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勇(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渭南 714000)
從全面小康到進一步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由此有效銜接進行全面鄉村振興,是目前理論熱點問題和實踐關切問題,這是基于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業已取得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勝利,全面建成了人們期盼已久的小康社會,實現我們千百年的美好愿望。那么,在總結建成全面小康偉大實踐和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并不斷推進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實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2017年12月,中央在有關農村工作會議當中就首次提出了,堅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我國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廣大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廣大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是人民群眾無不盼望早日實現的。在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就首先體現了這種目標和價值。同時,全面建成實現鄉村振興是人民美好愿望,其目標實現的實踐主體也必然為了人民與依靠人民的偉大實踐,這兩者是緊密相連,從而,在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中也體現出這種實踐主體性。最后,對鄉村振興的闡述是隨著振興農村的實踐不斷深入開展而依次逐漸清晰形成起來,體現了關于鄉村振興工作重要論述的方法論的科學性和針對性。目標價值維度、實踐主體維度、科學方法論維度,這三種維度之間具有緊密的邏輯關系,融合貫通于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面思考和重要論述當中。
鄉村振興是當前熱點問題前沿問題。我們多年來的“一號文件”都是有關“三農”問題,這對研究鄉村振興問題具有指導性和思考性,要從中理解有關鄉村振興工作的目標價值。基于這個維度思考,為人民謀幸福,并不斷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是建黨以來始終需要保持的初心。說到底,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并繼而實現鄉村振興,就是讓更廣大鄉村地區的更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鄉村地區不僅是從地理區域的概念,更是關于基于經濟增長基礎上讓更廣大的農民逐步實現富裕,達到共同富裕目標。從目標價值維度思考,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共產黨人要始終牢記的初心和使命。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實現鄉村振興也是我們實現初心使命必須要完成的任務,由我們的宗旨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目標所決定。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三農”問題和鄉村振興的目標就是要維護和繼續鞏固發展廣大農民的合理利益,使廣大農民的“腰包”更加鼓起來,同時,使農民在城鄉之間“可退可進”,逐步釋放廣大農村市場和農民的消費潛力,并且為糧食安全建立安全保障機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中,加強農村農業科技核心技術。
從世界范圍來看,天下大同、共同富裕是人類共同的使命和共同美好愿望,關于鄉村振興從這個角度來看,具有更廣闊的目標價值內涵。可以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追求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導向是息息相通的。我國消除貧困工作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給全球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樣本和借鑒。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致力于自身的補齊短板方面,在建成全面小康上取得一定的實踐經驗,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實現了總體全面小康夢。同時,要加強教育和技術扶持力度,進一步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關于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又為我們吹響了實現農村現代化的嘹亮號角,這需要久久為功,踔厲奮發,不斷進取,我國有關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對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其目標重大,理論深厚,影響遠。
從主體實踐維度來思考分析鄉村振興,就是要依靠鄉村的自身強大動力,發揮廣大農民的旺盛創造力,整個鄉村振興的過程都是人民為實踐主體,符合并體現了唯物辯證法,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我國的鄉村振興必然堅持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理念。要把廣大群眾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把群眾過上好日子當成頭等大事,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我們只有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過上好日子,老百姓才會真正擁護我們,我們的執政基礎才能不斷得到鞏固,才能經得起風浪和考驗。全心全意將鄉村振興作為當前工作重心,從實際出發,真正做到為群眾謀福利,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鄉村振興并非憑空得來,歸根到底需要廣大群眾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來。農民既是鄉村振興的對象,更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要依靠農民群眾的主體實踐。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的主體地位及首創精神,營造良好鄉村振興環境,激發廣大農民的內生動力,從某個角度來講,這是更加重要的。發展和完善有關農村和鄉村振興的法律體系的最新成果,大力夯實鄉村振興的法治基礎,促進廣大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認識“三農”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用好改革這一法寶,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加強對農村改革的統籌謀劃,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從而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農民的真實意愿和維護農民切實權益,把選擇權真正交給農民這個主體,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的選擇,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的示范和引導,但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一刀切”。有關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啟示,我們必須把鄉村振興的主體實踐權真正交還給農民,同時又要不斷地對農民賦能,培養農民進行鄉村振興的能力,讓他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托舉起廣大農民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地位,過上更加美好的鄉村新生活。激發廣大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的主體性,確保糧食安全落地落實,不能只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
總之,人民群眾是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的主力軍,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群眾當中巨大的創造偉力。在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方面下功夫,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等方式提高農民的技能,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來提高收入,實現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通過接受更良好的教育來增加農民的技能,激發農民的智慧,真正依靠農民內生致富動力,逐步實現鄉村振興。
從方法論維度來分析關于鄉村振興的工作,采取戰略和戰術相互有機結合的措施,其中關鍵是把握住精準,不僅要塑形還要鑄魂。精準體現出了鄉村振興中的方法論。“精準”是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方法論的高度凝練、科學判斷和準確概括,要精準塑形,精準鑄魂,通過質量興農,綠色發展,還要提高鄉村善治水平,加強改善鄉村治理體系。
精準是相對于粗放而言,精準首先體現在制定鄉村振興政策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再次,領導機制、工作體系、選人用人方面做到精準,繼續制定鄉村振興工作中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等選派方案,使鄉村振興干部與廣大群眾心連心,用心用情用力去抓鄉村振興,將鄉村振興政策真正落實落地,精準用力。再次,就是要大力發展鄉村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為鄉村振興精準提供人才智力。要把發展教育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農村地區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具備就業創業能力。讓鄉村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我們加大力度推動廣大鄉村地區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鄉村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讓廣大農村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實現鄉村振興和確保鄉村振興效果。
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遷移,關于鄉村振興的工作體現出了本身所蘊含的鄉村振興的價值目標、實踐主體和方法論意義。當然,關于鄉村振興的思考研究還遠不止這幾個方面,推動農村農業現代化這是一篇大文章,還有很多的維度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思考總結,例如鄉村振興的動力來源維度,鄉村振興養老保障問題的維度等。所以,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去學習和研究關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同時,將在全面小康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