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 胡妍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1+1+9”工作部署,扎實推進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新動能”。
8月31日,中共廣東省委“中國這十年·廣東”主題新聞發布會公布,十年來,廣東省持續推進制造強省、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全面部署實施“六大工程”,高起點培育發展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廣東全省規上工業企業達5.9萬家,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5萬億元、占全國1/8,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17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數字經濟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廣東省不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大平臺扎實推進,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兩大國之重器作用凸顯。去年全省研發經費支出超3800億元、十年增長超過2倍,占GDP比重3.14%,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十年增加8倍,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
廣東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云集,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研究院匯聚。去年底,廣東評審出首批19個特色產業園,分布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汕頭等地,涵蓋汽車、數字創意、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
依托科技創新,在廣東,更多新興產業如潮奔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多動能。
在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的無塵生產車間,生產無人車沿著空中軌道飛馳運轉,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研發人員、生產工人穿梭其間,不時交流,讓人感受到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力。
“芯片產業正在從‘1到N’,加速與生物醫藥、智能汽車、傳統制造等領域相結合。”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說。
企業創新意識活躍、創新能力強是廣東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2021年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突破6萬家,連續六年全國第一。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龔國平介紹,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大力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建設。同時,廣東大力支持企業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實施的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企業牽頭項目超過一半,參與項目達九成以上。
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高企營業收入總額超10萬億元、出口總額約2萬億元,成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力量;擁有全省約85%的發明專利有效量和約90%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省A股上市企業中高企占比超過8成,超5萬家高企分布在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成為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

廣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一。
“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廣東企業逐步形成‘千軍萬馬齊創新’的局面,成為了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龔國平說。
聚焦產業發展瓶頸,廣東正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九大重點領域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截至2021年底,我們共組織實施了8批次項目,在5G、超高清視頻、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打破一批技術瓶頸,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進一步增強。”龔國平說。
同時,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廣東制造業不斷加快重點產業核心技術領域創新突破。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省中小企業局局長楊淑鵬介紹,廣東大力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推動成立投資規模均超百億元的灣區半導體、廣大融智、智能傳感器等三大產業集團和總投資規模達千億元的六大產業基金,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打造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集聚區。
此外,廣東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積極性建設企業技術中心,打造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加速器”。廣東累計培育20批共151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不含深圳),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7家;其中16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獲評“國家質量標桿”稱號。企業技術中心已逐步成為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創新載體。
建設科技強省需要有堅實的人才基礎,而高校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截至2021年底,全省普通高校有160所,其中11所高校入圍202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中國內地前100名,8所高校入圍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130個學科入圍ESI全球排名前1%。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408.8萬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5萬,碩士研究生14.8萬,理工農醫類博士生和碩士生分別占總量的80.35%和62.32%,有力支撐科技強省建設。
除了不斷擴大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有效增加科技人才供給,廣東省教育廳積極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目前,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等領域相關的139個學科納入省級重點建設行列,占重點學科總量的69.5%;與“1+1+9”重點任務相關的學科共148個,占重點學科總量的74%;每年新增普通本科專業基本保持50%以上為理工農醫科。
與此同時,廣東還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較好發揮知識產權制度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效能。截至2021年底,全省發明專利有效量44萬件,位居全國第一。2021年,廣東省作為一個經濟體,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61萬件,排名全球第4,9家企業入圍PCT專利申請全球前50強。“十三五”期間廣東獲中國專利獎845項,其中金獎31項,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科技創新成果通過知識產權創造布局,已成為廣東省高質量發展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龔國平表示,接下來,廣東將聚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聚焦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等,有力有效推動科技政策扎實落地,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全面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和人才強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