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市思明區,有的小區沒有“物業”,居民不用交物業費,能享受的服務卻一樣也不少。這是該區創新實踐“近鄰”模式的效應之一。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中心城區,思明區以“近鄰”模式破解現代社會中組織碎片化、人際陌生化等問題,拉近居民和居民、居民和組織、組織和組織的距離,構建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近鄰”有了溫馨的“家”
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觀遠里,是蓮花北社區規模最大的“無物業”小區,小區內有一條盲道,這是小區業委會專門為視障居民吳先生建設的,盲道從他家門口一直延伸到小區門口。
這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細節,是“近鄰”模式實現小區居民共商、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成果體現。
“綠化帶被車輛、行人踩成‘黃土坡;幾乎每天都要上演‘搶車位大戰,有人為了停車,甚至把樹都砍了……”小區業委會主任劉建華回憶從前小區的景象,發出了一聲嘆息。
在思明區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2018年觀遠里小區依法成立了業委會,并正式啟動改造。業委會先行墊資11萬元在小區建設視頻監控等基礎設施,劃分出257個停車位,滿足每個有車家庭停一輛車的需求。
短短幾個月后,小區破損道路恢復了平整,水泥空地上新建了綠地、花圃和便民小木屋,四通八達的開放小區添置了道閘設施……觀遠里小區一躍成為思明區無“物業”老舊小區治理的范本。
“面子”改造只是第一步,讓觀遠里居民主動參與小區自治管理,才是長久之策。很快,一個集咨詢服務、崗位輪值、調解糾紛、交流議事、巾幗增能、文化活動等六大功能于一身的小區黨群活動驛站“近鄰之家”投入使用。
“讓居民借助‘近鄰之家加強交流、增進感情進而發揮各自所長,實現小區管理良性循環,是我們的主要目的。”社區有關負責人說。
如今,近鄰守望互助在觀遠里成為常態。“鄰居家有事,就把孩子托付給我照顧。我家裝修沒人在,就把鑰匙放在‘近鄰之家,直接讓工人去取。”在觀遠里居住了34年的周小鳳說。
構建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作為廈門經濟特區的中心城區,思明區經濟總量約占廈門市1/3,常住人口超過一百萬,人口密度甚至高于新加坡。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卻也在鄰里之間砌起了一道道高墻。“鄰居”成了“最近的陌生人”,組織碎片化、人際陌生化等特征日益凸顯,對傳統社會治理模式帶來了嚴峻挑戰。
如何破題?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遠親不如近鄰”為思明區指明了方向。1985年至198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生活期間居住在思明區深田社區,與居民結下深厚的鄰里情,離廈后還給鄰居寄來手書“遠親不如近鄰”的賀年卡。思明區傳承弘揚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深入挖掘“習近平與鄰居”的故事,并結合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神,逐漸形成了以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為目標的“近鄰”模式。
據思明區有關負責人說,在新的社會結構下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需要重新拉近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距離。“近鄰”模式主要有三個著力點:一是居民關系,通過“千戶訪、百事幫、萬家和”等群眾工作法,走家串戶、組織活動,志愿服務、互幫互助,讓群眾之間熱絡起來,形成新型的“熟人社區”;二是黨群聯系,把黨組織還原為群眾的自家人、好鄰居,從“一廂情愿”變成“兩情相悅”;三是單位聯系,通過街道大黨工委、社區大黨委,構建黨建“大家庭”,解決一些社區“找米下鍋”問題。由此,居民與居民、居民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就地就近融合共建、聯動共治、資源共享,較快地形成了社會治理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