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花
摘要語文教科書要體現國家意志,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革命傳統類文學作品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革命教育是新時代教育對語文學科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深刻領會教材中革命傳統文化作品的編排意圖,凸現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引領、體驗和傳承,對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牢記歷史,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關鍵詞革命精神教學策略引領體驗傳承
素養是素質與教養的集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思維品質,審美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文化傳承。當下,在語文教學中,革命文化傳承較為缺失,不少學生對革命英雄人物不了解,對革命精神缺少感悟,這對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以革命文學作品為載體,加強革命文化教育,這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大有裨益。
一、明確意圖,凸顯革命文化的指引
教育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教材是承擔培養人重要任務的載體。“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材中選編了革命傳統文化作品,旨在展現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青少年的斗志,展現黨的光榮傳統,堅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革命經典寫入教材,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是革命文學作品選編的出發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依托革命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做一個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從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編的革命文學作品來看,詩歌、散文、小說、喜劇都有涉及。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以西北堅挺的白楊為寫作對象,以此象征堅韌、勤勞的西北農民,歌頌北方人民在解放戰爭中的堅強、團結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如《鄧稼先》是一篇典型的人物傳記,在引導學生學習人物傳記的方法時,要以鄧稼先的愛國精神為引領,引導學生走進鄧稼先,了解鄧稼先的民族情結,學習鄧稼先的愛國精神。如賀敬之的《回延安》以激情澎湃的民歌形式歌頌了養育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在教學中,要注重以多媒體技術手段呈現延安的風貌和人文故事,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延安精神的號召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深刻領會革命文學作品選編的意圖,以文學作品為依托,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感悟作品的內涵。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作者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歌頌了母親勤勞而平凡的一生,表達了對母親的無限敬愛。同時,作者還表達了對民族和人民的忠心,盡忠于黨的決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朱德對母親的敬愛之情,體會朱德對黨的忠心。
二、細讀文本,體會革命情感的張力
革命傳統題材的文學作品,語言情感色彩較濃,作者將自己的愛恨借助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對美與丑、善與惡的態度能分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但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強,故而在教學革命傳統文學作品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抓住富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句展開交流和討論,體會作品中的情感。
以《白楊禮贊》的教學為例,教學中先借助課件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知道該文創作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補充講解皖南事變,為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奠定基礎。以問題“白楊樹是不平凡的,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讀課文,疏理文章的結構。作者所寫的對象是白楊樹,但為何第二段要轉寫黃土高原,目的何在?在探究中明確,寫黃土高原目的是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襯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與此同時,黃土高原如同陜甘寧邊區一樣,是抗日戰爭的革命根據地,而白楊樹則如北方的農民一樣,為后文白楊樹象征意義的理解奠定基礎。白楊樹究竟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寫其外形、色彩和風格的?以此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明確白楊樹有“筆直”的外形,“絕無旁枝”的干,枝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抓住“力爭上游、倔強挺立”感受白楊樹的外形美和內在精神美。作者為何說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結合課文第七八兩個自然段,緊扣“偉岸”、“正直”“樸質”“嚴肅”展開交流討論,體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作者在對白楊樹生長環境與外形特點的描寫中,融入了對北方軍民的崇敬、贊美之情。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結合文本,以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文本細讀,深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在教學中,可利用課件呈現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讓學生直觀了解白楊樹的外形特點,與此同時,還可呈現北方農民在抗日戰爭中的生活畫面,建構其白楊樹和北方農民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對白楊樹象征意義的理解。
三、分析形象,感悟革命人格的偉大
革命傳統文學作品感情真摯,形象鮮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借助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感悟革命先輩們在平凡中所鑄就的偉大,體會革命精神,感悟先輩的偉大人格。正如朱德《回憶我的母親》中所寫的母親是一個勤勞而平凡的母親,但這樣的母親不正是每一位革命先輩的典型代表嗎?文章在最后一段中寫到“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情感,對像自己母親一樣的勤勞的、平凡的中國婦女的情感。
革命歲月是艱苦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革命先輩們不畏風險,勇于獻身的精神是當下不少青少年所無法理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結合革命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悟革命先輩的偉大人格,感悟他們鋼鐵般的意志。以臧克家《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學為例,這并不是一篇人物傳記,而是通過聞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聞一多先生的革命精神就成了難點。教學中一是可借助影視、史料素材來促進學生對聞一多先生的了解,另一方則可結合文本,鼓勵學生上臺表演,真切感受一番。如聞一多在群眾大會上罵特務的場景,如在游行時沖在隊伍的最前頭的畫面,通過活動體會聞一多先生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四、拓展閱讀,豐富革命精神的體驗
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所選編的革命傳統文學作品也只是典型代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切忌走入“教教材”的極端,而要以教材為中心,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形成輻射,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走進革命文學作品,在閱讀中獲得體驗,豐富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感悟。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結合課文教學要求,做好課前活動安排,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后進行拓展閱讀。以《鄧稼先》的教學為例,課前預習時收集資料,了解鄧稼先并知道其功績和品行;了解鄧稼先和楊振寧之間的關系,體會兩人的友誼;收集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選擇自己熟悉的一位科學家上臺作介紹。通過課前活動,讓學生走進鄧稼先,為課文的學習奠定基礎。課后閱讀《鄧稼先傳》,讀后選擇自己所熟悉的片段進行介紹。閱讀與錢學森、王淦昌、郭永懷等相關的資料,選擇一位自己最敬佩的科學家進行資料整理,圍繞科學家的身世、人生經歷等介紹人物。如此,通過豐富的活動讓學生走進科學家,近距離地了解科學家,有條件的還可去博物館參觀,豐富學生對先輩革命精神的體驗。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在革命傳統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不能將學生束縛于教材中,而要以教材為出發點,以多樣化的活動引導學生展開閱讀,豐富學生的體驗。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展開課外閱讀,還要以演講、解說等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更好地走進歷史、走進先輩,豐富學生對革命精神的體驗。
五、整合資源,傳承革命先輩的精神
當下,初中學生生活在和平時代,他們很難理解艱苦年代革命先輩的苦難生活,不說勤儉節約,一些學生還學會了攀比奢侈享樂。引導學生學習革命傳統文學作品,讓學生走進歷史,了解中國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所體現出來的艱苦奮斗精神,對學生進行革命精神熏陶,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從初中語文革命傳統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現狀看,應試教育的現象依然存在。不少教師在革命傳統文學作品的教學中依然是以文本為中心,以應試為方向標,更多地注重知識的傳授,對先輩的革命精神傳承重視不夠。其實,教學革命傳統文學作品,不僅要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從字里行間體會先輩革命精神,還要利用好身邊的各種革命資源。
在語文教學中,活動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學中可結合當地實際,引導學生在父母的陪伴下參觀博物館、歷史遺跡、烈士陵園,讓學生走出教室,將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切實感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如今,我們的生活富起來了,吃穿不愁,但在艱苦年代,革命先輩們居無室,少吃穿,依然和敵人頑強斗爭。為此,可引導學生多觀看革命電影,看后寫觀影日記,豐富學生對革命精神的感悟。同時,還可結合課堂教學組織活動,如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后,可引導學生展開現代詩歌創作比賽,歌頌家鄉的變化;如學習《鄧稼先》后,對家鄉的名人、先進人物進行人物訪談,從先進事跡中受到感染。如學習《白楊禮贊》后,選擇家鄉的具有代表性的樹木、景物進行描寫,以象征的方式抒發自己的情感。諸如此類,整合資源讓學生跳出課本的束縛,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切實感受革命先輩的精神,不斷提高對革命文化的認識,增強傳承先輩革命精神的自覺性。
優秀的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之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以教材為載體,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精神,增強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這無論是對學生學習語文,還是今后的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作者通聯:江蘇江陰市夏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