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瑾,肖玉峰,劉 丹,劉 鑫,郭 為,李樹新,高金亮,吝 文
(1.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0083; 2.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北京 100083; 3.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陜西 西安710000; 4.中國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28)
2000年以來,全球頁巖氣產業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已在四川盆地實現海相頁巖氣資源的有效開發,2020年產量為2.00×1010m3[1]。海陸過渡相頁巖廣泛發育于華北地區、華南地區、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2],頁巖氣資源量約為1.98×1013m3,占總資源量的25%,是未來頁巖氣勘探的重要領域[3]。近年來,海陸過渡相頁巖氣勘探開發取得進展。鄂爾多斯盆地延安甘泉地區云頁平3井二疊系山西組頁巖段壓裂測試產量為5.3×104m3/d,云頁平1井組、云頁平6井等測試產量為(2.0~3.0)×104m3/d[4];大寧—吉縣地區5口直井山西組頁巖段壓裂測試獲得工業氣流,產氣量為(0.2~1.0)×104m3/d[3]。南華北盆地中牟區塊牟頁1井、鄭東頁2井二疊系太原組—山西組直井壓裂分別獲得1 256.0和3 614.0 m3/d穩定頁巖氣流[5]。漣源盆地湘頁1井二疊系大隆組直井壓裂測試產量為2 400.0 m3/d[6]。沁水盆地鉆探的SX-306、SY-Y-01、WY-001等3口井二疊系見到良好的頁巖氣顯示[7]。四川盆地川東北地區明1井二疊系龍潭組壓裂測試產量為(3.02~3.85)×104m3,川東南地區東頁深1井龍潭組巖心測試含氣量為0.56~8.78 m3/t[8]。
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大寧—吉縣地區二疊系山西組發育一套典型的海陸過渡相頁巖,具有良好的勘探開發前景[3]。相較于海相頁巖,海陸過渡相頁巖沉積受海相與陸相環境的雙重控制,水動力條件變化快,具有有機質來源多樣、礦物種類多樣、巖石類型豐富、垂向疊置關系復雜等特征,導致表征頁巖氣儲層特征的參數存在非均質性,制約優質頁巖層段識別優選。中國對海陸過渡相頁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頁巖的基本特征、分布及資源潛力評價等方面[9-16],頁巖氣儲層系統評價研究薄弱,圍繞頁巖儲層和孔隙結構非均質性開展研究較少,對于有利層段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認識不足,制約海陸過渡相頁巖氣開發實踐的規模化開展。
以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大寧—吉縣區塊山西組頁巖為例,根據礦物組分、地球化學參數、微觀孔隙結構非均質特征,分析頁巖氣儲層參數變化特征,探討儲層非均質性及控制因素,為海陸過渡相頁巖氣有利層段優選提供指導。
大寧—吉縣區塊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晉西撓褶帶東南部,東接呂梁山脈,西鄰黃河,北起隰縣,南至鄉寧,面積約為5 784 km2(見圖1(a))[17]。晚古生代,華北地臺受區域構造、基底斷裂及海平面升降影響,經歷巨大的海陸變遷,發生多次海侵,在石炭—二疊系沉積一套海陸過渡相地層。鄂爾多斯盆地東緣發育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3套頁巖。本溪組、太原組頁巖層段欠發育,山西組縱向發育多套頁巖,橫向分布穩定,厚度為30~85 m。山西組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山2段和山1段,山2段自下而上又可細分為山23(P1s23)、山22(P1s22)、山21(P1s21)3個亞段。P1s23頁巖廣泛發育且分布穩定,厚度為20~40 m(見圖1(a)),是大寧—吉縣區塊海陸過渡相頁巖氣勘探開發的重點目標層位[4,18-19]。
大寧—吉縣區塊P1s23發育深灰色/灰黑色頁巖、深灰色/灰黑色粉砂質頁巖,夾粉砂巖、細砂巖、煤層及煤線。綜合分析巖性、沉積構造、地球化學及古生物特征,大寧—吉縣區塊山西組沉積環境為濱淺海相與三角洲相共存,P1s23形成于潮控三角洲—潮控河口海灣沉積環境[20]。潮控三角洲相可分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和潮控三角洲前緣3類亞相;潮控河口海灣相又可分為潮坪、沼澤、障壁島、潟湖、海灣5類亞相[18](見圖1(b))。
實驗樣品取自大寧—吉縣區塊2口典型海陸過渡相頁巖氣取心井——大吉51和大吉3-4井,目的層為山西組山23(P1s23) 亞段。對大吉51井P1s23以20 cm 間隔連續系統采集巖心樣品183塊,對大吉3-4井P1s23采集代表性巖心樣品60塊,制備5 種規格的樣品:(1)75~150 μm(100~200 目)粉末樣品243 份,用于TOC質量分數測定、X 線衍射全巖礦物定量分析;(2)干酪根濕樣69 份,用于干酪根鏡檢;(3)垂直層理方向切制10 mm×10 mm×2 mm 塊體巖樣26 塊,進行氬離子拋光及鍍碳處理,用于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觀察;(4) 150~180 μm(80~100 目)粉末樣品26 份,用于低溫CO2、N2吸附測試;(5)10 mm×10 mm×10 mm 顆粒樣品26 份,用于高壓壓汞分析。
TOC質量分數測試、X線衍射全巖礦物分析在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完成,實驗儀器分別為美國LECCO CS230 碳硫儀和日本理學TTRⅢ全自動X線衍射儀,測試依據分別為GB/T 19145—2022《沉積巖中總有機碳測定》和SY/T 5163—2018《沉積巖中黏土礦物和常見非黏土礦物X線衍射分析方法》。干酪根顯微組分、場發射掃描電鏡(FE-SEM)實驗在四川省科源工程技術測試中心完成,實驗儀器分別為偏光顯微鏡Axio Scope.A1和ZEISS Sigma300掃描電鏡顯微鏡,測試依據為SY/T 5162—2014《巖石樣品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方法》。低溫氣體吸附及高壓壓汞實驗在北京理化測試中心完成,實驗儀器分別為美國康塔儀器公司Autosorb-IQ-MP 比表面積及孔徑分布儀和PoreMasterGT60 儀,測試孔徑范圍分別為0.35~200.00 nm和0.36×10-2~1.00×103μm。首先將頁巖樣品研磨至80~1 000目(150~1 800 μm),在70 ℃溫度條件下干燥48 h,在110 ℃溫度條件下抽真空,持續脫氣12 h,以除去水分及各種揮發分;然后設定相應參數進行實驗;最后選取計算模型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測試依據為GB/T 19587—2017《氣體吸附BET法測定固態物質比表面積》。
3.1.1 礦物特征
山西組地層具有典型的海陸過渡相煤系地層礦物組成特征,整體上富黏土礦物,硅質礦物(石英、長石)含量相對較少,含一定量的碳酸鹽礦物(方解石、白云石、鐵白云石)及少量黃鐵礦和菱鐵礦。將大寧—吉縣區塊山西組海陸過渡相頁巖與四川盆地N201、JY1、WX2井龍馬溪組海相頁巖及北美Barnett海相頁巖氣儲層礦物組分進行三角圖投點對比(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P1s23頁巖礦物組分具有更強的非均質性,相對于海相頁巖黏土礦物整體上質量分數偏多,但也有部分樣品硅質質量分數或碳酸鹽礦物質量分數較高。
海陸過渡相頁巖氣儲層沉積環境多變,巖石類型多樣,礦物組分復雜。縱向上,P1s23頁巖礦物具有強非均質性,不同沉積相對應頁巖層段礦物組分對比見圖3。
P1s23上段為潮控三角洲相沉積,頁巖礦物組分對比見圖3(a),頁巖黏土礦物質量分數高,為44.0%~82.0%(平均為60.0%);脆性礦物質量分數低,為18.0%~56.0%(平均為39.2%),以石英為主,質量分數為12.0%~51.0%(平均為34.9%),含少量長石(平均為2.2%)和菱鐵礦(平均為2.4%),不含碳酸鹽礦物和黃鐵礦。
P1s23下段為潮控河口海灣相沉積,由于潮坪、沼澤、障壁島3類亞相頁巖段不發育,僅討論潟湖、海灣2類亞相,并進一步細分沉積微相。潟湖亞相可分為半封閉潟湖、封閉潟湖微相;海灣亞相可分為咸化海灣、深水海灣微相。潮控河口海灣相頁巖段礦物組分對比見圖3(b),縱向非均質性較強,不同沉積微相頁巖礦物組分差異較大。整體上,河口海灣相頁巖黏土礦物(平均為48.4%)與脆性礦物質量分數(平均為51.6%)相當,其中石英質量分數平均為44.5%,部分樣品含大量碳酸鹽礦物,含少量菱鐵礦、黃鐵礦,不含長石。半封閉潟湖、封閉潟湖微相頁巖段礦物組分對比見圖3(c-d)。半封閉潟湖微相頁巖脆性礦物(平均為51.3%)與黏土礦物(平均為48.8%)相當,脆性礦物以石英為主(平均為42.7%),含少量白云石(平均為2.0%),個別樣品發育菱鐵礦結核,質量分數超過40.0%。封閉潟湖微相頁巖脆性礦物質量分數高,為68.0%~80.0%(平均為74.1%),其中石英質量分數為63.0%~73.0%(平均為68.1%),含少量白云石(平均為2.9%)和黃鐵礦(平均為3.1%)。咸化海灣、深水海灣微相頁巖段礦物組分對比見圖3(e-f)。海灣亞相頁巖碳酸鹽礦物質量分數開始增多。咸化海灣微相發育白云質頁巖,脆性礦物質量分數最高,為67.0%~70.0%(平均為68.7%),其中石英質量分數為57.0%~52.0%(平均為49.7%),方解石質量分數為5.0%~8.0%,白云石質量分數為5.0%~9.0%。黏土礦物質量分數低,為30.0%~33.0%,平均為31.3%。深水海灣微相發育灰質頁巖,脆性礦物質量分數為59.0%~70.0%(平均為65.7%),以碳酸鹽礦物為主,方解石質量分數為28.0%~39.0%,白云石質量分數為3.0%~5.0%,石英質量分數為21.0%~28.0%(平均為24.7%),黏土質量分數為30.0%~41.0%(平均為34.3%)。整體上,封閉潟湖微相頁巖與四川盆地龍馬溪組海相頁巖氣儲層礦物組分及含量近似[1],指示較好的可壓裂性。
3.1.2 有機質特征
不同類型的干酪根具有不同的生油、氣能力[20-22]。藻類體比鏡質體更富含氫和脂質組分,Ⅱ型比Ⅲ型干酪根有機孔更發育[23-25]。P1s23頁巖顯微組分以殼質組(質量分數平均為58.6%)為主,呈絮狀、團塊狀,透射光下呈棕黑色,無熒光(見圖4(a));其次為鏡質組(質量分數平均為30.9%),反射光下呈灰色、灰白色塊狀(見圖4(a-b)),透射光下呈棕黑色,無熒光(見圖4(b));含少量惰質組(質量分數平均為8.7%),主要為絲質體,透射光下呈黑色,形狀各異,無熒光(見圖4(c、f));部分樣品含腐泥組(質量分數平均為6.8%),透射光下呈團塊狀、棕黑色,反射光下呈團絮狀、深棕—棕黑色,由于熱演化程度高,未見熒光(見圖4(d-e))。根據干酪根類型指數TI確定干酪根類型,TI≥80,有機質類型為Ⅰ型;40≤TI<80,有機質類型為Ⅱ1型;0 ≤TI<40,有機質類型為Ⅱ2型;TI<0,有機質類型為Ⅲ型。P1s22頁巖干酪根類型指數TI介于-48.3~36.3,有機質類型為Ⅱ2~Ⅲ型。
不同沉積相頁巖段顯微組分存在一定差異(見圖5)。三角洲相頁巖樣品顯微組分以殼質組為主,質量分數為22.0%~71.0%(平均為56.9%),包括腐殖無定形體(平均為54.0%)和少量角質體(平均為4.0%)。鏡質組質量分數為21.0%~75.0%(平均為33.0%),惰質組質量分數為3.0%~17.0%(平均為10.0%),幾乎不含腐泥組。TI為-48.3~-0.8,有機質類型為Ⅲ型。河口海灣相頁巖樣品顯微組分以殼質組為主,質量分數為52.0%~76.0%(平均為67.0%),主要包括腐殖無定形體(平均為66.0%)和少量角質體(平均為2.5%)。鏡質組質量分數為14.0%~27.0%(平均為19.0%)。惰質組質量分數為2.0%~9.0%(平均為4.0%)。河口海灣相頁巖段含質量分數為2.0%~24.0%的腐泥組無定形體,尤其深水海灣微相頁巖腐泥組質量分數為18.0%~24.0%,TI為3.8~36.3,有機質類型為Ⅱ2型。
P1s23頁巖TOC質量分數為1.0%~11.7%,平均為2.9%(剔出非頁巖樣品)。不同沉積環境中富集形成的頁巖TOC質量分數差異較大。三角洲相頁巖樣品TOC質量分數為1.0%~7.3%,平均為2.3%。河口海灣相頁巖樣品TOC質量分數為1.0%~11.7%,平均為4.3%。潟湖亞相中,半封閉潟湖微相發育富含粉砂紋層的頁巖,TOC質量分數最低,為1.0%~2.7%,平均為1.6%;封閉潟湖微相發育含白云石條帶、含炭屑紋層的頁巖,TOC質量分數為4.5%~8.9%,平均為7.3%。海灣亞相中,咸化海灣微相發育生屑白云質頁巖,TOC質量分數為10.9%~11.7%,平均為11.2%;深水海灣微相發育生屑鈣質頁巖,TOC質量分數為6.0%~7.4%,平均為6.6%(見圖1(b)、圖6)。
3.2.1 孔隙類型
P1s23頁巖主要發育有機質孔、礦物粒間孔、黏土礦物層間孔、黃鐵礦晶間孔、礦物溶蝕孔及微裂縫(見圖7)。
三角洲相頁巖主要發育礦物粒間孔、黏土礦物層間孔,有機質孔發育不佳。礦物粒間孔孔徑集中在20~200 nm之間,黏土礦物層間孔孔徑多在100~200 nm之間(見圖7(a-b))。該類頁巖中有機質呈條塊狀,形狀棱角分明(見圖7(c)),發育少量圓形或橢圓形原始生氣孔,孔徑小于20 nm,且常見與礦物顆粒間發育狹長邊緣微裂縫(見圖7(d))。利用JMicroVision圖像分析三角洲相頁巖面孔率較低,為0.36%~0.59%。河口海灣相頁巖礦物粒間孔、有機質孔及微裂縫發育。該類頁巖發育團塊狀、填隙狀及條塊狀3類有機質。團塊狀有機質周邊略圓滑,發育大量復雜液態烴氣泡孔,呈“大孔套小孔”或海綿狀,孔徑為50~100 nm(見圖7(e-g));填隙狀有機質與礦物顆粒間發育粒間孔,孔徑為50~100 nm(見圖7(h));條塊狀有機質發育原始生氣孔,孔徑小于20 nm(見圖7(i))。礦物粒間孔孔徑集中在20~200 nm之間(見圖7(j))。此外,發育黃鐵礦晶間孔、方解石溶蝕孔,孔徑分布在100~500 nm之間(見圖7(k-l))。河口海灣相頁巖面孔率較高,為1.0%~1.4%。
3.2.2 孔隙結構特征
根據低溫CO2吸附法、低溫N2吸附法及高壓壓汞法,分別定量表征P1s23頁巖微孔(d<2 nm)、中孔(2 nm
由低溫CO2吸附曲線(見圖8(a))可知,三角洲相頁巖微孔吸附量小,最大吸附量為0.76~0.78 cm3/g,微孔比表面積為2.18~8.48 m2/g,微孔孔體積為0.003 cm3/g。河口海灣微相頁巖微孔發育,最大吸附量為1.29~2.99 cm3/g,微孔比表面積為18.18~41.26 m2/g,微孔孔體積為0.003~0.015 cm3/g。咸化海灣微相頁巖微孔最發育,最大吸附量為2.99 cm3/g,微孔比表面積為41.26 m2/g,微孔孔體積為0.015 cm3/g。
低溫N2吸附—脫附曲線特征(見圖8(b))表明,三角洲相頁巖主要發育兩端開口的楔形孔或似片狀顆粒組成的槽狀孔,中孔比表面積和孔體積分別為5.00~5.40 m2/g和0.010~0.017 cm3/g。河口海灣微相頁巖主要發育四邊開放的槽狀孔或狹縫形孔,中孔比表面積和孔體積分別為2.40~5.00 m2/g和0.008~0.030 cm3/g。
高壓壓汞曲線特征(見圖8(c))表明,三角洲相頁巖進汞曲線隨壓力增大先快速升高后保持不變,發育一定量的宏孔,退汞效率約為40%,孔隙連通性一般。河口海灣微相頁巖宏孔結構存在一定差異。半封閉潟微相湖頁巖宏孔發育最差,退汞效率為5%;封閉潟湖微相頁巖進汞曲線持續上升,退汞效率約為60%,孔隙連通性較好;深水海灣微相頁巖進汞曲線先快速增加后緩慢增加,退汞曲線先保持不變后快速下降,退汞效率約為30%;咸化海灣微相頁巖進汞曲線呈臺階式上升,退汞效率約為60%,孔隙連通性較好。
整體上,三角洲相頁巖孔隙結構參數較差,總比表面積為7.60~13.40 m2/g,總孔體積為0.013~0.020 cm3/g,孔隙度為0.58%~1.93%。三角洲相頁巖以微孔、中孔為主,占比分別為36.5%、37.8%,宏孔占比為25.7%(見圖8(d))。除半封閉潟湖微相頁巖外,河口海灣相頁巖孔隙結構整體較好,總比表面積較高,為21.30~43.63 m2/g;總孔體積較大,為0.014~0.023 cm3/g;孔隙度為5.10%~5.50%。河口海灣相頁巖以微孔為主,占比為78.8%;宏孔占比為14.2%;中孔最少,為7.0%。
封閉潟湖—海灣微相頁巖有機質豐度高、類型好,儲集空間類型多樣,孔隙結構參數優,脆性礦物含量高,是山西組優質頁巖氣儲層發育段。總體上,優質頁巖的形成受沉積環境和成巖作用共同控制。
沉積環境控制富有機質頁巖的形成與分布,決定頁巖有機質和無機礦物的發育特征,是控制頁巖氣儲層非均質性的基礎因素。
三角洲相沉積距離物源最近,受陸源碎屑輸入影響最大。Al、Ti 元素常被用來指示陸源碎屑物的輸入,Sr/Ba可有效判斷水體鹽度,Ni/Co廣泛用于判別氧化還原環境。元素分析結果顯示,三角洲相頁巖Al2O3與TiO2平均質量分數偏高,分別為23.90%和0.93%,表明沉積環境臨近物源區,陸源碎屑物的輸入稀釋有機質,同時帶來大量陸源黏土,Sr/Ba為 0.23~0.74,Ni/Co為0.80~4.65,指示淡水含氧沉積環境,不利于有機質保存,導致儲層TOC質量分數低、黏土礦物質量分數高。半封閉潟湖微相沉積為海岸帶因發育障壁砂壩而形成半局限低能淺水環境,局部與外海及河流溝通,Al2O3與TiO2平均質量分數分別為17.40%和0.66%,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陸源碎屑輸入的影響,Sr/Ba為0.38~0.49,Ni/Co為3.20~4.69,指示陸相淡水氧化的沉積水體,不利于有機質的堆積埋藏,同樣表現為TOC質量分數低、黏土礦物質量分數高。封閉潟湖微相為沉積靠近海洋的閉塞低能環境,與海灣微相的相似,距離物源較遠,Al2O3與TiO2質量分數低,分別為10.50%和0.40%,表明封閉潟湖—海灣微相受陸源碎屑物輸入影響較小,陸源黏土較少,Sr/Ba為0.80~2.60,Ni/Co為7.70~11.30,指示厭氧條件海相海水介質,強還原沉積水體利于有機質的保存,封閉潟湖—海灣微相頁巖氣儲層TOC質量分數高、黏土礦物質量分數低。
不同沉積環境發育的泥頁巖有機質母質來源存在較大差異,控制有機質孔隙的發育[28-29]。生烴能力較強的有機質顯微組分形成有機質孔的潛能更強,生烴能力較差的有機質顯微組分形成有機質孔的潛能較低[30]。山西組頁巖主要發育條塊狀、填隙狀及團塊狀3類有機質。條塊狀有機質棱角分明,呈較大的孤立塊狀,多為陸源植物木質有機質,為典型的Ⅲ型干酪根,生烴能力較差,發育少量孔隙,孔徑小于20 nm,孔隙結構特征較差。這類孔隙可能含部分繼承于母源物質的孔,即并非自生有機質孔隙[31-32]。填隙狀有機質為充填于礦物顆粒間的固體瀝青,與礦物顆粒間發育粒間孔,孔徑為50~100 nm。團塊狀有機質與海相頁巖中常見的有機質特征近似,來源于海洋浮游藻類,為Ⅱ2型干酪根,生烴能力相對較強[22-24],發育復雜、海綿狀液態烴氣泡孔,孔徑為50~100 nm。三角洲相頁巖有機質主要來源于陸源植物碎屑,干酪根類型為Ⅲ型,生烴能力相對較弱[22-24],有機質孔隙發育較差。封閉潟湖—海灣微相頁巖沉積受陸源和海洋雙重控制,有機質來源既有陸源植物碎屑,也有海洋浮游藻類,干酪根類型為Ⅱ2,生烴能力相對較強,有機質孔隙較發育。此外,封閉潟湖—海灣微相中大量的浮游生物死亡后沉落海底,形成大量生物硅質,可有效提高儲層的脆性[33]。
山西組成巖作用主要為壓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頁巖氣儲層儲集空間特征。海陸過渡相頁巖礦物組分及含量的強非均質性,造成成巖過程中不同層段頁巖的抗壓實作用能力不同。頁巖Si與Al元素交會圖可判識硅質成因,研究區P1s23頁巖與北美Barnett海相富有機質頁巖Si 與Al元素交會圖見圖9,可見封閉潟湖—海灣微相頁巖與北美Barnett海相富有機質頁巖類似,在伊利石Si/Al線之上為過量硅部分,反映更多成分的生物成因硅。早—中成巖階段早期,封閉潟湖—海灣微相硅質生物蛋白石轉化形成高硬度結構的隱晶質、微晶石英集合體[4、18],構成堅硬的硅質顆粒支撐格架,避免原生孔隙的進一步壓實[34](見圖10)。早期液態烴充注于格架粒間孔,隨熱演化程度的增高,滯留于格架粒間孔的液態烴裂解生氣而形成有機質孔隙[33]。因此,硅質支撐格架為有機質孔的形成與保持提供空間與保持[35-36]。三角洲相非優勢巖相Si、Al 元素數據點多位于Si/Al 線之下(見圖9),反映更多成分的陸源碎屑硅,由母巖風化后通過風、河流等搬運至盆地中,顆粒粒徑較大,原生孔隙少,且抗壓實能力較差,對儲集空間的貢獻不大[36-37]。
(1)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大寧—吉縣區塊山西組頁巖氣儲層非均質性包括礦物組分、有機質質量分數及類型、微觀孔隙類型、微觀孔隙結構等。潮控三角洲相頁巖脆性礦物質量分數低,TOC質量分數較低,有機質類型為Ⅲ型,有機質孔發育不佳,面孔率低,孔隙結構參數較差,對應中等頁巖氣儲層。潮控河口海灣相頁巖中,封閉潟湖—海灣微相頁巖脆性礦物質量分數高,TOC質量分數高,有機質類型為Ⅱ2型,儲集空間類型多樣,且發育大量液態烴氣泡孔,面孔率高,孔隙結構參數優,對應優質頁巖氣儲層。
(2)封閉潟湖—海灣微相是山西組優質頁巖氣儲層發育段。頁巖氣儲層非均質性受沉積環境和成巖作用共同控制。封閉潟湖—海灣微相有機質來源于陸源植物碎屑和海洋浮游藻類,有利于Ⅱ2型干酪根形成,易于產生大量有機質氣泡孔,富生物成因硅也有利于有機質孔的形成與保持。三角洲相頁巖有機質來源于陸源植物碎屑,發育Ⅲ型干酪根,有機質孔發育不佳,且陸源硅質對于儲集空間貢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