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上的脫貧也迫在眉睫。心理共富,是希望所有中國人都享有平等的基礎心理健康服務。只有實現心理共富,整個社會的心態才會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友善。
在今年一個心理健康年度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張西超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共富”的概念。
什么是心理共富?張西超解釋,不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不是一部分人先健康,而是所有人共同走向心理繁榮。而且從心理學的角度,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個整體指標,個體出現問題,可能影響整個群體的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共富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只有實現心理共富,整個社會的心態才會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友善。
但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有的需要住院治療,有的需要心理咨詢,需求量都很大。當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上的脫貧也迫在眉睫。心理共富,是希望所有中國人都享有平等的基礎心理健康服務。
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存在一些規律。比如,收入越高的地區或人群患病比例越高,但重癥在低收入群體中更高;總體患病人群中女性多一些,但自殺比例男性更高……
那么,“精英”為什么也會成為心理健康服務的弱勢群體?
所謂“精英”,代表的是社會中的強者,他們可能是高管、高官、知名教授……頭頂很多光環。一方面,他們習慣于充當“被人求助”的角色,這讓他們不太會向人求助,也接受不了自己向人求助的角色;另一方面,因為知名度和所在位置,他們會擔心求助的內容比較敏感,擔心泄露隱私,對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程度要求會比較高。這些原因使得他們不太會主動去尋求心理健康服務。
現在很多年輕人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同齡人照應,本身的心理支持系統會弱一些。當他們長大后,又面臨老齡化社會,他們面臨是在大城市奮斗還是回到父母身邊的選擇,這些都會影響他們本來就不甚堅強的心理支持系統。
而農民工、快遞員、制造業工人等群體也需要心理幫助。我們以前可能覺得這些體力勞動者的第一需求應該不是心理。但調查后發現,他們十分渴望心理上的幫助,卻經常被忽略。
我們國家正在推進整體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包括在社區設立心理咨詢網點,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在企事業單位開展心理服務。各級學校覆蓋了學生,企事業單位覆蓋了工作人群,但在農村的留守兒童、老年人還是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重災區”。
現在我國的心理普查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心理問卷。心理普查大多是自陳式問卷,有的人可能不會認真作答,有的人擔心被實名而拒絕作答。所以,首先,要從技術上改進量表,使其更科學;其次,要把調查結果一對一地反饋給本人,注意保護隱私。
如果能從國家層面來進行心理普查,像人口普查一樣,覆蓋面會更大,效果也會更好,但要保證由專業人士來進行。
除了心理普查,國家層面心理健康素養的教育非常重要,除了專業人士的授課,還可以通過大眾傳媒去傳播。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的重要性在于能讓我們盡早意識到問題,并懂得如何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