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云
隨州市緊緊圍繞“強村富民”目標,堅持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引領,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動力,以盤活資產資源為突破口,以發展新型合作經濟、股份合作經濟為主方向,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堅持黨建引領,當好鄉村振興“領路人”。強化組織建設。建立健全“行政村黨支部(總支)-村民小組黨小組(黨支部)-黨員聯系(中心)戶”的村級黨組織體系。聚焦村集體發展薄弱環節,為全市55個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開具“處方”283條,解決各類問題312個,夯實村級戰斗堡壘。創新黨組織設置,引導42個村以“1+1+N”(1個黨建聯盟、1個聯盟議事機構、N個成員黨組織)的方式跨村(鎮)、跨行業組建了5個區域(產業、行業)黨建聯盟,實現強弱結對、抱團發展。強化人才支撐。實施黨組織書記“紅色頭雁”工程,引回200多名政治過硬、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向664個行政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664名、工作隊561支,向914個村選派202名“金融村官”擔任書記或主任助理。鼓勵本村在外能人和成功人士兼任村書記助理或村名譽主任。強化考核督辦。堅持以考促干,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和黨建考核重要內容,倒逼各級黨組織書記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中履職盡責。切實做好村“兩委”換屆“回頭看”工作,發現督促整改問題46個,調整不勝任村干部73人。全面推行“明星書記”幫帶制度,提振村干部隊伍精氣神。
堅持共建共享,繪好守正出新“新畫卷”。抓清理打基礎。全面進行清產核資工作和“三資”審計工作,弄清村集體“家產家底”,對非法侵占集體資源、違規違紀發包合同、長期拖欠承包費等行為予以堅決打擊,累計規范農村租賃發包合同3134份,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清出正氣、理出資源。抓改革促發展。堅持把組織群眾、共建共享貫穿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過程,大力推廣“村社一體、合股經營”“集體+公司(能人)+農民”等股份合作經濟模式,穩妥推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興辦鄉村合作公司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推進“三變”改革,引導各村以資源、資產作價入股或上級資金入股鄉村合作公司,全市共成立鄉村合作公司611家,帶動3.7萬余戶農民增收致富。抓產業促增收。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深挖各村土地、歷史、文化等資源,規劃培育集體經濟示范項目,打造特色產業示范村。隨縣萬和鎮成立蘭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0萬元左右;曾都區洛陽鎮九口堰村發展民宿、香菇等產業,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特色產業項目的持續投產,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堅持多方發力,鋪就集體經濟“快車道”。政策驅動。持續加強涉農資金整合,夯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底盤。對上爭取中央、省財政資金和省管黨費等“三級財政扶持”政策,為105個重點村“輸血”補養。對內挖掘潛力,整合涉農資金、聯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黨費等專項資金支持發展集體經濟。項目撬動。科學把握各村特點和優勢,統籌整合區域資源,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組團促互補、片區帶全域”。爭取、撬動各類資金1.5億元,新上集體經濟項目1920個,建立第一書記產業示范基地897個,助推空殼村全面消除,經營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878個,占比95.3%。幫扶聯動。聚焦經濟薄弱村,實行“四個一”包保專班對口幫扶,一名縣領導直接聯系、一名鄉鎮(街道)班子成員牽頭負責、一個工作專班直接指導、一批縣直機關對口幫扶。同時,強化技術指導,組建22個專家服務團,重點為“三級財政資金”扶持村送政策、解難題,為全市新型村集體經濟項目提供“保姆式”指導服務。◆
(作者單位:隨州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