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可
1969年,阿爾都塞在為《資本論》第一卷的法文譯本所寫的序言中向讀者分析了閱讀《資本論》的困難,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這篇序言寫得深入淺出,有助于不同背景的讀者走近《資本論》,但是,阿爾都塞的分析和建議隱含著《資本論》第一卷存在“階級空場”的預設。這一預設在實踐上會導致危險的結果,在理論上則是站不住腳的。
當人們從《資本論》第一章“商品”開始閱讀時,確實會碰到阿爾都塞所說的理論困難和政治困難。在理論方面,商品篇從商品這一簡單范疇開始,通過分析商品的兩個因素,逐漸深入到勞動的二重性,并且通過考察價值形式的演變,得出貨幣范疇,進而論述了貨幣的多種職能。《資本論》開篇的一系列范疇以其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縝密邏輯而讓普通讀者望而生畏。在政治方面,商品篇幾乎沒有提及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兩大階級以及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很難讓人聯想到階級剝削和階級斗爭的經驗現實。然而,無論是馬克思本人的提示,還是當代學者的政治式解讀,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出《資本論》第一卷商品篇的政治意義,進而啟示我們探究商品概念背后的階級敘事。
總之,馬克思之前的現代社會階級理論所勾勒的現代社會階級成員是自由、平等、獨立、理性的個人,他們形成于現代民族國家崛起的歷史進程,并在財富生產與分配的體系中由于經濟利益的差異而構成不同的階級。在《資本論》商品篇中,馬克思通過分析商品生產和交換所勾勒出的商品占有者形象,正是現代社會階級成員的真實寫照。
以上分析表明,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商品篇中,雖然馬克思沒有直接討論現代社會的階級斗爭,但是他的價值理論暗含著現代社會階級理論的前提預設。在分析商品生產與交換時,馬克思勾勒出作為商品生產者、商品占有者和產品交換者的個人所具有的獨立、自由、平等和所有權等特征。這些特征也是馬克思之前的現代社會階級理論所主張的。不過,在資產階級理論家那里,這些特征建構了現代社會階級成員的本質內涵。而在馬克思這里,對現代階級的分析還要進一步揭示這些特征背后的社會關系。
以上分析表明,雖然《資本論》商品篇中的現代社會成員是進行生產與交換的商品占有者,但實際上他們扮演著商品生產的經濟關系的人格化角色,以自己的意志、意識和個性化特征推動著經濟關系的實現。如果說,資產階級理論家從孤立個人出發理解現代社會及其運行機制,那么,馬克思則運用價值理論,在建構商品占有者的個人形象的同時,揭示了在商品占有者背后起支配作用的經濟關系,從而劃清了與資產階級理論家的現代階級理論的界限。在《資本論》的后續章節中,隨著價值理論的演進和勞動力概念的提出,馬克思進一步論述了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階級斗爭,從而豐富了階級概念的內涵,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規律。正如《資本論》開篇的商品概念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商品篇中的階級敘事構成了《資本論》階級理論的邏輯起點,以理論敘事而非阿爾都塞意義上的經驗敘事的方式呈現了區別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現代社會批判。由此,我們推進了對《資本論》的政治式解讀,在理論層面有力回擊了阿爾都塞的《資本論》導讀所隱含的“階級空場”傾向,展現了《資本論》階級敘事的理論意義和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