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璇



盛夏8月,晚霞映紅了天空。紅安縣柏林寺村文化廣場旋律悠揚,歡快的廣場舞點燃了這個昔日沉寂的村落。
正如群眾步入廣場中央,隨音樂翩翩起舞,黃岡市在推進“共同締造”過程中,讓群眾站上“C位”,唱響了主角戲。
小圖釘撬動“最大公約數”
“陽光好的時候約上三五好友,聊聊天、下下棋,美哉!”黃岡市黃州區赤壁街道青磚湖公園小區居民何國堤開心地說。
今年春天,黨員陳正義在小區“微心愿墻”認領居民心愿:希望能修建一座涼亭,方便居民歇息。
“這個想法好,夏季納涼,雨天遮雨,我愿意出資!”“既豐富了文娛活動,又能增進鄰里感情,多好!”小區黨支部組織召開居民代表大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商議方案,自籌資金,在小區空地搭建起一座休閑涼亭,居民取名“福壽亭”。
“不止這個涼亭,小區名稱、樓棟名,可都是咱們居民自己取的。”青磚湖公園小區黨支部書記劉學貴介紹。
青磚湖公園小區由5家單位的宿舍區“破墻合體”而成,連片改造后,小區黨支部發出“征集令”,小區名稱和樓棟名稱,由業主提議并投票決定。
2020年12月,這5個宿舍區有了一個共同的新名字——青磚湖公園小區。9棟樓則以“和”字為題命名。“我所在的原黃岡職院宿舍區1棟,現在命名為‘和泰樓,寓意‘家和萬事興、鄰和勝親人。”小區居民郭福洲說。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動員群眾群策群力。紅安縣七里坪鎮柏林寺村的文化廣場,也是聚民智、解民憂的生動實踐。
2017年,柏林寺村被列為住建部首批“共同締造”試點單位之一。2017年11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團隊進駐柏林寺村,剛入駐的規劃團隊沒有急于畫圖紙、出規劃。
兩個月的時間里,村“兩委”和規劃團隊挨戶走訪,收集120余條建議,集中呈現在一張村落鳥瞰圖上。一張規劃圖,雙色圖釘,紅色贊成,藍色反對。村里建什么、怎么建?由村民來決定。
“按下這枚圖釘后,我幾乎天天都來這里看看。有啥困難、有啥需要,我也跟著出出主意、想想辦法。”村中心的大塘黃格塆有個臭水塘,夏天臭氣熏天,村民黃燦敏在這里按上一枚紅圖釘。
臭水塘上的紅圖釘數量最多,第一批改造工程也從這里開始。最初的方案是凈化水塘,再建一座小橋,打造“小橋流水”景觀。63歲的村民閔杏花提出不同意見:“家里的小娃娃經常來塘邊玩,萬一掉下去可咋辦?而且,村里劉家河也有橋,我們不缺小橋流水,倒是缺個跳舞的小廣場。”
經工作隊勘測、群眾投票,最終決定將臭水塘填平,改造成文化廣場。昔日讓村民避之不及的臭水塘,成了休閑娛樂好去處。
“一枚小圖釘,撬動‘最大公約數,把投票權和決定權交給村民,才能找準群眾的真實需求,調動最大多數群眾的積極性。”柏林寺村黨支部書記劉有福說,點子群眾出、規劃群眾議、規矩群眾定,群眾共謀有位子,才能激發治理活力。
從“要我干”到“我要干”
羅田縣三里畈鎮新鋪村蒼葭沖塆以耕讀傳家、民風淳樸而聞名,被譽為“荊楚家學第一村”,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
村民熊鐵飛的家門正前方有個魚塘,旁邊古樹環繞,風景絕佳,但因缺少規劃,顯得雜亂無章。看著村里游客常來常往,他萌生出改造庭院的想法。
恰逢其時,今年6月18日,蒼葭沖農民創意季第一期之庭院改造活動拉開帷幕。“村民出點子,邀請高校導師指導、志愿者協助,動員全體村民共同參與古村建設,共筑美好家園。”新鋪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罡介紹。
熱烈盛夏,萬物繁茂,蒼葭沖的庭院改造開展得如火如荼。和導師充分交流后,熊鐵飛家敲定“山水田園人家”庭院改造方案:門前一汪碧泉,以大石造景,條石做凳,茅草為檐,既可乘涼觀景,又可娛樂休閑。
方案一出,全家人都積極行動起來。搬磚運料、后勤保障,一家四口分工明確。每天清晨5點,一家人就出發去山上撿鵝卵石,熊鐵飛因腿腳有疾,行動不便,擔心影響進度,還特意把住在外地的弟弟叫回來幫忙。
“一磚一瓦,都是我們一家人搭建起來的,現在游客都來我家門前拍照打卡。”門前屋后古樸雅致,綠樹碧泉相映成趣,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小院,熊鐵飛成就感滿滿。
“做群眾所需,聽群眾所想,建設項目凝聚了村民的經驗共識,激發群眾主體意識,才能從‘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柏林寺村黨支部書記劉有福表示。
2019年,柏林寺村大塘黃格塆建設污水管網,除了幾名專業技術工外,其他都是村民自己投工投勞。施工過程中,由于大部分都是地下工程,為了原材料更堅固,幾十號村民到后山拾碎石,一筐筐抬到村里。
施工初期,由于路面下沉,窨井與實際要求相差了2厘米,有村民發現后立即返工。“工程受益人是我們自己,當然要保證質量,讓大家放心。”村民黃新祥說。最終,預算78萬元的污水管網改造工程,實際只花費32萬元。
美好環境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在麻城市龍池橋街道城西社區劉家畈小區,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施管家、人人夸”,這說的就是“小巷管家”施興娣。
48歲的施興娣是街坊鄰居公認的“愛管閑事的熱心腸”,經過群眾推舉、社區評選,她成了小區的一名“小巷管家”。除了以身作則管好自家事,基礎設施改造、矛盾調解、防疫值守……哪里都有她的身影。
在劉家畈小區,像施興娣這樣群眾信得過、叫得應、指望得上的“小巷管家”還有3名。他們每人負責一條主巷,每天一次走訪巡察全覆蓋。
“熱心群眾任‘小巷管家,讓這個建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老舊小區,從‘失管到‘共管,居民正逐步成為家園治理‘主人翁,奏響共管‘大合唱。”城西社區黨委書記劉杰說。
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
美好環境,從房前屋后做起。但進行環境改造,總有個別村民不太上心,如何才能讓每位村民都積極參與、主動維護?柏林寺村把各家各戶的小朋友組織起來,組建起一支特別的“裁判員”隊伍。
8月25日,烈日高照,一大清早,柏林寺村的中小學生集合在文化廣場,有序開展一月一次的“小手拉大手”房前屋后環境評比活動。13名環保小衛士逐戶查看,對照評分,最終評選出十戶“衛生文明家庭”。
“小孩子的評判更直觀、公正,不摻雜人情世故,用純粹童真觸動大人們的心靈,還能巧妙提醒家長增強衛生意識。”柏林寺村婦聯主席郭莉說。
1600多人的柏林寺村,常住人口僅占三分之一,且多為老人和小孩。作為一個老齡化、空心化嚴重的村落,柏林寺村聚焦“一老一小”,發動村民捐地捐資,共建起一個面積近200平方米的幸福食堂。
“村里75歲以上老人一日三餐免費,60歲至75歲的老人進餐一天只要5元。”村民黃福和承包經營幸福食堂,除了留守老人就餐,還能承辦紅白喜事、接待游客,一年下來能賺四五萬元。
新鋪村蒼葭沖在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大力發展鄉村文創旅游。近年來,蒼葭沖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農戶產業”,確定“一戶一業、一戶一味、一戶一品”發展目標,海燕油面、丁豆府、舉人酒坊、田園餐廳、蒼葭集市陸續興建,實現發展成果群眾共享。
“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新鋪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罡介紹,昔日的“空心村”如今煙火氣越來越濃,不少村民回鄉當起了專業合作戶,2021年戶均增收1.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0萬元。
“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在“共同”上做足文章,真正變“你和我”為“我們”,變“要我做”為“一起做”。黃岡市用一根“紅線”串起珍珠無數,構建起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