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輝
(青島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42)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活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人與自然進行信息、能量、物質和價值交換的過程,作為客體的自然構成了主體人類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條件,這也為人類接受教育特別是接受美育提供了必需的自然條件。人們只有認可這一基本前提,才能更好地堅持以馬克思生態倫理觀為指導,審視人類對自然的終極關懷,從美麗的大自然中發現它不但給予我們自然美的享受,而且還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李澤厚認為美育就是發現美、通過美、利用美來達到審美教育目的的一種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教育活動。那么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接受美育,才能夠使大學生充分地領略和把握自然之美,才能深化認知美育對大學生的主體性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一方面,懂得和欣賞自然美可以培養大學生較強的審美力。大學生對自然美的感受力的體驗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契合過程,人們之所以能夠理解自然美、欣賞自然美,正是由于人們在對自然美好事物的接觸認識過程中、在全面感受和把握自然美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就會出現大學生在感受自然美的體驗中啟迪心靈,促使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自然美可以對大學生的性格、氣質、情操產生深遠影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離不開大自然,大學生在自然美的體悟中,自然界中各種美好的景觀、事物會使人感到心曠神怡,這對陶冶大學生的情操、造就人的性格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必然會讓大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培育良好的興趣喜好,養成對“美”的追求,塑造優秀的品質內涵。
人類在漫長社會活動中從直接接觸物質世界感知和體悟自然之美,進而獲得人類活動的感知經驗,這些感知經驗經過人類的意識作用后,就逐步積累沉淀成人類特有的美的精神意識形態。就物質與意識的角度來看“美”,形成“美”的形態最初現象是物質世界的具體投射,最初的“美”還處在現象階段,這對人類具有自然樸素價值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還不是人類有意識的感知,然而這種感知經過漫長的體驗、再加工、再創造,就會被人類以一種相對完整的、固態的意識形態替代,于是就從樸素的體驗逐步上升為有意識的“美”的精神追求了。這種意識形態是人類共有的精神形態,美為人類特有的精神意識形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人類精神的重要源泉。以強化“美”的精神意識的美育融入思政教育正是迎合了思政教育意識形態的屬性訴求。人類自古至今,無論西方“希臘三賢”探討“德性”精神、中世紀探討“至善”精神、近現代探討“人本主義”精神,還是中國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文化、先秦儒家文化、宋元明清理學思想,無不都指向精神意識形態層面上的“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透射出人類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之美,都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和道德文化素養,強化美育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導向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學校美育具有非常強的意識形態,要一直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形成高校學生自覺增強文化主體意識并且強化文化擔當的新面貌。
目前高校美育融入思政教育面臨的困惑是理念建構的不自覺、不理想,要么出現美育或思政教育的一元現象,要么出現美育與思政教育二元對立現象,難以科學正確的把握、認識、實踐美育價值,抑或難以促進高校美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無法實現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當代學生應當看到,作為精神意識形態存在的“美”,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審美過程中產生或形成的一種價值活動,這種活動是關于美的價值是什么、如何評價美的價值、怎么創造美的思考。它一方面可以引導大學生確立“美”的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美”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可為大學生明確“美”的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大學生判斷事物有無“美”的價值及“美”的價值大小的評價準繩。思政教育不僅要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需要培養確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這也是青年大學生把握、認識和實踐活動達到價值自覺的重要標志。審美價值觀作為美育的核心內涵與思政教育育人價值具有內在聯系,這種聯系表現在對大學生培育目標的一致性、價值判斷的共同性和價值實踐的互補性,審美價值觀同樣是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恰恰說明美育與思政教育有著內在契合之處。促使大學生從審美價值觀角度出發才會形成語言美、心靈美、精神美的價值追求,還會引導大學生奔向一個更高貴美好的價值境界,凝聚起大學生一切實踐行動的價值力量,達到將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合目的性和合價值性的自覺統一。
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客觀要求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和實效性提升要順應這一要求,只有堅定“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要求和大學高質量發展、內涵式發展的大勢”,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社情基礎上,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這說明高校思政教育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美育是構成新時代高校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內容,它對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的豐富和發展,對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和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融入思政教育能更好地加大思想育人的力度、提升價值育人的純度、拓展實踐育人的廣度,它在“立德”的形成過程中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真、善、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樹人”的過程中會引導學生樹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實踐觀和生存觀,更能確保實現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美育融入思政教育不僅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育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更是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這也是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倫理觀的基本維度之一。
伴隨著改革開放,大學生面臨著各種思想文化、道德觀念的沖擊,各種文化思想相互激蕩,特別是一些西方文化內容和價值觀迎合了大學生追求刺激、獨樹一幟的心理,使部分大學生放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淡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不清真善美和假惡丑,人的個體性發展和社會性穩定無法達到和諧統一,難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挑戰。但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改革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著重加強頂層設計,開啟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新征程,教育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是先行者,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根源性的教育作用。這是因為,現實的人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點,只有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的角度研究才能更好地解決人的現實存在的實然性問題和應然性問題,才能引導人們從實然性向應然性騰飛,不斷推動人們向前發展。因此只有將美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政教育的生態價值,并且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思政教育的社會價值,實現人與人和諧存在的思政教育育人價值,持續引領學生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塑造美好心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才能不斷滿足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和美育氛圍營造的時代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而更好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愛因斯坦曾經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p>
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都是“做人”的教育,且思政教育和美育的共同目標都是以人為本,將美育滲透到思政教育中去,從而確定以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必然會對大學生的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具有導向作用,也會具有激勵作用,更具有凝聚作用。高校思政教育肩負的基本任務之一是提高和完善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優秀的個人品質和完美的精神世界。假如把美育排除在思政教育之外,片面強調思政教育內容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以理想化的價值標準和價值要求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便會割裂人的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的統一,背離大學生的全面化健康成長和違背美育的多樣化高質量發展要求。如果樹立美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系統化教育觀,就會培養大學生“真、善、美”的良好思想品格,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和優秀個體品質,更會進一步發展大學生個性,培養大學生健康積極的美的心靈,升華其思想精神境界,從而激發大學生的開拓創新意識和人文意識,達到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并推動人文素養的提升。促使大學生形成認識世界的新角度,這就不僅要從社會、政治和人生的角度,還要從道德以及審美的角度來認識并把握世界,從而加強并且豐富大學生對審美領域和道德領域的辨別力,從而更好地以審美愉悅的心態去看待人生和世界,并且在自己健康的身心成長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為自我的成功去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同時也會促進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相融合,并且注重以美化人、以美育人,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深化最美人物、道德模范、時代楷模、身邊好人等學習的宣傳,持續地講好不同時期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探索完善先進英雄模范作用的長效機制,要把榜樣力量轉化為億萬群眾的生動實踐,推進美育融入思政教育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推動美育協同發展和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