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琳琳 上海市閔行區牙病防治所醫生

三月初,倒春寒。新冠奧密克戎悄然來滬,如一襲春雷驚醒眾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閔行區委、區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重中之重,迅速凝聚起強大合力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號角響,集結畢。區疫情防控辦醫療救治專班應運而生,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第一時間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牙防風采,不僅是牙防所的風采,更是每個牙防人的風采。本期“牙防風采”欄目,讓我們一起走進閔行區牙病防治所,傾聽牙防人的聲音、走進牙防人的世界、感受牙防人的風采。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黨員就是先鋒。為保護萬千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閔行區牙防所黨員干部和醫務人員挺身而出,沖鋒在前,扎實推進疫情防控各項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以擔當作為給黨旗增光添彩。閔牙防的黨員韓祥永和張琳琳有幸被分入區疫情防控辦醫療救治專班急救調度組,積極助力抗疫工作。
工作伊始,韓祥永和張琳琳就被拉入了10來個微信群,面對著電腦上不停彈出的對話框手足無措。但是疾病與時間都不會等待。于是,他們虛心請教前輩,積極學習政策文件,用最短的時間理清了工作脈絡,跟上了緊張節奏。除了要最大限度擴增的大臨床專業知識儲備,快速精準地評估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他們還得科學把握就診人員性質及地區性質,以便第一時間分派120將患者送往對口的定點醫院就診。本著“孕產婦第一,老幼急優先”的原則,兩人所在的調度組在驚濤駭浪中把舵領航、運籌帷幄,盡最大努力為求醫者開辟生命通道,激活這座城市的心跳。
一位40歲的蔬菜供應人員不幸罹患真菌性角膜潰瘍,在藥物治療階段,他的核酸檢測結果異常,眼睛每況愈下,角膜幾乎全部混濁成膿,視力僅剩微弱光感。專班成員一直牽掛著該患者,時時隨訪詢問病情。最終,大家堅持“患者至上”的初心,緊急調派120闖關送往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急診。該院全力為這位紅碼患者診治開設綠色通道,并從其紅十字眼庫中找到一片合適的保存角膜片,一針一針妥善縫合。炎癥得到控制,保眼初步成功!得到這個好消息時,專班全體成員歡欣沸騰!
國家有界,醫學無疆。這是一個格魯吉亞籍水手就醫的故事。收到申請單的第一時間,專班就立馬致電海關了解患者的病情及人員性質,并立即派120前往接診。待患者就診結束返回港口,得知船長懼怕新冠感染風險而拒收該水手,調度組又出面周旋,最終讓該患者順利返回到船上。很快的,專班就收到了一份微信感謝信。
四月底,醫療救治專班增加了一項額外任務——為特殊困難群體解決救治相關問題。82歲高齡的沈阿姨是教育工會的一名退休勞模,長期臥床、進食困難還伴有褥瘡。疫情以來,因小區封控,所需的特定醫用敷料用完后無法獲得,通過小區居委會跟華漕社區衛生中心對接后仍無法購買到該藥品。5月3日下午,區總工會通過特殊困難群體生活保障機制向區醫療救治專班尋求幫助。這實在超出了救治專班的工作范疇,但成員們都沒有推諉。在聯系上藥、國藥集團未果時,一名專班成員靈機一動,拿起電話就向熟悉褥瘡護理的原醫院同事打聽起消息,輾轉向設備科討來了供貨商聯系方式。跟素未謀面的供貨商溝通,雖然已越界,但想到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他還是毅然撥通了電話。第二天上午,由華漕鎮派專人到區衛健委門衛處取藥后送至勞模家中。沈阿姨丈夫汪先生收到敷料的那一刻,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工作期間,醫療救治專班也陸續收到了幾單口腔患者求醫的申請。由于口腔疾病診療多數需使用高速渦輪和超聲潔牙機,治療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水霧飛沫氣溶膠,環境中的病毒顆粒會增加新冠傳染的風險,且易導致疫情蔓延。因此,閔行區的口腔醫療機構全面停診。一接到口腔相關的求醫申請單,他們立馬雙眼放光,立即追問索要口腔內清晰圖片以便評估,一面線上指導應急處理,末了還給患者提供市級口腔醫療機構就診指南,全方位高效率地為患者提供最專業的口腔醫療服務。每每幫助了一位患者,他們都會彼此會心一笑,這才是最值得驕傲的。

張琳琳醫生在調度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