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甲甲
(西昌學院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教育理念要想轉為實踐成果,就必須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類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而課程思政的基礎和根本在于“課程”,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之外,調動其他專業課程或選修課程參與進來,力求高校課程都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使得學生能夠從各個課程中獲取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滋養。
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除了能夠讓學生獲得職業規劃的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能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規劃能力,有利于自己的職業選擇和理想追求。但不難發現,在重視職業生業規劃教育的同時有一種“現實性”的趨向,即教師向學生提供職業能力測試和生涯規劃相關知識的講授和培訓,目的重在“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而忘卻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本身能夠做到的“思想性”,即教師能夠在給學生講授相關知識的過程中傳遞正向價值觀。將思想政治教育嵌入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之中是趨勢所在,是課程內容有效教授,課程目標有效實現的客觀要求,是師生參與進來期望獲得“現實性”“思想性”雙重益處的主觀愿望。
“……應該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從畢業階段前移,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針對新生階段、專業學習階段和畢業階段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的,針對不同階段進行不同的思政教育,預科作為高等教育的特殊組成部分,不該被排除在大學階段以外,反而應該更具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等不適應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習狀態,造成就業選擇時的素養不足或選擇失誤。在這樣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學生應該更早地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使得預科成為一個“真空狀態”,應當在預科引入此課程,讓學生改變固有觀念,正確認識自我,端正學習動機,激發發展潛力,改變學生只把公務員、教師當作職業目標的現狀,鼓勵拓寬職業選擇視野。
以西昌學院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為例,學院在2018級專科預科班試點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每周2個課時,為期12周,共24個課時。這次嘗試對預科課程的創新有重要意義,豐富了原有的課程結構,將課程設置從“知識性”拓展到了“實用性”,已有的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重在高中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側重點仍舊是教授普遍適用的知識。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門課程在教授相關知識之時,更加重視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強調學生個人的參與度,課程目標是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強個人的綜合能力,從而作出正確的、適宜的職業規劃。課程目標的實現正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注重個人需求的“微觀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價值引領的“宏觀化”的結合。教學中,教師了解到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認知:“學習就是文憑,文憑就是為了求職”。這種完全將“學習”和“求職”畫等號的思維模式,使得不少學生認為自己還處在預科階段,還不需要進行職業規劃,所以學習也可以暫緩。與學生訪談過程中發現,有學生受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選擇職業時僅考慮個人價值的實現,忽略了個人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發展的責任,導致價值觀有所偏差。也有學生因為家庭條件困難和社會不良現象的雙重影響,過于自卑,認為自己無法獲得理想職業,只能“遺傳貧窮”。這些偏差認知的暴露恰恰證實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具備的思政價值,課程的有效開展必須引入思政教育視角,通過完善學生的價值觀,進而完善學生的擇業觀。這樣的功能性互補,也正是預科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必要性之所在。
對21級預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63份,有68.47%的學生進行過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有77.54%的學生沒有接觸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90.28%的學生認為預科有必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些數據充分反映了大多數學生進行的所謂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是沒有接受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價值引導的,僅屬于個人的“胡思亂想”,這也充分說明了預科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極有必要的。
一門課程的開設要有益于高校的人才培養,有益于學校的綜合發展,這樣的課程才是值得開設,值得挖掘其思政價值的。
1.端正學習動機
“預科階段的任務是: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采取特殊措施,著重提高文化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在德智體幾個方面都得到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為在高等院校本、專科進行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3]預科課程設置是以學生的平均水平為基準,通過一年的學習,“查漏補缺”,牢固基礎。這就難免會出現各科知識與高中知識有重復的情況,學生易產生“輕視”“厭倦”的不良學習態度。再者,通過談話和問卷調查發現,許多學生的學習動機僅為“得文憑,找工作”。在沒有擇業壓力、就業壓力的預科階段,這樣的學習動機導致許多學生學習態度更加懶散,學習成績下滑嚴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就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以“找工作”為出發點的不良學習動機就交由“教你找工作”的課程學習來進行糾正。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不是簡單的“教人找工作”,但這樣的模糊認知卻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習,學生能認識到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具備專業知識技能是職業規劃的基礎,但學習和工作都是為了完善自我,優化自我,它們并不是簡單粗暴的對等關系。職業規劃涉及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家國責任的擔當,要想找到好工作,就必須先取得好成績,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學生才會端正學習動機,自覺主動地學習,提升個人素養,用更自信、更優秀的面貌去對待職業規劃。
2.培養規劃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雖然以“就業”為最終目標,但過程中對學生規劃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要。而在實踐中,“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引導不足,就業指導工作中重就業輕規劃。部分高校為完成就業率,僅引導學生盡早就業,忽視學生關注個人興趣與職業發展的適應度、行業前景、對個人追求的支撐度、工作環境與職業理想的滿意度,提升空間對事業發展的保障度。”[4]可以說,這樣的職業生涯規劃本身就是缺乏“規劃”的,學生無形中喪失了一次提高規劃能力的機會。規劃體現了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性、長期性、綜合性的設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一種基本的規劃能力,“走一步看一步”“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思想并不鮮見,預科學生多數來自偏遠落后的民族地區,以往的教育經歷多注重應試能力的培養,個人綜合能力的培養較少,更加缺乏規劃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僅能對預科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啟蒙”,讓他們在預科就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為日后的職業規劃打牢基礎,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規劃能力,在職業規劃之中學習到規劃的方法和技巧,養成規劃的習慣,具備規劃的能力,對學業、職業等個人發展有初步的規劃意識。受限于預科一年的短期學制,學生即使不能具備較強的規劃能力,只要能革除“走一步看一步”的老舊思維,就是一次成功的課程實踐。
3.強化思政教育
預科教育要想切實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就要實行文化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線并行。“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中,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5]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教授職業規劃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減弱自卑心理的影響
“少數民族學生外出接受教育,也迫切希望利用豐富的資源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希望學有所成,為建設國家,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但有些學生因發現與其他同學在經濟條件、自身素質、視野上存在 差距,形成了較嚴重的自卑心理,限制了自身發展。”[6]自卑心理普遍存在于預科學生群體,但在一類模式學生①身上尤為突出。在調查中的談心談話環節,絕大部分的一類模式學生都表達了對自身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文化水平、自我知識素養等方面的自卑心理。甚至有少數學生由自卑心理產生了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減弱自卑心理是預科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既可將學生自卑心理進行具體化呈現,也可進行具體化的解決。
在調查中,對于大學畢業后的職業規劃方向的回答,45.79%的人選擇“考研”,18.79%的人選擇“考公務員”,15.33%的人選擇“考教師”,看起來,“考研”的選擇人數最多,但與學生進行實際談話后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考研后的職業選擇仍然集中于“考公務員”“考教師”,本質上,公務員和老師成為了學生的主要職業選擇。學生的自卑心理導致了對自身規劃的限制,認為自己的條件不能去“拼搏”,不能去“爭取”,只能將職業選擇集中在旁人建議的公務員和老師上,且對能否順利考公考教也存在著較大的自我懷疑,這樣又加劇了自卑心理。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的自我測試和理論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不再用外在條件來限制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樹立“努力去改變”的思想意識,通過拓寬職業選擇視野為契機來拓寬人生視野。
(2)形成正向價值觀
調查中,許多學生在選擇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時,只有31.75%的學生選擇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這一點折射出了學生價值觀的偏失。“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事業心和奉獻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7]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政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學生正向價值觀的樹立。
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了解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是緊密的,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對立的、割裂的。只有將個人投身到國家的發展中,才能讓個人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作為少數民族學生,更要樹立“家國意識”,將個人發展與民族發展、國家發展緊密聯系,通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得到更高學歷的支撐,找到一份對自己、對民族、對國家都有益的工作。
對輔導員來說,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本就是工作職責之一,但囿于預科的特殊性,這項職責被忽視了。預科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能讓輔導員提高指導能力,也在指導過程中更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對自身的職業發展作出更全面的反思和規劃。
對學校來說,作為以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為己任的預科,開展好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利于民族地區后備人才的培養。通過改變學生的擇業觀,激發學生潛力,樹立正向價值觀,倡導學生結合民族地區的發展來進行職業選擇,提升少數民族人才建設民族地區的積極性,為民族地區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大學四年的課程設置是長期的、前后呼應的,預科學制僅為一年,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必須重視實踐性,不能照搬已有模式。預科的課程應重在“啟蒙”,讓學生通過了解相關知識重新審視自己的擇業觀,重新塑造自己價值觀,重新進行職業規劃。預科模式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應聯合各科教師,將職業規劃的思政價值通過各科課程輻射到全體學生。在假期進行校外實踐,如走訪不同職業人群或實際參與勞動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具體的、生動的職業教育。預科模式應更加注重實踐,力圖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一場較好的“職業啟蒙”。
預科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具有必要性、有益性、實踐性,但其開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可行性需要長期的、深入的探討和實踐。礙于各種因素,西昌學院少數民族預科學院的課程嘗試只在2018級學生,但是不能就此止步,以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探討為契機,摸索出一條適合預科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