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每天清晨,紅安縣七里坪鎮柏林寺村村民小組長黃新祥都會拿著清掃工具,到大塘黃格塆的小廣場“上班”一個半小時。該村推行環衛清潔“分片包干制”,發動黨員群眾對11個公共區域認領認管,實現村莊干凈整潔、長效有序管理。
“哪里有‘共同締造,哪里就有黨的工作,哪里有黨員帶頭。”黃岡市3610個村和316個社區黨組織,聯合3196名第一書記和8084名駐村隊員在“共同締造”一線擔當作為、創先爭優,形成“支部發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共建合力,變“你和我”為“我們”。
老黨員讓出了宅基地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道路整潔,瓜果飄香。走進麻城市閻家河鎮石橋垸村徐家寨,一幅水墨畫卷漸次展開。
這個于宋代就形成了村落的塆子,幾年前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建筑雜亂無章,廢棄的牛欄豬圈隨處可見。
2019年11月,閻家河鎮幫助徐家寨申請到300萬元中國傳統古村落改造資金,需要拆掉部分村民的牛欄、豬圈、旱廁。“全塆100多戶,憑什么只拆我們這30多戶?”塆組會上,不少村民跳出來反對。
徐家寨規劃建設的文旅展館,正好在老黨員徐定林家的宅基地上。這塊宅基地準備作為徐定林三兒子的新房,當時已投入10多萬元,地基已經打好,墻也砌了一米多高。
起初,徐定林和家人都不愿意將宅基地讓出來。村黨支部書記徐永新也上門做工作。
“如果不讓出來的話,會耽誤古村落這么好的項目的建設。我是黨員,還有30多戶都要拆除做附屬建筑,群眾們看到我拆了才可能跟進。”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徐定林決定舍小家為大家,把徐家寨的發展擺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
“我們先在一起住,之后再分家,換個地方,新房照樣蓋!”用了兩個月,徐定林說服了老伴、兒子、兒媳。
黨員干部帶頭拆,群眾跟著干。在徐定林的帶動下,塆子里其他村民紛紛跟進,一個星期內無償拆除所有亂搭亂建,為新修公路、水塘等讓道。
在徐定林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大兒子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村里大事小事都積極參與,抗洪防疫等志愿服務都沖在前面。
如今,在徐定林宅基地上建成的文旅展館成了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和游客網紅打卡地。
“徐家寨以前塘里都是垃圾,蒼蠅蚊子到處飛。現在環境這么美,住得也舒心,跟城里沒什么區別!”徐定林望著村里的美景說。
“老大難”變成“新樣板”
“小區自從有專人管理以后,真是大變樣,環境變好了,矛盾變少了,活動變多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變甜了!”黃岡武穴市刊江街道梅園小區住戶張大爺感嘆。
梅園小區一度被稱為“武穴市管理難度最大的小區”。這里居住2290戶居民近萬人,曾經“垃圾到處堆、賣菜隨處占”,群眾意見強烈。開展“共同締造”活動以來,當地從強組織入手,改變梅園小區現狀。
2020年11月,梅園小區綜合黨支部成立。社區大黨委把街道、社區、下沉單位的資源整合起來,劃分6個片區黨小組,103名黨員逐戶征求小區改造意見。經過梳理,黨組織決定從新建一個文化廣場、梅園中心路提檔升級等10件實事入手,轉變居民思想觀念,調動大家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
黨支部組織指揮,黨員帶頭行動。在社區、黨員、居民的共同努力下,800多個違建的水池、廁所、車庫遮雨棚被拆除。社區還對小區車位進行重新規劃,引進專業物業公司,小區實現封閉式管理。
隨著10件實事逐一變為現實,梅園小區也變了模樣。居民獲得感越強,對黨組織的信任感越強,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也越高。
在小區黨支部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在家園共同治理中行動起來:78歲的退役軍人張云艮,不管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都拿著掃帚穿梭在小區里;劉福寧等黨員與困難戶結對幫扶,定期打掃樓道衛生、夜間安保巡邏;老黨員盧紅升成立了“銀齡服務隊”,搭建志愿服務平臺,在小區開展政策宣傳、矛盾調解、文明勸導等工作。
在小區黨支部的召集下,居民代表還為小區治理建言獻策,通過了梅園小區居民公約,并成立了工匠協會、“共同締造”基金協會和矛盾調解隊等“五會五隊”志愿服務隊伍。
小區環境變美了,鄰里關系也更和諧,這個昔日的“老大難”,變成了其他小區對標的“新樣板”。
刊江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主任游紅亮表示,通過健全組織強引領、多方參與美家園、干群共管解難題,小區從“無人管”到“有人管”“專業管”,群眾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做得好”,為社區治理增添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以前賣的是農作物,現在賣的是風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位于羅田縣三里畈鎮新鋪村的蒼葭沖,塆如其名,充滿了詩意和鄉愁:古樹郁郁蔥蔥,古祠堂保存完好,開筆禮、“丁豆府”豆腐坊、拓印坊等吸引游客前來體驗,被譽為“荊楚學家第一村”。
令游客們想不到的是,這個古樸的村塆曾一度蒙塵: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集體負債,人心渙散。
家鄉的狀況,刺痛了老黨員丁汗平的心。從羅田縣統計局局長的崗位退休后,他選擇回到蒼葭沖,帶領大家一起改變家鄉面貌。
眾人拾柴火焰高。丁汗平與在家的老人、黨員和鄉賢成立7人議事小組,發動村民改變村容村貌,以“一把掃帚、一個籮筐、一柄鏟子”作為工具,拆掉私搭亂建的豬圈、牛欄、茅棚等“五小”建筑。
“建設三天不管,等于三年白干。”蒼葭沖成立了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衛生理事會等5個村民自治組織,每位黨員均設立了“黨員責任崗”,每口塘、每條路、每處場所都有人管護。
2016年,蒼葭沖成立了蒼葭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形成了“黨建為綱、群眾為本、產業為要、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的發展模式。當年,本組村民以現金、閑置房屋、田地、勞動力形式入股合作社,入股比例達100%,總股本達到110多萬元。
合作社理事長丁映森介紹,堅持“一戶一業、一戶一味、一戶一品”的發展路徑,合作社采取“保底、保息、分紅”的“136模式”,在總利潤中提取10%作為社會福利基金,30%作為產業發展基金,60%作為股民分紅。
一些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選擇回鄉創業發展,成為“專業合作戶”,享受“共同締造”結出的碩果。
“沒想到我祖傳的篾匠手藝還能用上。”蒼葭沖村民丁火明說。由于竹制品逐漸被替代,做了20年的篾匠后,丁火明去了鎮上的磚廠務工。十幾年過去,家鄉開展“共同締造”活動,眼看塆里一天一個樣,今年他又回村拾起了老本行。
丁火明告訴記者,除了參與村塆改造之外,他制作了竹坐墊、竹燈罩、竹筲箕,由合作社統一售賣,一天能有200多元收入。
從靠天吃飯到延鏈強鏈,如今的蒼葭沖,已經發展進士油面小院、古井茶院、拓印小院、印染小院、“丁豆府”等19個產業,以休閑養老觀光研學教育為方向的全產業鏈逐步形成。2021年底,各類產業鏈營業額達300萬元,合作社獲得利潤20多萬元,平均每戶每年分紅1000元,實現就業118人。
“‘共同締造必須要發展產業。有了旅游的帶動,村民同樣是種地,過去種的是糧食,現在種的是商品;以前賣的是農作物,現在賣的是風景。”新鋪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