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印發《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規定》,其中強調,“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重點是解決能下問題”,并明確了被認定為不適宜擔任現職、應當及時予以調整的十五種情形,體現出德、能、勤、績、廉并重的鮮明用人導向。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其中強調,“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重點是解決能下問題”,并明確了被認定為不適宜擔任現職、應當及時予以調整的十五種情形,體現出德、能、勤、績、廉并重的鮮明用人導向。
《規定》明確了被認定為不適宜擔任現職的十五種情形:
1.政治能力不過硬,缺乏應有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在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實際推動落地見效上存在明顯差距的;
2.理想信念動搖,在涉及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等重大原則問題上立場不堅定、態度曖昧,關鍵時刻經不住考驗的;
3.擔當和斗爭精神不強,在事關黨和國家利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緊要關頭臨陣退縮,在急難險重任務、重大風險考驗面前消極逃避或者應對處置不力的;
4.政績觀存在偏差,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不積極不作為,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亂作為的;
5.違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獨斷專行或者軟弱渙散、自行其是,不執行或者擅自改變組織做出的決定,在領導班子中鬧無原則糾紛,或者任人唯親、拉幫結派,破壞所在地方、單位政治生態的;
6.組織觀念淡薄,不嚴格執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報告等制度,無正當理由拒不執行組織的分配、調動、交流等決定的;
7.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精神狀態差,對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敷衍塞責,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上心、不盡力,工作推拖繞躲、貽誤事業發展的;
8.領導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履行職責、按要求完成目標任務,重大戰略、重要改革、重點工作推進不力,所負責的工作較長時間處于落后狀態或者出現較大失誤的;
9.違規決策或者決策論證不充分、不慎重,造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損失浪費,生態環境破壞,公共利益損害等后果的;
10.作風不嚴不實,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嚴格,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造成不良影響的;
11.品行不端,行為失范,違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造成不良影響的;
12.因存在配偶、子女移居國(境)外,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等情況,按照有關規定需要組織調整的;
13.年度考核被確定為不稱職,或者連續兩年被確定為基本稱職,以及民主測評優秀和稱職得票率達不到三分之二,經認定確屬不適宜擔任現職的;
14.因健康原因無法正常履行工作職責1 年以上的;
15.其他不適宜擔任現職的情形。
《規定》稱,出現了這些情形之一,應當及時予以調整。
對于干部而言,“干”是第一位。倘若干部不會干、不愿干、不敢干、胡亂干,直接影響的是工作成效,直接受損的是黨的形象,直接遭殃的是群眾福祉。
細讀《規定》中明確的十五種情形,有著鮮明的問題導向,精準鎖定了部分干部德、能、勤、績、廉與所任職務要求不符的具體表現。無論是“缺乏應有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還是“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亂作為”“在急難險重任務、重大風險考驗面前消極逃避或者應對處置不力”,抑或是“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精神狀態差,對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敷衍塞責”,都與新時代好干部標準背道而馳。讓問題干部“能下”,給“躺平型”“蠻干型”“推責型”干部敲響了警鐘。
要有“上”的通道,也要有“下”的渠道。《規定》中強調,應當結合實際分類施策,嚴格執行問責、黨紀政務處分、組織處理、辭職、職務任期、退休等有關制度規定,體現了實事求是、分類處置的導向。嚴明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紀律,也要堅持做到不得搞好人主義,不得避重就輕、以黨紀政務處分規避組織調整或者以組織調整代替黨紀政務處分,不得借機打擊報復。
“能上”并非一勞永逸的起點,“能下”也并非一蹶不振的終點。《規定》中也明確,對被調整的干部,根據工作需要,對認真汲取教訓、積極努力工作,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突出且經考察符合任職條件的,可以進一步使用、晉升職級或者提拔職務。這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理念的體現,也是事業為上、人事相宜原則的彰顯。
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少數”。進一步健全能上能下的選人用人機制,有助于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和從政環境。使之能夠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斷開創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