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吉
(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甘肅碌曲 747200)
艾滋病(AIDS)為一種獲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目前已明確其病原體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全世界范圍內每年新增病例以百萬計。隨著國際化的進展及人口流動的增加,我國艾滋病新發病例也呈逐漸增加趨勢。乙型肝炎為一種慢性肝臟疾病,診斷標準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持續半年以上。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為艾滋病與乙肝的共同傳播途徑,這就為兩者共同存在于同一個體奠定基礎。我國同樣為乙肝發病高發區,每年新發病例約90 多萬。乙肝傳播方式具有地域性差異,在高發地區以母嬰傳播為主,而低發區則以性傳播為主。艾滋病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這為乙肝病毒的感染提供便利條件。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前提下感染乙肝病毒后會加重肝功能損傷,協同放大乙肝病毒對機體的損傷。艾滋病患者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可通過外周血某些免疫功能相關的指標進行反饋,本項研究旨在探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相關指標的變化與乙肝發病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疾控中心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登記隨訪的艾滋病患者130 例為研究對象,男75 例,女55 例,年齡25 歲~47 歲,平均(38.5±6.6)歲,所有患者均為初治患者。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人群130 例為對照組,男74 例,女56 例,年齡23 歲~55歲,平均(37.9±7.2)歲。兩組人群均排除結核、梅毒等其他傳染性疾病,無肝腎功能嚴重損傷,無其他系統性免疫性疾病,所有人群均自愿參與本項研究,兩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外周血相關免疫指標的檢測。留取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空腹血至少5 毫升,對照組為體檢當日空腹靜脈血至少5 毫升,靜脈血2000 轉低溫離心10 分鐘,收取上層血清分別置于3 個無菌EP 管內,每管約0.5 毫升。處理完畢后4 攝氏度冰箱靜置待處理,檢測指標包括IL-10、TGF-β、IL-21、IL-17,檢測方法及步驟嚴格遵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另取血清進行乙肝五項檢測。
1.2.2 隨訪。兩組入組人員均隨訪1 年以上,每6個月進行一次乙肝五項檢測,乙肝表面抗原持續陽性≥6 個月則視為乙肝患者。
比較艾滋病組與對照組及單純艾滋病與雙重感染患者外周血IL-10、TGF-β、IL-21、IL-17 水平,艾滋病患者重疊感染乙肝相關因素分析。
采用SPSS20.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檢驗方法為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檢驗方法為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艾滋病患者外周血IL-10、TGF-β 水平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P<0.05),艾滋病患者IL-21、IL-17 水平顯著低于健康體檢者(P<0.05)。見表1。

表1 艾滋病組患者與健康體檢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標的比較
經隨訪,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乙肝者共19 例,發病率為14.6%,艾滋病合并乙肝患者外周血IL-10、TGF-β 水平顯著高于單純艾滋病患者(P<0.05),艾滋病合并乙肝患者IL-21、IL-17 水平顯著低于單純艾滋病患者(P<0.05)。見表2。

表2 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乙肝與單純艾滋病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標的比較
艾滋病與乙肝是兩種在全球范圍內高發的傳染性疾病,且兩種疾病具有相同的傳播途徑,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但目前對艾滋病重疊感染乙肝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仍鮮有報道,在本項研究中130 例艾滋病患者19 例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發病率為14.6%,這一數據較普通人群乙肝發病率顯著增高。兩種疾病均由病毒感染所致,且目前尚無完全治愈的有效辦法,兩種病毒在同一個體內會相互協同作用,放大對機體的損害程度。本項研究旨在免疫水平就艾滋病與乙肝的內在關系進行探討,為臨床治療及預防提供理論基礎。
艾滋病的病原體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進入人體后攻擊CD4T 細胞。T 細胞可通過多種白介素在體內發揮免疫功能,保護機體不受外源性病原體的攻擊,維持體內環境的穩定,保證機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功能。IL-21 為一種最近剛發現的免疫指標,主要分泌細胞為CD4T細胞,是T 細胞應對病毒入侵人體的重要細胞因子,尤其對慢性傳染性疾病免疫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有文獻報道,對于未經治療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外周血的IL-21 水平顯著低于健康人群,這與CD4T 細胞數量具有密切相關性。另外IL-21 還可反作用于CD4T 細胞,可在功能范圍內限制病毒對機體的危害,提高免疫功能,這與本項研究中健康體檢人群、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乙肝IL-21 水平梯次降低相符,由此可見IL-21 對HIV的治療及預防具有積極的作用。IL-17 為輔助T 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該因子與機體炎性反應密切相關,同時還與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有密切關系。機體感染HIV 與乙肝病毒后會在IL-17 的作用下發生炎性反應,且隨著病情的加重,嚴重的炎性反應反作用于輔助T 細胞,影響IL-17 因子的分泌,因此與IL-21 具有相同的表達水平,即健康體檢人群、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乙肝IL-17 水平梯次降低。TGF-β 由Treg 細胞分泌,可抑制免疫功能,主要靶細胞為巨噬細胞;IL-10 則可具有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的作用。兩者水平升高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抑制CD4T 細胞的功能,從而便于病毒在體內的復制,增加對機體的損害。在本項研究中,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乙肝、艾滋病患者、健康體檢人群TGF-β與IL-10 梯次升高,與以往研究相符。魯鴻燕選取2018 年1 月~2020年1 月行HARRT 治療的艾滋病兒童83 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入院后均進行檢查。對HBsAg<10 納克/毫升(未感染HBV)且抗HBs 水平<10 毫單位/升的患兒,按照0、1、6 個方案接種乙肝疫苗;觀察患兒乙肝疫苗接種效果,并分析艾滋病兒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與CD4、CD8 及HIV RNA 的相關性。結果顯示,83 例患兒均全部完成0、1、6 方案的乙肝疫苗接種。第3 針注射完畢后,兒童抗-HBs 陽性率高于第1 針和第2 針,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種成功組第2、3 針的CD4、CD8 水平均高于接種失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83 例患兒乙肝疫苗注射后,接種成功76 例(91.57%)。相關性分析顯示,艾滋病患兒乙肝疫苗免疫接種成功率與CD4、CD8 水平呈正相關性。結果顯示,研究組CD4T 淋巴細胞數、ALB 水平低于對照組,而HIV-RNA 載量、ALT、AST、TBIL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隨著CD4T 淋巴細胞數增加,HBV-DNA 載量、HIV-RNA 載量及ALT、AST、TBIL 水平逐漸下降,ALB 逐漸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HBV-DNA 拷貝數增加,CD4T 淋巴細胞數、ALB 逐漸降低,而HIV-RNA 載量、ALT、AST、TBIL 逐漸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患者CD4T 淋巴細胞數與ALB 呈正相關,與HBV-DNA載量、HIV-RNA 載量、ALT、AST、TBIL 呈負相關(P<0.05),HBV-DNA 載量與HIV-RNA 載量呈正相關(P<0.05)。從而證實:兩種病毒可能有相互促進作用,加重患者肝損傷與免疫缺陷。
綜上所述,艾滋病患者因HIV 感染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缺陷,可通過TGF-β、IL-10、IL-17、IL-21等指標進行反饋。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內環境下,乙肝病毒感染率增加,進一步提示艾滋病治療應與乙肝病毒感染的預防相互配合,減少兩種疾病重疊感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