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琦
(長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對推進特殊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殘疾兒童入學率得到了較大提高,二是教師隊伍數量取得較大突破。在鞏固特殊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礎上,教育部《“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不斷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這意味著特殊教育師資培養質量需要進一步提升。在我國目前特殊教育相關企業(以各類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為主)的教師學歷構成中,大專畢業生的比例遠超本科及以上畢業生,說明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已成為特殊教育領域的重要人才組成部分。當前,隨著高等教育從“大眾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的轉變,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長。提升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留省就業率將成為吉林省特殊教育領域教師教育改革的關鍵性切口之一。
本研究以吉林省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和其就業單位以及參與了校企合作的單位為調查對象。
(1)文獻調查法。包括對政策文獻、理論文獻、經驗文獻的研究。收集《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等調查報告、政策文獻中的數據、建議,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持。閱讀師資培養和大學生就業的各類相關理論文獻綜述,整體把握其內涵和實施方式。分析國家及各省教育廳、師范類高校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經驗文獻,使之運用于研究。
(2)問卷調查法。使用自行編制的問卷對學生、用人單位、校企合作單位進行調查。
(3)訪談法。就問卷中呈現的無法展開的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對企業和學生進行定期回訪,從訪談中發現學生在求職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之進行分析。
1.個人基本信息
在85名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研究對象中,有9名男生,占10.6%,72名 女 生,占89.4%,在性別分布上女性比例遠高于男性;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分別為64.7和35.3%;市級以下戶籍畢業生26名,占30.6%,市級戶籍畢業生59名,占69.4%;生源地區域分布上,吉林省31名,占36.5%,其余東北地區學生13名,占15.3%,西北學生7名,占8.2%,西南學生14名,占16.5%,華中地區學生7名,占8.2%,華北地區學生4名,占4.7%,華東地區8人,占比9.4%,華南地區1人,占1.2%。詳見(表1)。

表1 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個人基本信息統計表
2.是否愿意留在吉林省工作
本調查中,有38人愿意留在吉林省工作。其中吉林生源地31人,占比100%,其余東北地區生源地3人,占比3.5%,其他六個區域4人,占比4.7%。調查發現,求職區域與生源地有密切關系,吉林省生源地學生均愿意留在本省就業。與以往對東北生源地大學生研究有所不同,其余東北地區學生并沒有強烈留在大學所在地工作的意愿。其他六個區域學生也更傾向于回生源地或者區域所在中心城市求職。見(表2)

表2 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留省就業意愿統計表
3.對吉林省的喜歡與接納程度
長春市作為吉林省省會,在大學生中留有較好的印象。本次調查中,選擇喜歡在吉林生活的人有64人,說明吉林省的整體宜居程度和生活水平都比較受到年輕人的青睞,也體現了吉林省近年來的發展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下有了長足的進步。見(表3)

表3 對吉林省喜歡程度的統計表
4.父母是否支持留在吉林省工作
學生是否留在吉林省工作,父母的意見對其有很大影響。因本研究中吉林省生源地所有學生都愿意留省工作,因此以下統計僅針對省外學生。父母不支持留省就業的人數為33人,父母支持留省就業的人數為9人,進一步訪談了解,不支持的人中有28人希望孩子回生源地就業,說明大部分父母還是希望孩子回家鄉就業。此外,還有14.1%的父母對孩子工作地點持中立態度,認為只要子女有比較光明的前程,工作地點不用過多考慮。見(表4)

表4 父母對子女留省就業支持程度統計表
5.對吉林省創業政策是否了解
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不去“搶飯碗”而是“造飯碗”,用自己的技術、能力開啟創業之路是一種就業觀念的革新。本研究調查對象所在高校已舉辦多次“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下稱“雙創”)以鼓勵全校學生發揚創業精神。但調查顯示,調查對象中僅有參加過“雙創”大賽的部分學生(18人,占21.2%)了解吉林省創業政策,且知之甚少。
1.畢業發展意向
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畢業發展意向主要是指該類學生對自己未來發展的一種規劃和方向。通過對初始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可知,吉林省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的發展意向高度集中于特殊教育學校(帶編)和專升本,占比分別達到82.4%和71.8%。想要參加三支一扶的學生有5人,占5.9%,5人均表示想要參加三支一扶是為了以后落實特殊教育學校事業編。此外,高職院校承擔著為一線康復中心提供高質量師資的職責,但是想要就職于私立康復機構的人數僅12人,占14.2%。愿意前往私立教培機構的人數僅有7.1%。受調查學生就業思維呈現較窄的現象,愿意創業和前往其他行業的人數僅4人,占4.7%。見(表5)

表5 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畢業發展意向統計表
2.期望薪資
薪資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關注點,本次研究在對研究對象進行期望薪資調查前,已向其簡單說明了新入職公立學校和私立機構大概薪資情況,然后再請學生填寫自己的期望薪資。調查表明,有28人的期望薪資在3000-4000之間,占32.9%,這部分學生的期望基本在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師薪資標準之內;36人的期望薪資在4000-5000之間,占42.4%,略高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師薪資標準;15人期望薪資能夠大于5000,占17.6%,顯著高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師薪資;也仍有6人期望薪資僅在2000-3000之間,占7.1%,顯著低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師薪資。總體來看,調查對象的期望薪資基本略高于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師薪資標準。
3.其他就業期望
除畢業發展意向和期望薪資外,部分畢業生在求職中對培訓機會、考證機會、晉升機會也有所期望。幾乎所有調查對象都表示,如果就業后單位能夠提供考證的機會,會傾向于選擇該單位工作。有31人表示看重單位提供的專業培訓機會,想要通過培訓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占36.5%。有10人表示看重單位是否有公平的晉升機會,占11.8%。
基于從用人單位方面的意見來進行課程改革的想法,本研究對已就業學生中的非教育類企業未進行進一步調查,對其中的20家教育類機構/學校進行了調查,了解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評價。就業能力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參考靳少舉等研究者在《特殊教育師范生就業力的現狀與分析》中的調查問卷,以及結合本次所調查單位的意見,現將結果統計如下。用人單位中有15家單位對畢業生的適應能力給予了肯定,有14家單位對畢業生人際溝通能力感到滿意,僅有7家單位對畢業生專業能力感到滿意,對畢業生社會實踐經歷滿意的更是只有5家單位。在專業能力和實踐方面用人單位通常希望畢業生應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康復技術(言語治療、語言治療、作業治療、ABA的操作、某類特殊兒童的心理測量與評估等等),但是本調查對象中的畢業生極少數能滿足上述要求。同時,有22名畢業生尚未取得教師資格證,占已就業人數的46.8%。
吉林省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憑借“雙高”建設以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借鑒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的成功經驗,從自主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已與多家特殊教育相關企業達成合作。雖然校企合作中育人的深化程度還不夠,但是企業已逐漸開始參與到學生的就業工作中來。調查發現,已就業的47名學生中有17名就職于4家校企合作單位,占就業人數的36.2%。這些單位有多種崗位,例如康復師、特教教師、助聽器驗配師、教學主管、銷售、課程開發等,但本研究中的畢業生在這些單位只能從事特教教師的工作。
從調查結果來看,外省畢業生父母希望子女回家鄉的就業意見對其就業地抉擇有很大影響。但隨著我國交通網絡建設愈加完善,東北其余地區學生和父母對于“離家工作”的顧慮也已經在逐漸擯棄,這部分學生和家長是留省就業的巨大潛在對象。對創業政策的了解貧乏會使學生就業渠道偏窄,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眾多畢業生更樂于去爭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名額,而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也會使學生趨向于選擇回生源地或更發達地區工作。
在畢業意向調查中,有61人選擇專升本,但最終錄取人數為38人,錄取比例為44.7%;有70人選擇特殊教育學校帶編工作,但截至本次調查結束,最后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的人數僅有2人,且只有1人帶編制,占已就業人數的2.1%。據某特教招聘信息公眾號數據顯示,2022年6月、7月公立特殊教育學校招聘大專學歷教師比例都不曾超過3%。由此可見,近年來不論從吉林省還是全國范圍來看,公立特教學校對專科學歷層次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需求量非常小,這和畢業生想要就職于公立特教學校的發展意向之間有著巨大的矛盾。雖然專升本升學率已有顯著提高,但仍有55.3%未考上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更傾向于備考以及考編。就業市場競爭大使畢業生對“專升本”“考編”過于熱衷,阻礙求職欲望,錯過諸多工作機會,影響其留省就業。
此外,新入職吉林省特教教師工資相比畢業生的期望略低,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留省就業。特殊教育一線工作十分辛苦,教師課時量大、工作內容復雜,且伴隨物價上漲,畢業生的期望薪資其實并不算高,與其教導學生放低標準生活,不如教授其提高自己薪資的途徑。
從調查結果來看,特殊教育畢業生也非常在意是否有考證的機會。特殊教育領域暫時沒有人社部頒發的證書,但權威機構或協會的培訓證書在業內有很高的認可度。這類證書的學習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就業層次,是持有人特殊教育專業水平的證明。但是吉林省的康復機構很少有可以為畢業生提供培訓、考取證書的機會,學生不能得到專業的進步就很難形成職業的認同,這也是促使學生離省原因之一。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專業能力的不滿,既有高職院校課程改革不完善之因,也有客觀條件的制約。學校雖然建設完善了一批實習基地,但是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人才培養模式較窄,特殊教育領域能提供多種崗位,但是學校基本上仍以培養特殊教育教師為主,對其它類人才培養較少,很多僅是開了一門介紹概論的課程。在就業指導上也流于形式,沒有培養學生足夠的求職主動性和工作中的主動性,很多知識、信息都由老師、輔導員直接告訴學生,所以學生在工作后也只是等待任務的分配而很少創造性地去開發課程。
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存在培養模式窄的問題,同時培養主體不明確、帶課教老師動機不足、脫離“1+X”證書制度的問題。本研究中的企業和學校大部分僅是以開講座、提供校外實訓基地的形式進行合作。此外,因為利益相關不足,加上平時課時繁忙,因此帶教老師很難有足夠的積極性要把特教專業學生教出效果。同時調查發現,本研究中高職院校特殊教育專業雖然也在推行“1+X”證書制度,但是和現代學徒制無交集,現代學徒制的課程體系完全脫離了“1+X”證書制度。
(1)創業政策進校園,加強長春在東北畢業生中的影響力;(2)倡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不抱“鐵飯碗”;(3)校企合作提升就業能力,進而提高個人薪資;(4)實行專業分流,加強學生實踐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