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這樣兩種人:一種人很少感冒,另一種人則動不動就感冒了。有人說“小病不斷,大病不患”,經常感冒的人不容易生大病;而很少感冒發燒的人,一生病往往就是大問題。很少感冒,意味著免疫力更強嗎?
生活中有這樣兩種人:一種人很少感冒,另一種人則動不動就感冒了。有人說“小病不斷,大病不患”,經常感冒的人不容易生大病;而很少感冒發燒的人,一生病往往就是大問題。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很少感冒,意味著免疫力更強嗎?
生活中,很多人會將經常感冒、深感疲勞、腸胃嬌氣等情況,歸因于免疫功能差。但其實這些問題并不完全取決于免疫功能。對成年人來說,多數感冒病人的免疫細胞、免疫分子跟正常人沒區別,關鍵在于抵抗力較低。
換句話說,是否容易感冒不能直接反映免疫功能,而在于抵抗力的強弱。
人之所以會感冒發燒,是因為體內的“不法分子”引起了免疫系統重視,并啟動了炎癥反應,如通過升高體溫的方式來消滅病原體等。
人不發燒,可能是因為體內的“不法分子”沒那么重要,或者沒有引起免疫系統的重視,這時防御機制尚未啟動,但并不等于個人免疫力差。
一般來說,感冒發燒代表著免疫系統正在激烈地抵抗入侵的病原體。一定程度的發燒,有利于提高免疫系統中吞噬細胞的活性,促進抗體生成,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但經常感冒發燒并不能增強免疫力,成年人的免疫系統已經發展得比較全面,免疫力只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
70%至80%的感冒由病毒(包括普通感冒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20%至30%為細菌引起,在感冒痊愈后機體有一個恢復期,使抵抗力和免疫水平恢復。
德國有一項研究顯示:5 年內都沒有得過普通感冒的人,和每年平均至少感冒3 次的人相比,癌癥風險并沒有區別。
整體來說,對普通感冒病毒已經建立起免疫力的人,不太經常感冒;有些人在基因上就對普通感冒病毒不太敏感;睡眠質量好和生活壓力小的人免疫系統也比較平衡,不容易感冒。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張卓莉表示,免疫力并不完全等于抵抗力,不少人將兩者混淆了。
人體免疫力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一出生時就具備的。第一梯隊是皮膚和黏膜,它們阻止細菌、病毒進入上皮層;第二梯隊如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在人們毫無知覺時,這兩個梯隊就制止了病原體的侵襲。
后天免疫是人在出生后,通過不斷接觸新事物建立起來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結、脾臟等)、免疫細胞(如T 淋巴細胞、B 淋巴細胞)、免疫因子等構成。
免疫系統講究“平衡”二字,免疫力太高太低都不好:過低容易導致多種感染,如HPV感染;免疫功能過于強大,機體會對來自外界的非致病因素(如花粉、毛發)發起攻擊,導致過敏反應。
而抵抗力即人類抵抗外來物質(如細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蟲)侵襲的能力。抵抗力的強弱,大部分取決于先天免疫系統中的屏障功能,即我們的皮膚和黏膜(鼻腔黏膜、口腔黏膜、腸黏膜等)。
正常情況下,屏障功能強大,大部分病原體是無法進入人體內并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
想要增強抵抗力,就要保證機體的活力,做到以下幾點是關鍵。
營養均衡是基礎免疫系統的組成中包括抗體、補體以及各種免疫細胞,其產生需要各種營養物質的供給支持,而不是某一種營養物質的功勞。全面均衡地攝入營養是保證免疫系統正常發揮功能的基礎,特別是生病后,只補充維生素或蛋白質、鎂、鋅等某一種營養元素,效果十分有限。
樂觀是養分焦慮、恐慌等情緒會給我們帶來心理壓力,導致抵抗力下降,從而容易受到病毒侵襲。要學會應對隨時而來的壓力,盡可能樂觀、積極,多參加社交活動。
睡眠充足是保障研究表明,在接觸病毒時,那些連續一周睡眠時間不足6 小時的人患感冒的幾率是睡眠時間超過7小時者的4 倍。一般成年人每天睡眠時間為7 至8 小時。
運動給抵抗力送“子彈”研究表明,每天運動30 至45 分鐘,每周5 次,持續12 周后,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相對增加。
老年人可進行一些中低強度的運動,比如飯后散步、跳廣場舞等。運動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左右。年輕人可以增加運動強度,騎車、打羽毛球、游泳、瑜伽等都是增加每日運動量的不錯選擇。
疫苗是好幫手接種疫苗是增強某些疾病免疫的重要手段,也是預防傳染病最省錢的方式,對兒童、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