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華

共同締造的核心是黨建、社區是基礎、分類是前提、群眾是主體、參與是關鍵、制度是保障。宜昌實施筑堡工程,為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以下簡稱共同締造活動)打下良好基礎。下一步,宜昌將堅持黨建引領、群眾主體,廣泛發動群眾共同締造和諧社區、幸福家園,為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凝聚強大動力。
推動三下沉,變“喇叭口朝下”為“喇叭口朝上”。聚焦做強街道、做實社區、做精小區,不斷增強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推進資源下沉,完善街道“六項權力”運行機制,市區兩級向街道調劑編制700個以上。實施社區工作者人才引進“千人計劃”。推進服務下沉,深化“減證便民”行動,全域創建“無證明城市”。大力推進社區減負,加快開發智能報表數字臺賬系統,讓基層干部騰出更多精力聯系服務群眾。推進平臺下沉,打通數據壁壘,共建基層治理數據庫。
突出微治理,變“別人來管我”為“當家作主人”。以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突破發力。構建“協商自辦”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與社區居民利益聯結分享機制,把居民的思想、行動統一在同一個目標上。積極搭建各類協商議事平臺,做實“五民工作法”,依靠人民群眾解決自身問題。構建“宜接就辦”機制。以響應率、解決率、滿意率為重點,建立“吹哨報到、以下評上”考評、通報、督辦等機制。構建“未訴先辦”機制。每季度至少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專項治理。
構建新格局,變“見面不相識”為“人人可托事”。通過打造社區公共交流活動空間,破解城市社區居民對門不相識的難題,讓他們邁出家門、融入社區。拓展公共空間,支持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業將閑置資產提供給社區(村)無償使用,發動群眾清退、騰出部分空間,引導群眾參與“社區客廳”、文化活動廣場、公共綠地、幸福食堂等公共設施建設。探索推行“黨員領崗義務管、公益崗位專門管、群眾三包共同管”的共管模式。倡導志愿者行動,瞄準群眾需求,廣泛開展“鄰里親、幫到家”“點亮微心愿”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全面打造“志愿之城”,讓“共建共管美麗家園”成為志愿者們的共同語言。塑造共同精神,始終把提高人文素質、延續歷史文脈作為共同締造的基礎工作,重點打造一批社區書院、“屈子堂”、歷史文化街區等文化空間,為凝聚群眾提供文化認同、道德共識和精神紐帶。
多方全參與,變“獨唱一支曲”為“共演一臺戲”。
統籌政府、社會、市場、群眾多方力量,多方凝聚合力,著力建設完整的村(社區)環境體系、服務體系、治理體系。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縱向構建鄉鎮(街道)黨(工)委到黨員中心戶五級架構,包片聯戶;橫向健全黨組織引領,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等聚合環繞的組織矩陣,織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網絡。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將“五共”方法貫穿于共同締造的全過程、全領域,鼓勵群眾通過讓地讓利、投工投勞、出資出物等形式參與共建,變部門“端菜”為群眾“點菜”,變“你辦我看”為“互商共辦”。發揮社會組織協同作用,讓每個居民每個組織都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
(作者系宜昌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