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巖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 吉林長春 130051)
2020年7月,公安機關將一批涉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銀行卡、單位賬戶信息移送至人民銀行,由人民銀行交給商業銀行進行信息核查。 本文針對XX銀行核查的184戶涉案賬戶開展調研工作。其中非自然人客戶50戶,自然人客戶134戶,均在該行長春市內網點開戶。
調查顯示,在涉案賬戶排查前,184戶涉案賬戶中有15戶在系統中發生過可疑交易預警。在可疑交易預警的15戶涉案賬戶中,僅有6戶上報了可疑交易報告。在涉案賬戶排查前,有可疑交易預警的涉案賬戶占排查的涉案賬戶總數比例偏低,約占8%,而在涉案賬戶排查前有預警且上報的占比更低,約占3%。
從開戶網點所在城區來看,184戶涉案賬戶在長春城區9區范圍內均有開戶,但主要集中在朝陽區51戶,寬城區47戶,兩區合計占比約為54%,排除銀行在全市各城區網點分布的影響,上述兩個城區的涉案賬戶開戶數量在全部核查賬戶中占比依然較高。經分析,朝陽區為長春市商業聚集區,寬城區為長春人口集散區,兩區流動人口較多。(如圖1所示)

圖1
從涉案賬戶開戶網點分布來看,開戶分布在XX銀行長春市內56個網點,其中開戶數排前五個的網點分別為22戶、14戶、11戶、10戶、9戶,合計占比36%。通過調查,這些網點所在地域呈現交通便利、商業集中、在建工地較多等特點,以涉案賬戶開戶最多的網點為例,其周圍交通便利,在建工程較多,周圍外地務工人員較多。
從開戶渠道來看,184戶涉案賬戶中,56戶選擇柜面開戶,128戶為自助開戶,自助開戶占比約為70%。同時,26戶涉案賬戶存在兩個涉案賬戶在相同網點同一天開立的情況,其中有20戶為自助渠道開戶,占比77%。
134戶自然人客戶中,登記職業占比較高的前三個職業分別為自由職業23戶、社會服務行業17戶、其他行業16戶,占比42%。年齡分布如表1所示,可見,年齡在20-40歲之間的人占比約為70%。

表1
50戶非自然人客戶中,名稱含有商貿公司、五金店、服裝店共25戶,占比50%。注冊地址全部分布在住宅小區居民樓內,如中國吉林省長春市XX區XX小區XX幢3單元606號房。
從自然人客戶的資金交易情況來看,客戶年齡、職業、地址等客戶畫像與交易金額不匹配。如:某客戶年齡48歲,地址為吉林省南關區XX鎮XX村XX屯,職業為社會服務行業職員,開戶日期為2020年1月16日,截至涉案賬戶排查前,累計交易金額達1.7億元。
從非自然人客戶的資金交易情況來看,客戶的經營范圍與規模等客戶畫像與交易金額不匹配。如:長春市XX五金產品批發有限公司,地址為中國吉林省長春市XX區XX小區11棟101室,開戶日期2019年10月16日,截至涉案賬戶排查前,累計交易金額達1.1億元。
洗錢風險評估是義務機構制定洗錢風險管理措施的基礎,也是反洗錢履職從被動落實合規要求向主動管理洗錢風險轉變的關鍵環節。義務機構要高度重視風險評估工作,扎實推進反洗錢工作由基礎合規向風險為本轉型。以洗錢風險評估為抓手,根據機構洗錢風險自評估的結論,充分發揮風險評估的定位功能,全面認識本機構轄區內不同地區及網點所面臨的洗錢風險,合理測算工作需求,確保反洗錢資源的投入,避免“一刀切”地考核一線業務人員的服務效率,同時應正確對待因反洗錢工作產生的客戶無理投訴,為反洗錢工作提供保障,將洗錢風險防控關口前移。
從實踐操作來看,義務機構對客戶盡職調查工作的理解不夠深入,操作中將客戶盡職調查工作的要求約等于賬戶實名制要求,仍是合規性內容,工作重心仍然放在核對和登記身份信息完整性。從國際國內監管實踐看,客戶身份識別重要性顯著提升,范疇明顯拓展,不僅需要登記客戶基本信息,還要了解客戶的職業或經營背景、經營范圍和規模、交易性質及目的、資金流量流向規律等具體情況,要保證客戶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尤其當義務機構利用電話、網絡、自動柜員機以及其他方式為客戶提供非柜臺方式的服務時,應實行嚴格的身份認證措施,采取相應的技術保障手段,強化內部管理程序,識別客戶身份。
反洗錢是一項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但是具體工作基本散落在基層網點,由普通柜員執行。一線業務人員直接接觸客戶,有條件獲取關于客戶從事商業活動或者其他業務的必要信息,有機會了解客戶開戶的真實目的。義務機構就涉案賬戶進行排查工作后,應深挖涉案賬戶背后價值,對涉案賬戶的客戶特征及交易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定期或不定期發布風險提示,下發轄內各分支機構,做好精準培訓,提高一線業務人員保持對行為可疑人員的敏感性,提升一線業務人員在反洗錢履職過程中需要的專業素質。
做好可疑交易監測工作,樹立持續盡職調查的觀念,建立覆蓋客戶準入、存續和退出全周期的盡職調查機制和流程,客戶的交易與預期是否相符,交易與身份是否背離等情況應引起足夠關注。在涉案賬戶排查前,多數客戶并未觸發可疑交易預警模型,這導致業務人員難以發現這些可疑賬戶。及時跟蹤和研判涉案賬戶的資金交易特征及資金轉移特征變化,定期優化、完善、評估可疑監測模型和指標,加強監測分析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