工具或施工方法應用到建筑裝飾工程當中,實現舊技術缺陷的彌補或原有施工效益的提升,是技術管理的重點目標。具體來講:
首先,可運用裝配式技術工藝。與傳統的現場裝飾施工方式不同,裝配式工藝實現了工廠標準化生產與現場高效化施工的有機融合,不僅能達到降低施工難度、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質量的目的,還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增強建筑裝飾的美觀性和功能性。現階段,業內常見的裝配式裝飾施工類型包括集成式、組合式、整體式、管線分離式等,這些類型的施工方法均為先在工廠中生產出裝飾所需的板材、管線、支撐構件等建筑材料,再運輸至施工現場進行組合安裝,具體差異主要體現在組合安裝方式的不同。對此,在開展施工技術管理實踐時,相關人員應做好如下把控:
1)裝配式裝飾構件的規格尺寸,應以建筑內部的預留空間為基準,如房屋的開間尺寸、門窗的洞口尺寸等。從分模角度來講,若預留空間的寬為nM,則其高度的分模數列應為nM/2,構件安裝節點及安裝接口尺寸的分模數列均應采用nM/2、nM/5或nM/10(n為自然數,M為模數)。在此基礎上,還需根據建筑裝飾設計的具體方案進行調整,從而在保證裝配式構件安裝可行性的基礎上,避免隱藏性構造偏差的出現。
2)為了滿足用戶的建筑使用需求,應對裝配式構件及其組合結構的功能性進行把控,并細化為具體的管理參數指標。例如,為了保證戶內條板隔墻的隔音質量與結構強度,應對裝配式墻板構件的厚度提出嚴格要求。若為單層墻體,則構件厚度應大于90 mm;若為雙層墻體,則構件厚度應大于60 mm,并在墻板層間留出10~50 mm的間隙,從而實現更好的隔音與保溫效果。在此基礎上,若墻體存在一定的負重需求,如吊掛電視機、安裝懸空柜等,還應保證墻體構件的安裝固定點不少于2個,且相鄰兩點之間的距離應超過300 mm,以此來進一步提高條板隔墻的穩固性。
3)基于建筑裝飾工程的美觀性、藝術性要求,相關人員在監管把控裝配式構件尺寸規格、安裝質量的基礎上,還需要對構件的外觀進行審核檢查。一方面,要保證構件實物與設計要求、采購內容相一致,不可出現顏色、質感、紋理、形狀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應對多個構件進行對比,查看是否存在同類構件色差明顯的情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在所有構件安裝完成后,建筑空間呈現出良好的整體性,達到最佳的裝配式裝飾效果[2]。如圖1所示。

圖1 某裝配式裝飾工程結構圖
其次,可運用數字化的技術工藝。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裝飾企業應緊跟時代步伐,做好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及工具的合理利用。從技術管理的角度來講,可將BIM技術與裝飾施工的設計管理、流程管理、風險管理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促成工程質量的綜合提升。例如,相關人員可通過影像采集、參數輸入的方式,將建筑結構與設計方案以三維模型的形式生成在BIM平臺中(見圖2),這樣便可具象化、全角度地對設計內容進行分析,了解現有方案是否符合建筑空間的實際條件,有無結構上的設計沖突或設計遺漏。在此基礎上,還可將BIM模型展示給用戶,并進行整改意見的征詢,既能幫助設計人員更合理地完成裝飾方案設計,為施工過程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還能確保裝飾效果更符合用戶需求。再如,相關人員可將不同裝飾構件的模型數據輸入BIM平臺中,并運用動態模塊演示多個構件之間的安裝位置、安裝流程及連接固定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引導施工人員在施工中更準確地執行技術流程、組合預制構件,達到保質、高效的施工效果。

圖2 某裝飾工程的BIM效果圖
最后,可運用綠色化施工技術。綠色節能、低碳環保也是建筑裝飾施工技術及其管理的重點發展方向。現階段,常見的綠色裝飾材料包括硅藻泥涂料、天然乳膠漆、紙草路面磚、實木復合板、防霉壁紙、殺菌壁紙、石墨烯保溫板等。將這些材料應用到裝飾施工中,不僅能改善建筑空間內的環境質量,還能達到節能、吸音、防水等效果,進而提升裝飾技術的功能性,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3]。
為了實現施工技術管理作用的充分發揮,相關人員在建筑裝飾工程的建設期間,必須要樹立全程化的管理理念。首先,在前期準備階段,應對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充分調查,并從建筑結構、環境條件、用戶需求等角度入手,分析施工方案、設計圖紙的可行性和優質性。若分析結果無異常,則可開展后續的施工作業。反之,則應協同設計人員對圖紙、方案實施進一步調整;其次,在中期施工階段,應著重關注各裝飾環節中施工人員技術操作的規范性與技術流程的正確性、完整性。例如,裝飾工程中抹灰工程的規范流程如圖3所示。在此基礎上,對實際的施工成果進行檢驗,不僅要保證做到圖實相符,還應滿足相關技術規范、行業標準的具體要求。例如,DBJ/T 61-37—2016《建筑裝飾裝修工程施工工藝標準》中裝配式裝飾構件安裝孔尺寸的檢查方法與允差范圍見表1。最后,在裝飾工程各項施工環節基本完成后,技術管理人員可先使用游標卡尺、測距儀、萬用表等工具進行自檢。若現場檢測合格,則可交由監理人員實施進一步核驗,最終實現竣工交付。反之,若未通過檢測,應及時對裝飾結構中的故障點位進行施工調整或返工重修,以保證在合同規定期限內達到理想化的裝飾效果。

圖3 抹灰工程的施工技術流程

表1 預制構件安裝孔的檢查方法與允差范圍
綜上所述,建筑裝飾工程的整體建設質量與技術管理的落實水平直接相關。在管理實踐中,相關人員務必積極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同時,切實樹立責任意識與趨優意識,為技術管理夯實主體基礎。除此之外,還應做到全程化管理、嚴格化管理、精細化管理,并結合實際的工程需求,積極推動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的運用,最終促成管理成果與技術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