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麗梅 秦穎 董軍 袁雪峰 陳俐光
(1.北京建筑大學 北京 102627 2.中國建筑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161)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創造了巨大的機遇,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的投資積極性逐漸提高,隨著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走出去,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由于對國外法律環境的不熟悉及文化差異等,各類勞動糾紛、法律問題也層出不窮。勞動關系問題及工會問題已成為中資企業對外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且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以中建玻利維亞公路項目為例,對“一帶一路”海外項目面臨的工會及勞動關系問題進行研究,增強中資企業對相關工會問題的了解,并提出防范措施及建議。
研究涉外工會問題,則需清楚我國與沿線國家勞資關系上的差異,微觀層面上工會組織對中資企業產生負面效應大多數與勞資沖突相關。國家的勞動關系協調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工會在勞動糾紛中的作用,我國“一帶一路”主要分為西、北、南三線,研究發現具備5種不同勞動關系協調模式。
(1)西亞區域“法律主導”的勞動關系協調模式。當存在個體勞動糾紛時,一般先采取與雇主協商的方式,如果協商不成才會通過勞動部及法庭解決;當存在集體勞動爭議時,由勞動部的調停和解委員會、法院、最高仲裁委員會解決。
(2)俄羅斯代表的獨聯體“法律協助”的勞動關系協調模式。當存在個體勞動糾紛時,會運用委員會及法院等機關來解決糾紛;當存在勞動糾紛時,一般通過協商、罷工、仲裁、訴訟等方式加以解決。
(3)東南亞模式。具體包括三大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代表的勞資雙方集體談判模式,新加坡、泰國代表的“勞——資——政”三方協商模式,越南、老撾、柬埔寨代表的多元混合勞動關系協調模式。其中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受歷史殖民地影響,較多采用個人自愿和解的方式,采取行政性質的調解與裁決,注重程序正義。新加坡、泰國的“勞——資——政”三方協商機制,多采用協商、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糾紛。越南、老撾、柬埔寨的多元混合勞動關系協調,較多采用雙方集體談判、三方協商、四方協商等多種協商方式并行的模式。
(1)處理不當引起罷工,甚至被逐出市場。在海外市場常需要雇傭大量當地員工,因不了解當地傳統,在員工管理及糾紛解決上處理不當,可能需要應對一些勞動糾紛風險;如果糾紛處理不當,則可能導致工人罷工,產生罷工危機,甚至被逐出當地市場。
(2)工期延誤,成本增加,質量難以保證。糾紛一直不能解決,使得工期延誤,若糾紛解決方案沒有使員工滿意,會使工人積極性降低,勞動效率大打折扣,使得工程進度遲滯,工程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增加成本浪費資源。
(3)可能會造成沖突,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在極端情況下,糾紛擴大化后無法及時解決,可能會引發群體事件,造成沖突,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中建玻利維亞公路工程項目包括兩個項目,位于尤庫莫項目和兩圣兩地,由于玻利維亞當地法律要求,外資企業需雇傭相當數量的當地工人以帶動當地就業,且一些工種的工人在當地雇傭更具合理性,所以與工會相關的問題是中方企業對外發展中避不開的話題。
玻利維亞當地勞動法規定一個公司超過 20 人即可成立工會,由工人自發組建,公司無權干預,工會一旦成立,工會成員公司至少一年內不得開除或者留到項目結束。工會組織的目的是保障工人的權益,但有時候工會領導也會借著工人與公司之間的糾紛煽動工人情緒,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從而為自己帶來一些利益或者一些優待。
項目執行過程中遇到很多實際問題,如異地員工無理要求公司提供住宿的同時報銷車費;工人反映餐飲不符合其高標準,中方請營養師配餐;工人工作出大錯引得中方人員言語激烈,而被訴態度差,向工人道歉;工會領導人員要求公司租用其車輛,而該車項目根本用不上;工人效率低下而要繼續留用不得開除;工會組織頻繁組織活動,影響正常運行等。
面對實際問題中方也適應變化,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1)在工會尚未成立、手續不全、未去勞動局備案之前,避免其成立,尤庫莫項目就采用了這種形式;(2)在勞動局備案后工會已經成立的情況下,咨詢勞工經驗豐富的律師,將與工人簽訂的合同去勞動局備案,避免以后糾紛時在合同約定形式上出問題;(3)通過有效途徑辭退鬧事工人;(4)切斷鬧事工人外部援助,公司領導提前與其他工會負責人聯絡,避免鬧事工人獲得支持;(5)在當地的中資企業共享辭退工人名單,避免辭退員工被另外中資企業招用,從人員招聘源頭切斷問題,名單覆蓋率能達到80%;(6)注重言語態度,避免言語激烈,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1)充分了解東道國工會組織現狀,適應當地文化。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深入發展,涉外的勞動糾紛與工會問題不斷出現,如果中資企業對外發展的過程中,不了解東道國現狀,極易陷入困局,使得造成額外的損失。因此,對中資企業來講對上述問題的提前了解和預防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可避免矛盾激化及惡化。
(2)注重中外工會差異,慎重處理糾紛。中資企業對外發展時,萬不能將國內做法直接照搬到東道國,由于國家和地區間的國情、文化傳統、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工會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應按照差異靈活采取措施。
(3)善于借助第三方解決糾紛,靈活采用多種矛盾解決方式。借助第三方力量介入解決,在一定情況下有諸多優勢,解決方式應按當地習慣做靈活調整使用,第三方具有相對獨立性,也更加了解當地法律法規及傳統習慣。
(4)注重文化整合,培育優秀企業文化。大多數中資企業將國內的企業管理模式直接照搬到海外投資項目中去,這種情況下產生勞動糾紛的概率大大提高。在國外發展的機會中應吸收國外有益部分,彌補國內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
(5)增加國際條約中有利于我國投資者的條款。條款中的東道國用工標準等要求,會對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產生直接影響,通過簽署雙邊及多邊的貿易協定,可以適當減少這些條款的不利影響,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制度法律環境。
(6)完善投資者指導機制及預警機制。政府層面應進行相關投資指導,分析東道國的基本概況,糾紛解決機制等,利于中資企業評估風險及做好相關防范與應對,通過建立“一帶一路”大數據平臺,對數據進行專業分析,為投資者提供完整準備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