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媛

骨關節炎是老百姓口中俗稱的“骨膜磨損、長骨刺”。作為一種關節老化性的疾病,骨關節炎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越來越高。有研究稱,我國關節炎發病率約13%,患者達1 億以上,且不斷增加。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10 月12 日定為“世界關節炎日”,就是為了提醒人們,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
1998 年4 月,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70 多名骨科、風濕科、骨質疏松、創傷學及理療與康復專家參加了在瑞典隆德大學舉行研討會,拉爾斯·利德格倫(LarsLidgren)教授在會上提出并組織了一批科學家成立“骨與關節10 年促進委員會”。后來,“骨與關節10 年組織”在瑞士日內瓦正式成立,旨在改善全球人類因骨骼肌肉疾病帶來的健康問題,并確定每年的10 月12 日為“世界關節炎日”。
我國也在2001 年4 月成立了衛生部關節炎防治教育計劃基金,開始重視此疾病。并在每年的世界骨關節炎日做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
正常的關節表面覆蓋著一層軟骨,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發生退化、磨損,甚至消失,就出現了嚴重的骨關節炎。
實際上,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共有100 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有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或反應性性關節炎等。臨床常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
雖不是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但骨關節炎的致殘率高居全球第二位,素有“致殘殺手”之稱,發病時患者會疼痛難忍,活動受限,不僅給患者帶來生理的變化,還有工作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于整個社交活動和情緒的影響,大大降低生活質量。
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關節炎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給家庭及社會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和壓力。
今年,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王秀梅團隊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方向前團隊提出了通過抑制骨關節衰老促進軟骨再生,進而治療骨關節炎的新策略。該成果已于近期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為骨關節炎治療帶來新的方向與希望。
研究團隊介紹,骨關節炎的典型特征是軟骨進行性喪失和潤滑液減少,其發展過程中,軟骨細胞衰老會導致軟骨分解。該研究團隊首次發現并驗證了骨關節炎軟骨衰老相關的miRNA(miR-29b-5p),它的持續遞送能夠抑制軟骨細胞衰老,改善骨關節炎患者關節中軟骨基質合成和分解之間的不平衡,從而抑制骨關節炎對軟骨基質的持續性破壞。
在這個基礎上,研究團隊開發了基于干細胞歸巢水凝膠的miRNA 遞送系統,實現了成功的軟骨修復和軟骨細胞再生,促進了軟骨基質的合成,改善了關節磨損,最終使受損關節恢復到與正常關節相似的狀態。
這表明,基于miRNA 的治療方式替代傳統手術治療骨關節炎具有巨大潛力,在臨床應用中更方便實用,對于開發針對骨關節炎的疾病修飾療法具有重要意義。
但該療法目前仍處于實驗階段,是否能夠大規模應用于臨床尚不確定,因此,對于骨關節炎的預防仍然十分重要。
其實,身體重量和外力沖擊造成的軟骨老化從20 多歲就開始了,只不過年輕時,軟骨的修復能力較強,人們沒有明顯的感受;到40 歲左右,軟骨修復能力嚴重下降,關節開始明顯退化,導致骨刺、腫脹、關節積液等問題后,才引起重視,但為時晚矣。因此,骨關節炎的預防要趁早。

合理運動 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特別是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小腿后方肌肉(小腿三頭肌)和大腿后方肌肉( 繩肌群);對于那些關節本身就偏松弛的人群(很多年輕女孩子關節比較松弛),建議避免過多關節拉伸動作,應該多鍛煉肌肉力量,而不是關節靈活性。
避免損傷 關節損傷容易傷及半月板和韌帶,甚至直接傷及軟骨,均容易導致骨關節炎過早出現;長期大量高強度運動,也會加速關節磨損。
注意天氣變化 特別是已經有關節疼痛癥狀的人群,不管是關節炎還只是滑膜炎,都應該盡量避免天氣變化對關節產生刺激,造成炎癥的出現或加重。
定期檢查 對于那些年輕時就形成的“O”型腿或“X”型腿,要及時就診檢查,嚴重者要接受截骨矯形手術,可避免腿部畸形導致受力不均從而加速磨損并導致過早出現關節炎。
大家可通過五項標準初步辨別自己是否患有關節炎,即:紅、腫、熱、痛、功能障礙。
紅 急性感染關節炎會出現關節紅腫。
腫 腫是關節炎常見癥狀,與關節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關。
熱 由于關節血運特別少,所以正常情況下摸起來就應該是涼的,比其他部位的體溫低,這是正常的。如果關節是熱的,甚至發燙,那就證明關節產生炎癥,需要治療了。
痛 痛是關節炎的最主要表現,關節炎的疼痛部位應該很明確,某個關節疼,其他部位不疼。
功能障礙
關節炎發作會出現疼痛及炎癥,引起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患者由于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