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編者按:生態安全,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空氣清新、水質優良、土壤安全,人民群眾才能生活得健康舒心。
2015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將生態安全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明確提出“國家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生態風險的預警和防控,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保障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大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不受威脅和破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湖北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省份,也是三峽工程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生態地位極為特殊。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維護總體國家安全,荊楚責無旁貸。湖北生態建設取得哪些成效?如何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本刊聯合湖北省生態環境廳,集中探訪生態安全的湖北作為。
“近年來,湖北推動全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江豚戲水、麋鹿競歡、魚翔淺底的美景再次呈現。”9月6日,湖北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體(擴大)會議上,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如是說。
徜徉青山綠水、穿越美麗湖北,處處呈現出“綠荊荊”“藍楚楚”動人景象。近年來,靈秀湖北扛責上肩,深入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以實際行動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讓“楚楚”更“動人”。
聚力長江大保護
巴東縣是長江進入湖北的“第一站”,被稱為長江湖北段生態防線的前哨陣地。保護母親河,巴東承擔著“站好第一哨”重任。
2021年夏,“長馬”巴東站8000名選手,穿過綠樹掩映的沿江大道,跨越壯觀的巴東長江大橋,健步與江平行的官東大道,打卡鎮江閣、秋風亭等文化地標,跑友們直呼這是一條環繞在“半山半水半城”中的超級賽道。
對比照片顯示,5年前的長江巴東縣城段,江岸曾是亂石堆、灘涂地。如今,變成了網紅打卡和戶外休閑地。這份“治江”力作,總投資約21億元,通過對庫岸消落帶生態修復重建,使其成為巴東城市名片。
和巴東同樣特殊的是荊州市。荊州境內擁有48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和184個湖泊,分別占全省45.6%和24.3%。如何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文章,變“險在荊江”為“美在荊江”,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荊州的政治命題。
關停拆除340處非法碼頭、騰退岸線55公里,14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關停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299個、規模以下養殖場1047個……筑牢大保護防線,荊州敢于先行先試。首創長江岸線管理員制度,每1-2公里岸線明確1名管理員。全省率先實施長江十年禁漁禁捕,與湖南省岳陽市簽訂“十年禁漁”跨界水域聯合執法合作協議,與宜昌、荊門、恩施三市州簽署《長江禁捕跨界水域協同執法合作協議》,推進“宜荊荊恩”城市群協同執法。
巴東、荊州的生動實踐,顯示了湖北聚焦聚力抓好長江大保護的“鐵腕”。湖北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湖北嚴格落實《長江保護法》和“十年禁漁”要求,通過深化流域綜合治理、提升保護修復水平、強化湖泊生態保護,鞏固長江流域河湖治理保護實效。
向污染宣戰
9月1日,《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防治磷石膏污染的地方性法規,填補了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標準空白。
湖北是全國第一磷化工大省,沿江磷化工產業為經濟注入活力,但其副產物磷石膏廢渣產生的污水給土壤和水系帶來污染。長期以來,磷石膏無害化處理及綜合利用成為長江生態環保治理的“老大難”。緊盯難題,湖北率先研究制定《湖北省磷石膏無害化處理技術規程(試行)》。
7月7日,湖北祥云集團,三層樓高的過濾廠房傳出轟鳴聲,如同灰黑細沙的磷石膏經過漿化,由輸送管道送至過濾機洗滌。洗滌后的石膏料漿進行二次過濾,變成無害化處理的濾餅。這一幕,是祥云集團200萬噸磷石膏無害化處理示范項目建成投產后的喜人場景。湖北省經信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力爭到2025年底,全省新產生的磷石膏全部實施無害化處理。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湖北出臺一系列措施。
——保護藍天。加快產業、能源和交通結構調整優化,完善重污染天氣管控體系,力爭“十四五”末地級以上城市重度以上污染天數比率均值控制在0.6%以內。
——呵護碧水。深化“三磷”專項整治,加快推進152個漢江中下游水生態環境治理重點項目建設,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清水北送。
——守護凈土。深入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筑牢土壤安全防護墻,確保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2025年達到93%以上。
生產方式革命性升級
“能源消耗大幅上升,未批先建問題突出,部分項目煤炭替代工作不實。”2021年9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指出黃石“兩高”項目存在的三大問題。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與碳達峰、碳中和的理念背道而馳,要實現“雙碳”,必須對“兩高”說不。
最終,黃石市拿下了宏力鑄造、高合金熔煉中心等項目,削減能源消費30多萬噸標準煤。針對未批先建問題涉及的8個項目,完善節能審查手續,確保項目合法合規推進。針對煤耗替代不實,出具點對點解決方案。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黨組書記何開文介紹,近年來湖北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文件,健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制度體系。2014年,湖北省出臺全國首部碳交易法規《湖北省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暫行辦法》。“要高水平運營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加快打造武漢全國碳金融中心,為推進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作出更多湖北貢獻。”何開文說。
錨定“雙碳”目標,湖北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行動,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改造,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青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等23個國家示范試點,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家庭創建,形成綠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