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盈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是高校肩負的重要使命。優良校風和學風可以為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生態,通過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可以更好地為學生增長知識見識提供保障,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激發學生以昂揚的姿態與奮斗的干勁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為青年學生成才提供發展條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高校要持續研究與落實的時代課題,通過陣地建設與管理水平提升得到師生的廣泛認同并成為師生思想與行動上的自覺。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專業能力、道德品質、綜合素質的養成和學風建設息息相關,優良學風有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從而更好地推動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構建長效化、系統化的學風建設體系,將學風建設與教育教學各環節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的學習態度,養成勤奮刻苦、敏而好學的學習習慣,錘煉性格品行,從而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增長學生知識見識、引導學生持續奮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促進高?!半p一流”建設及內涵式發展。高校想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培養出一流人才,因此高校在辦校及發展過程中要抓好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良好的學風建設,對學生養成學習習慣,提高學業成績及能力至關重要,學風建設關系著學校辦學質量及學科發展,優良的學風有利于促進高?!半p一流”建設及內涵式發展。
在廣義學風研究方面,吳俊陽在《大學生學風的問題、原因及其解決對策》中通過分析當前面臨的學風問題,分別從政府和社會的角度、高校的角度、學生的角度,通過營造良好的學風氛圍,加強高校機制建設,提升學生自身素養等幾個方面提出解決對策。李璟璐等從輔導員工作職責論述輔導員開展學風建設的優勢,探討輔導員將學風建設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王淑珍從輔導員的視角,指出了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通過在學生中發揮引領作用和典范效應,重視學生學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加強學風建設。在狹義學風研究方面,杜慶章等通過分析評價學生的學習目標、態度、動機等,從大學生學習能力、所學專業情感認同度、創新意識等闡述了學風建設的問題??傮w來說,學者們對學風建設影響因素、學風建設現狀、學風建設的有效對策等進行了相關的探索。
近年來關于學風建設的討論,更多從“三全育人”理念研究高校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代中杰在“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中指出當前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三全育人”理念對于學風建設的重要意義。同時,很多學者也從創新創業教育、學生組織、學業指導等挖掘載體加強學風建設的有效途徑。其中楊茜論述了高校學生黨支部推動學風建設,周筱芬論述了以創新創業教育推動高校學風建設的有效途徑。本文從“三全育人”視角討論高校院系開展學風建設工作的有效機制、實施載體及實踐途徑。
不斷推動全員協同的學風建設育人機制,全員育人指的是學校管理干部、專業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師、就業指導師、離退休干部、朋輩、家長、校友資源、優秀人士、后勤人員等,激發各個對象參與學風建設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各自在學風建設中的育人職責,形成學校領導、部門主導、院系實抓、分工明確、師生共進的學風建設的良好格局。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將學風建設貫穿教育教學、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學生對象,不同的學生需求,分類分層次開展學風建設指導,在大一年級著重開展適應性教育、專業認同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愛校榮校教育,引導學生順利開展大學生活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二年級則注重學業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科技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學、如何學、提高規劃及自我管理能力,創設良好的學風環境;大三年級則注重科技競賽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社會實踐教育、技能提升教育,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及專業技能;大四則注重誠信教育、就業法規教育、就業技能提升教育、挫折教育等,引導學生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幫助學生成才,推動學風建設的科學化、系統化。
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這些都為持續、系統、廣泛、深入地推進高校學風建設提供了指導思路,從而更好地培育優良校風。
要充分發揮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網上網下等多種載體及平臺,著力發揮課程、實踐等載體的育人作用,挖掘其在學風建設中的育人要素及育人載體,并注重載體間的相互融合,從專業教育、課堂督導、黨建引領、學業規劃、職業規劃、朋輩導航、學業預警、心理輔導、班團建設、企業實習、創業指導、學風活動等為學生提供“菜單式”服務,促進“三全育人”與學風建設相輔相成、同向同行。
統籌推進課程育人,建立協同的聯動體系。搭建課程建設、教師領航方面的載體,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的作用,挖掘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從學習中增長興趣,同時加強黨史、國史、世界史教育,引導學生知史愛國、知史愛黨,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加強教學改革,豐富教學方式,使授課方式及授課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化專業教師、管理干部、輔導員在課堂管理、考勤紀律管理的實效性,堅持教書和育人、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抓好課堂育人主陣地,以良好的教風推動學風,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價值塑造、情感熏陶,從而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為學風建設領航。
著力加強科研育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充分發揮科研育人在學風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搭建師生科研團隊、加強學科競賽載體建設、全面宣傳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鼓勵學生申報,提供相關指導保障,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科研能力。同時通過項目以及科研活動“科研故事分享”“學術沙龍”等培養師生至誠報國的理想追求、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弘揚科學精神,濃厚院系學風。
扎實推動實踐育人,發揮實踐的育人功能。搭建日常實踐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新時代實踐行、勞動教育、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內容及實踐平臺,發揮專業優勢,發揚志愿服務精神,在實踐中引導學生砥礪品格,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從而更好地將專業學習與實踐服務有機融合,指導學生將科技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在實踐中樹牢學習信念、學會為人、為事,樹立崇高的理想,增強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拼搏奮斗的責任感,厚植學生愛國情懷,更好地激發內生動力,推進學風建設。
深入推進文化育人,打造豐富的學風活動。校園文化建設與學風建設相輔相成,同根同向,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共同服務于學生成長成才,打造高質量、有內涵、有特色的學風建設品牌活動,例如科技節、讀書節、以學業指導和就業指導為重點的沙龍工作坊等,推動專業建設與文化構建有機融合,構建“愿學、樂學、會學、善學”的學風格局,營造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學風建設月活動,以最美筆記、朋輩輔導、計劃手賬、賦能小課堂、21 天閱讀計劃、朋輩分享、知識競賽、學霸宿舍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優化校風學風,涵育師生品行,推動學風建設。
創新推動網絡育人,搭建多維的宣傳載體。搭建依托微信、網頁、視頻號、抖音等平臺的網絡學風建設矩陣載體,將學風建設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提高學風建設的覆蓋面,以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學業規劃方法、學霸經驗分享、優秀學生事跡、優秀慕課分享、校友風采等,發揮網絡優勢,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風“微課堂”,開展朋輩習題課、計劃打卡、學業就業答疑網絡征集、QQ 微信答疑群等,營造時刻參與學風建設的良好氛圍。
大力促進心理育人,落實幫扶的有效機制。搭建學業困難學生幫扶載體,充分發揮心理健康咨詢師、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的作用,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聯動”的預警防控心理育人體系,對有學業困難、學業困惑的學生,做好心理疏導和學業幫扶,助力學風建設。
切實強化管理育人,構建科學的約束機制。搭建學風制度建設、評獎評優及監督載體,制定完善的教學管理、課程考核、教學評價、學生管理、師德建設、評獎評優、監督反饋等制度,制定班級學風建設評價指標,開展學風先進集體評選,加強誠信教育,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同時建立學業預警制度,及時發現學生學習問題,建立幫扶機制,為學風建設護航。
不斷深化服務育人,完善全域的基礎保障。搭建學生公寓、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場、校園公共場所、紀念館博物館等在學風建設中的服務載體,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是全領域、全方位的,通過公寓特色活動、圖書館的日常文化學術活動,在公寓及圖書館組建學習小組等,樹立優良的學風導向。
全面推進資助育人,砥礪學生的意志品質。搭建經濟資助與學風建設精準結合的有效載體,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發揮學風建設的勵志引導作用,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成績、創新發展、道德品質及社會實踐方面全面發展,更好引導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從而形成認真刻苦的學習風氣。
積極優化組織育人,發揮組織的導航作用。搭建黨支部、團支部、班級、社團發展與學風建設相互融合的有效載體,發揮組織凝聚青年的作用,以學風建設為主題開展多形式的黨、團、班級活動,傳承優良校風學風,發揮優秀黨員、學生干部在學風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形成正向激勵,在互助互學中做到學有反思、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不斷提升基層組織在學風建設中的輻射力。
要充分把握高校培育優良學風的戰略意義,將學風建設作為學校治學辦校的重要一環,加強“三全育人”在學風建設中的機制建設、拓寬載體建設、全面推進學風建設,提升學風建設育人效果,推動高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