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偉人,毛澤東思想深邃、知識淵博。這都來源于他一生博覽群書、實踐求真。近日,有幸閱讀到中共中央辦公廳老干部局原局長徐中遠著《毛澤東讀書生活十二講》。作者用其10 年近距離服務偉人讀書、40 年專門研究偉人讀書的獨特視角,介紹了毛澤東讀書的精神、讀書的內容、讀書的方法。
“飯可以少吃,覺可以少睡,書不能少讀”毛澤東倡導“活到老學到老”,他本人更是生命不息讀書不止的光輝榜樣。少年時期,他讀書“像牛闖進了菜園吃個不停”;青年時期,他曾在繁華的馬路旁、昏暗的路燈下看書。革命戰爭年代,行軍休息的間隙他仍不忘讀書。新中國成立后,他的居住地、辦公地,臥室的床上、辦公桌旁、會客室里、甚至吃飯的地方,全都擺滿各種書籍,就連出國訪問、外出開會、視察工作,他都會親自挑選要帶的書目,一帶就是幾箱子,一有空閑就讀書,常常會因為讀書耽誤吃飯。面對工作人員再三的催促,他有時也會邊吃邊讀,還風趣地說:“飯可以少吃,覺也可以少睡,書可不能少讀啊!”
游泳是毛澤東終身愛好的一項運動,可就在他下水前或游泳后稍稍休息的幾分鐘里也時常看書。時間就這樣被他“擠出來”“搶出來”“換出來”。在病魔纏身的最后幾年里,他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讀書。小字本的書看不清楚,就看大字本的,有的書沒有大字本的,他就用放大鏡閱看。在白內障手術后的一段時間里,他讓工作人員為他讀書。1976 年9 月7 日到8 日下午,彌留之際的毛澤東上下肢插著靜脈輸液導管,鼻子里插著鼻飼管,仍然堅持要看文件、看書。據記錄,8 日當天,他看文件、看書11 次,共2 小時50 分鐘。
要弄清楚“為什么讀書”毛澤東的一生,身邊不能沒有書、每天不能不讀書。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根本原因在于他從思想認識、理想追求上清楚“為什么讀書”。他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都有自己的獨特抱負和追求,始終把讀書當成自覺自愿的行動、作為從不懈怠的生命實踐。青少年時代,他從大量的書籍中發現王侯將相甚至鄉紳都擁有土地、兵權,卻從不勞動,全靠農民供養,而農民卻始終備受壓迫、受苦受難。他認為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必須徹底改變,勞苦大眾應該當家作主。從那時起,他就堅定了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的認識基礎。
延安時期,毛澤東伏案苦讀馬列主義著作和哲學書籍。革命的實踐告訴他,完全照搬共產國際、蘇聯的革命理論并不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必須總結出符合中國革命斗爭取得勝利的新理論。新中國成立后,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上,毛澤東的讀書重點也隨之轉移到經濟學經典著作上來,就是為了弄明白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毛澤東發憤讀書是為了實現他的崇高理想、遠大抱負、人生追求,是為了指導總結革命建設實踐的新理論新思想,是為了汲取經驗、增加知識、增長智慧、豐富和完善自己。
既“跟著書走”又“獨立思考”“不動筆墨不讀書”是毛澤東孜孜踐行的讀書方法。他讀書,既“跟著書走”又“獨立思考”。據徐中遠回憶,在毛澤東做過的讀書批注中,不僅有很多和著述者感情共鳴的交流,還有不少是“可疑”“可以爭論”“廢話”“不可信”等。毛澤東說,“跟著書走”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方法,但不能只是跟著書走,還要大膽質疑,提出不同的觀點和見解。
毛澤東不僅注重從書本上學習知識,還主張到實際生活中去讀“無字之書”。他在讀書筆記中這樣寫道:“農事不理,則不知稼穡之艱難;休其蠶織,則不知衣服之所自。”也就是說,一切有用的知識必須是能夠解決問題的知識,這種知識又必須從實際中去探求。早在青年時代,他就多次和同學游歷各縣,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后更加注重深入農村、工礦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是他研究中國革命的理論著作,更是他理論聯系實際的歷史見證。
毛澤東博覽群書、涉獵甚廣。從內容上講,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可以說是古今中外幾乎無所不讀。毛澤東讀《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聊齋志異》等中國古典小說,不僅把它們當故事讀,更從字里行間看到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矛盾;毛澤東讀李白、李賀、李商隱、辛棄疾等人的詩詞曲賦,從中汲取充滿想象、浪漫豪放、氣勢磅礴、文采奇異的情懷和元素,也造就了他獨特的豪邁風格、別致的詩詞文采;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汲取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和文化遺產;毛澤東讀自然科學,窮究科學精神;毛澤東讀報刊資料,廣泛涉獵社會信息……
讀書成就了毛澤東,實踐造就了毛澤東。在《毛澤東讀書生活十二講》中,我們不但能夠以近景視角了解毛澤東讀書的往事、故事、逸聞、趣事,更可以從他一生的讀書生活中得到啟示、受到鼓舞,引領激勵我們多讀書、善讀書,多思考、多實踐,更好地學習成才、更好地讀書明志,為強國強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