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周志忍:“近鄰”模式從現代化角度來看,非常符合社會治理發展方向,那就是要在社區治理中發揮催化、定向、賦能的作用,但也不要包辦,最終實現基層自主治理的目標。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副院長兼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導 王天夫:“近鄰”模式在生活領域,從生活事務的一些服務、一些基本問題的解決著手,專注于所有居民的切身利益,讓居民之間有分工、有協作,相互幫助、相互協作,同時還相互制約,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居民行為準則和促進公共事務解決的規章制度。在這個過程當中,“近鄰”模式發動了群眾,構建了社會共同體。
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包國憲:“近鄰”模式充分體現不忘初心,回歸黨的根本使命,重塑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我們要強化公眾在基層治理中的參與力度。群眾路線之所以能夠成為黨和國家治理的寶貴財富,不僅在于能夠深入到群眾中去發現問題,而且在于讓群眾能有效參與公共治理活動。現在公共治理的核心就是要鼓勵民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形成多元的網絡治理體系。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 熊躍根:中國文化講一個情、一個理。“近鄰”模式已經打破了城市生活中的陌生人怪圈,這種模式的工作方法和策略還需要再總結,比如群體工作方法、環境改造、社區參與等,以及怎么處理好共治與共管的關系等。
(文/原野 等? 圖/施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