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上中游的分界點是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中下游的分界點則是河南鄭州桃花峪。九曲黃河,為何恰是這些地方成為上中下游的分界標志?
先說地形地貌。黃河先是穿行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峽谷多、河道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流至河口附近急轉南下,以此為上游。接著,黃河“遇到”了呂梁山、秦嶺等山脈,自北向南穿行于晉陜峽谷間,河谷深切,河道彎窄,水流湍急,造就壺口瀑布之奇景。加之流經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大量泥沙入河,以此為中游。自桃花峪以下,黃河進入華北平原,河道寬淺,水流散亂,泥沙淤積,河床逐年抬高,形成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的分水嶺,以此為下游。
再看水文等特征。黃河上游區產水量占黃河總水量的六成左右,是黃河徑流主要來源區。上游區降雨具有面積大、歷時長、強度較小等特點,河水清澈、徑流穩定、含沙量小。黃河中游區來水量占黃河總水量的四成左右,但來沙量卻占全黃河沙量的九成以上,是黃河泥沙主要來源區。中游區局地暴雨多發,強度大、歷時短,一旦形成洪水,卷泥裹沙,含沙量高。黃河流經桃花峪進入華北平原,河床高,四周河流難以匯入。此外,上中下游洪水皆匯集于此,河道排洪輸沙任務繁重,防洪壓力大。(張留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