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07 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以來的300 多年,英國無法形成法律意義上統一的國慶節。英國國王(或女王)的生日就成為國慶節的替代品,英國將其作為法定假日。堂堂“大英帝國”為什么沒有正式的“國慶節”?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設置有“國慶日”,通常用來紀念國家歷史上諸如戰爭勝利、獨立、革命勝利、憲法頒布等重要時刻。但也有極少數的國家沒有正式的國慶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國。
由于各構成國的節日文化差異,自1707 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以來的300 多年,英國無法形成法律意義上統一的國慶節。英國國王(或女王)的生日就成為國慶節的替代品,英國將其作為法定假日。
堂堂“大英帝國”為什么沒有正式的“國慶節”?國王的生日又是如何演變成英國國家慶典的?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領土由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上的北愛爾蘭4 個構成國組成。
作為統一國家,英國在“國慶”問題上卻顯得十分“散裝”。英國沒有統一的國慶節,但四大構成國卻有各自的“國慶”。唯一的共同點是,這4 個日子均與宗教相關。
四大構成國中,除英格蘭外,其他三國的主體民族都是凱爾特人的后代。公元前8 世紀,生活在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為了躲避日耳曼人的攻擊,跨越海洋來到了不列顛群島。
公元47 年,羅馬帝國征服了不列顛島南部。隨后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的政治需求相融合,發展成羅馬國教。羅馬帝國為了統治的需要,計劃將基督教圣人們的遺骨遷移到新都君士坦丁堡,以此顯示自己在宗教上的正統地位,遷移計劃中就包括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的圣安德魯。
此時,圣安德魯的形象開始滲入蘇格蘭的文化之中。蘇格蘭的守護圣徒便把圣安德魯的死亡日期11 月30 日定為傳統風俗慶祝節日。

女王壽誕成為英國“國慶”
來到不列顛的除了信仰,還有外敵。自4 世紀起,盎格魯- 撒克遜人(日耳曼人的一支)開始跨海襲擊不列顛。不列顛人被驅趕到山地縱橫的威爾士,并開始自稱威爾士人。盎格魯撒克遜人占據了島上最富庶發達的地區,將這里命名為英格蘭(即“盎格魯人的土地”)。
盎格魯撒克遜人不斷蠶食威爾士領土,約6 世紀中葉,一個名叫大衛的威爾士人站了出來,他是一個威爾士部落首領的孫子。在他的帶領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進攻遭受挫敗。
公元589 年3 月1 日,大衛與世長辭。他去世的日子就成為威爾士的國慶日“圣大衛節”。
5 世紀初,一位名叫帕特里克的教士來到愛爾蘭傳教。雖然困難重重,但他一次次化險為夷。在帕特里克的努力下,愛爾蘭人接受了基督教。帕特里克死后,成為愛爾蘭的主保圣人。他去世的3 月17 日也成為愛爾蘭人最重要的節日——圣帕特里克節。
到公元6 世紀,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徹底接納了基督教信仰。英格蘭卻因為盎格魯人的內斗而遲遲沒能融入基督教文明。
公元927 年,盎格魯人的內戰終于結束了,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建立。1552 年,英格蘭廢除了一切與羅馬教廷相關的宗教圣人旗幟,以此削弱羅馬教廷對英格蘭的影響。圣喬治(基督教傳說中的屠龍圣人)因為是英王的象征,成為唯一留存的圣人旗幟,地位愈發尊崇。每年的4 月23 日被定為“圣喬治日”,這一天也成為英格蘭最為重要的節日。
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相繼形成了各地的“主保圣人紀念日”,這演化成四地最為重要的慶祝節日。
隨著不列顛群島在政治上不斷整合,聯合王國建立后,究竟讓哪一個圣人紀念日來當英國的國慶節,英國人為此犯了難。
1707 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成大不列顛王國(英國)。合并后,英蘇兩地的文化隔閡并未消失。圣安德魯日和圣喬治日仍被當作各自的“國慶日”,英國未能形成統一的國慶。
1748 年11 月9 日,英國政府第一次以官方名義為喬治二世(英國漢諾威王朝第二位國王)慶祝生日。在這一天,喬治二世在首都倫敦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這一傳統被延續下來,形成今日的“國王(女王)壽誕”。
英國崛起成全球帝國的過程中,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發揮不了太大作用。但國王憑借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英國臣民的精神信仰,將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
1800 年,英國的“統一事業”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附屬于英國的愛爾蘭王國加入聯合王國,英國本土覆蓋了整個不列顛群島。
此后,四地“圣人節”的地位逐步降低。在英格蘭的主導下,各地不再強調民族區別,英語在英國各地迅速鋪開,成為帝國本土的通用語。
1837 年,維多利亞登基為王。19 世紀末的英國登頂國力巔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為英國的精神化身,人們喜歡用女王的名字去形容那個時代。
1897 年6 月,維多利亞女王迎來登基60 周年。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提議將鉆石禧年作為“大英帝國的國慶”來慶祝。
1901 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設置國王“官方壽誕”的制度被延續下來。即位的愛德華七世生日在11 月,由于冬季的英國氣候濕冷,并不適合舉行大型慶祝活動。所以,此后的英國國王大都將自己的官方生日放在風和日麗的6 月。
二戰后,在全球去殖民化浪潮席卷下,大英帝國成了昨日煙云。大片殖民地獲得獨立,這些國家紛紛將獨立日作為本國的國慶節。英國人也開始考慮本國假期系統,英國政府嘗試著設立統一的國慶假日。除了女王壽誕,自1965 年起,英國政府試圖延長銀行假日中的“8 月銀行假日”(8 月的最后一個周一),準備將其發展成“國慶節”。
這一嘗試遭到英國出版界的抵制,因為眾多的日歷會就此作廢。對8 月沒有特殊感情的民眾也不買賬,該計劃最終流產。
雖然英格蘭人在英國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其他三個構成國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步增強。四大宗教節日地位平等,英國更難形成統一的國慶節。國王的壽誕仍要繼續充當“國慶節”。
隨著英國實力的衰退,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都在謀求推動獨立公投,地方離心力的增強讓英國更難形成統一的國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