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
(江西省萍鄉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江西 萍鄉 337000)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持續深入,水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成為當前環境保護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但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水資源污染情況相對較為嚴重,相應監測工作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的應用效果難以得到良好保障。因此,加強對于水處理中環境監測技術的深入研究,以及相應污染防治措施的優化探討是十分有必要的。
電化學法是水環境監測過程中的主要方式,多用于檢測水體pH 酸堿度、流速方面,通過對電化學法的應用和研究,設計相應水環境監測儀器,能夠實現對于水環境的實時多參數監測。
1.1.1 pH 測量
pH 酸堿度的測量可采用雙鉑片計時電勢法。該檢測方法主要是通過對于電流階躍的控制,進行暫態測量,因此也被稱為恒電流法。在實際進行pH 測量的過程中,溫度會對傳感器的精度造成影響,因此需要對其溫度相應情況進行分析,經實驗得到pH 為4、6.85、9.17 時,傳感器溫度響應情況見表1,由表1 可知,計時電勢法測量的開路電壓值與溫度值均呈線性關系,也間接說明了鉑片表面確實發生了Pt 與PtO 的相互轉換。

表1 pH 傳感器溫度響應
該檢測方法與玻璃電極相比,主要優勢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雙鉑片電勢法為固態電極,不易碎,而且適應性較強;第二,電極無需進行特殊處理,能夠直接在相應裝置中使用進行檢測;第三,電極輸入阻抗較低。
1.1.2 流速測量
提高流速測量計的靈敏度是當前監測技術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對此,可借助氧化鎢電極設計流速檢測傳感器,以此實現對于低流速液體的測量。相應測量裝置結構情況見圖1。該裝置能夠將池中液體的流速控制在0.08~40 mm/s 范圍內,相應流速調節單位為0.08 mm/s,極大地滿足了低流速實驗需求,經過進一步實驗測量之后,發現該測量方法并不適用于液體流速超過25 mm/s 的情況,因此,該技術方法不能夠應用在流速較大的水體監測當中。該流速傳感器的主要優勢在于成本較低,無需進行復雜的數據處理流程,檢測方法相對較為簡單、高效[1]。

圖1 測量裝置結構示意
1.2.1 顏色測量
水體顏色測量能夠有效反應水質的好壞情況,可通過對可見光波段的吸收光譜實現對于水體顏色的測量。其中三刺激值可用于描述水體顏色,計算公式為

式中:x(λ ) 、y(λ )、z(λ ) 為視覺匹配函數;A( λ )為測量溶液的吸光度;S(λ )為光源的光譜功率分布。
相應坐標計算公式如下:

通過相應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測量得到的結果,運用上述坐標計算公式,能夠得到溶液色坐標,進而實現對于水體顏色的分辨。
1.2.2 濁度測量
濁度測量能夠實現對于水體污染情況以及富營養化程度的分析,而且還有助于監測廢水過量排放情況。相較于以往紅外光波監測方法,紫外可見光的散射強度更大,能夠更好地反應水體的濁度情況,其主要原理是在無色液體當中,溶液吸光度多是由于顆粒物散射入射光而產生,相應散射強度與顆粒的大小和形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當顆粒物直徑遠小于入射光波長的1/10 時,將會呈現出瑞利散射現象,其強度公式為

式中:I 表示瑞利散射強度,單位為mW/Sr;I0表示入射光強度,單位為mW/Sr;K 表示瑞利散射系數;N 表示單位體積微粒個數,單位為個/cm3;V 表示微粒的單位體積,單位為cm3;λ 表示入射波長,單位為nm。
因此可通過設計紫外可見光濁度傳感器,實現對于水樣中濁度的有效測量。該方法適用于懸浮顆粒直徑在0.1~20 μm 的水樣測量當中。
1.2.3 化學需氧量測量
化學需氧量主要指的是進行水處理的過程中,消耗氧化劑的量,主要用于檢測水體當中有機物、硫化物等還原性物質的含量以及污染情況[2]。但是由于水體中存在懸浮顆粒物,會阻擋可見光的傳播,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需要在實際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加強對于濁度補償的研究。對此,可通過對吸光度曲線下移系數的分析實現濁度補償,經過試驗驗證,得到了不同濁度下吸光度曲線下移系數的線性擬合公式,見表2。經驗證該濁度補償效果優良,有著較好的實用性。

表2 不同濁度下吸光度曲線下移系數的線性擬合公式
遙感技術基于其本身的動態化、自動化監測優勢,在水環境監測當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而且相應監測成本較低,準確性較高,極大地減少了人為監測過程中的影響。當前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當中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3.1 固體懸浮物測量
可利用紅外光波對懸浮物展開遙感監測,通過建立懸浮物輻射值模型,實現濁度測量。當前常用的濁度傳感器包括散射型以及透射型兩種,前者是基于廷德爾效應,后者是對于入射光衰減程度的監測,二者的響應曲線存在一定差異,見圖2。透射型和散射型濁度計是當前兩種最為基礎的檢測方法,因此對于濁度測量計的研發也多是在這兩種方法上改進優化而來。

圖2 響應曲線
1.3.2 水體富營養化測量
可借助紅外光波段、可見光波段實現對于水體含氧量的監測,在實際環境監測過程中,若水質出現變化,富營養化程度增加,就會使得水中的浮游植物數量有所增加,進而導致紅外光波段出現變化,在陡坡效應的作用之下,相關監測人員通過采集到的數據信息,能夠實現對于浮游生物的有效判斷,進而分析水體富營養化情況。例如,在水環境監測過程中,水體當中的浮游植物數量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就會使得遙感裝置采集的反射光譜發生變化,可以此作為水體富營養化監測判斷的依據[3]。此外還能夠通過對葉綠素a、總氮、總磷以及化學需氧量的測量實現對于富營養化的監測。相應計算評價因子營養狀態指數(TLI)以及營養狀態分別為:TLI<30 時,為貧營養;30≤TLI<50為中營養;50≤TLI,為富營養。
為強化對于水污染防治強度,在保障污染治理環境效益的同時,還需要考慮相應經濟效益,因此可通過建立費用函數模型,實現對于水污染治理經濟效益的控制,以此為水污染處理系統各環節工藝的選擇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費用函數包括冪函數、一元線性函數、二元非線性函數、多元線性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等多種模型,模型形式分別為

在實際應用分析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相應污水治理特點和需求,合理選擇相應費用模型。例如,對于污水處理廠以及再生水廠而言,其工程規模較大,單位處理水量以及基建費用與規模之間負相關,因此可選擇冪函數形式作為費用模型[4]。模型公式為

式中:E 表示工程費用,單位為萬元;Q 表示設計規模,單位為萬米3/日;a,b 表示模型系數。
稀土濕法防治技術主要是通過濕法分離相應污染物,通過氧化焙燒、鹽酸浸取、萃取分離,最后進行稀土金屬以及合金制備。以某地區氟碳錦礦的濕法分離為例進行探討。相應氧化焙燒過程中的主要化學反應包括:

將稀土境況在回轉窯內進行焙燒,通過外加熱方式進行處理,焙燒溫度控制在500 ℃~600 ℃之間,維持1 h,然后轉入浸出環節,通過稀鹽酸、堿轉進行兩次浸出得到錦富集物和少錦氯化稀土,在進行萃取分離,景觀氯化稀土濕法合成。景觀分析后,發現該區域廢水當中包含的主要污染物為鋇、氦氮、化學耗氧量、懸浮物等[5]。以此為依據進行廢水監測方案的設計,并有針對性地采用相應過程治理以及末端治理技術,全面保障水污染防治效果。
針對村落污水問題,可采取生態土壤法、分層生物濾池處理技術等進行污水治理。生態土壤法治理原理是利用不透水層在地下建設生物濾池,通過通氣性土壤作為好養性填料,將生活污水引入草坪,并向地下土壤滲透,使得污水直流在艷陽砂盤當中,在借助表面張力上升,在虹吸作用的支持下,不斷向下層土壤滲透,最后流出生物濾池,達到將水與污染物分離的目的,相應工藝流程見圖3。處理完成的水會被回收利用,有機物被分解為無機物留在土壤當中,氮碳變成氣體逸散在空氣中,磷則被土壤吸附截留,或者被其他植物利用。

圖3 生態土壤凈化工藝流程
分層生物濾池處理技術主要是利用生物膜法進行污水處理,該技術工藝主要包括濾床、布水裝置以及排水系統。污水通過格柵進行預處理,然后進入分層生物濾池,與生物膜接觸,將污水當中的有機物吸附降解,或者被生物池當中下層吸附性填料吸附,最后將處理達標的污水排放或者綠化回用。該技術的主要應用優勢在于基建運營成本較低,而且污泥產量較少,此外該系統的抗沖擊能力較強,能夠有效節約空間,是當前污水治理過程中應用效果較好的技術措施。
綜上所述,水環境監測以及污染防治工作是水處理過程中的重點內容,當前常用的水環境監測技術主要包括電化學法、可見光譜測量技術、遙感技術以及生物測量技術等,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應結合相應監測需求,合理選擇不同監測技術,同時還應積極針對相應技術進行優化開發,不斷提升監測水平。在進行污染防治工作的過程中,應加強對于防治技術的合理選擇和應用,通過建立相應費用模型實現對于治理技術的科學選擇,還可以根據實際水處理區域、治理目的等,選擇稀土濕法污染分析技術、生態土壤凈化技術以及分層生物濾池處理技術等,實現水污染的高效治理,在達到相應生態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相信隨著對水環境監測以及污染防治技術措施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水處理效果將會得到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