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虎
(江蘇省盱眙縣馬壩中心衛生院 江蘇盱眙 211751)
血脂升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近年來我國高脂血癥發病率呈升高趨勢,需進一步提升其防控水平,改善高脂血癥患者血脂狀態,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等并發癥風險,進而改善患者預后。血脂異常的治療方法較多,除飲食、運動等基礎干預方法外,還需配合有效的降脂、調脂藥物,將患者血脂水平控制在較為合理的區間,避免增加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及血管內皮損傷等風險。他汀類藥物是臨床首選的調脂藥物,在血脂異常治療中用藥頻次較高,治療效果較好,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但是仍存在肝損害、肌肉損傷、腎損傷等不良反應[1]。因此,需高度重視其用藥安全性問題,積極探明其主要不良反應情況,并總結相關防治策略,進一步提升他汀類藥物的臨床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患者康復效果。
肝功能指標異常是他汀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情況,隨著他汀類藥物臨床應用頻次的增加,肝功能異常相關病例報道逐漸增多,引起了臨床領域的高度重視。相關文獻報道顯示,他汀類藥物使用者存在1%~2%轉氨酶升高風險,患者多表現為轉氨酶一過性升高,無明顯臨床癥狀,多發生于用藥早期或療程的前半部分,患者在用藥后監測中發現存在孤立性的轉氨酶升高表現;但是,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他汀類藥物導致轉氨酶升高的作用機制,患者聯用多種藥物時,轉氨酶升高風險增大;持續監測患者轉氨酶變化發現,轉氨酶升高后,即使服藥劑量不發生改變,轉氨酶指標也會逐漸下降,并恢復至正常狀態,多數患者無病理性改變,嚴重肝損害事件發生率極低[2]。對于用藥前存在轉氨酶輕中度升高的患者,他汀類藥物的使用仍存在一定爭議,但多數患者他汀類藥物治療后未出現明顯的肝功能損害加重表現,反而出現肝功能改善表現。因此,不能將轉氨酶輕中度升高,作為拒絕采取他汀類藥物治療的依據,可通過后續監測和管理工作,指導他汀類藥物使用,從而將肝損害降至最低水平[3]。此外,他汀類藥物臨床研究提示,患者用藥后轉氨酶升高呈劑量依賴性表現,增加藥物劑量,可增加轉氨酶升高發生風險,需嚴格控制該類藥物劑量。
近年來,他汀類藥物對肌肉影響的研究報道逐漸增多。該類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主要表現為肌痛、肌病、肌炎,嚴重者可導致橫紋肌溶解,但該情況較為罕見。肌肉疼痛及炎癥反應等不良反應情況患者中,少數病例可出現明顯的肌酸激酶升高表現,升高幅度較大,伴有輕度的肌肉損害[4]。但是,多數他汀類藥物用藥后肌肉疼痛患者,無肌酸激酶升高表現,不伴有明顯肌肉損害,臨床癥狀相對較輕,可隨用藥時間延長逐漸耐受,肌痛癥狀消失,預后良好。但是,他汀類藥物用藥后出現橫紋肌溶解癥的患者,臨床癥狀較為顯著,患者肌酸激酶大幅度升高,并可導致腎功能損害,嚴重者可引發休克、急性腎衰竭、彌漫性血管內溶血等危險并發癥,患者死亡率較高。目前,尚未完全探明他汀類藥物引發肌肉損害的作用機制,但相關藥理學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具有輔酶Q10 合成抑制作用,而輔酶Q10 水平降低,則可導致線粒體功能異常,進而影響肌細胞的能量合成作用,可引發肌肉疼痛、炎癥反應等癥狀[5]。此外,他汀類藥物還可間接影響患者肌肉細胞生理性活動,他汀類藥物治療后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但是,該變化可導致細胞表面的膽固醇和磷脂比例發生改變,影響細胞膜的通道作用,可導致電解質紊亂,進而影響細胞負極化與極化過程,影響了肌肉細胞的正常生理代謝活動,容易出現骨骼肌氧化損傷狀態,進而引發肌痛、肌炎等癥狀。
他汀類藥物具有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經過規范治療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得到有效糾正,腦循環也可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對于患者神經功能障礙恢復較為有利。但是也有研究提出,他汀類藥物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產生不良反應情況。他汀類藥物引發的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但是隨著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的逐漸完善,相關臨床報道逐漸增多,患者主要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如記憶障礙、閱讀障礙等,同時還伴有眩暈、頭痛、失眠、感覺異常等,但是尚未探明其發生機制[6]。此外,部分研究提出,他汀類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顱內出血風險,主要發生于靜脈溶栓患者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患者。他汀類藥物用藥劑量越高,顱內出血風險則進一步升高,但是該不良反應特征與規律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分析他汀類藥物與顱內出血的相關性[7]。
另外,他汀類藥物可增加新發糖尿病風險。目前認為其主要影響因素為:他汀類藥物可導致胰島素信號傳遞異常,增加胰島素抵抗癥狀,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但具體發生機制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探明[8]。
轉氨酶升高是他汀類藥物使用者肝功能異常的主要表現,因而在他汀類藥物使用過程中,應做好轉氨酶等肝功能指標監測,及時發現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指標異常表現,合理調整治療措施。由于轉氨酶升高多發生于用藥前期階段,隨療程進展,轉氨酶水平可逐漸降低,因此,應做好他汀類藥物使用前期的肝功能指標監測,增加患者肝功能檢測頻率,了解相關指標變化情況。他汀類藥物前期結束后,可減少肝功能指標檢測次數,僅在定期復查過程中進行相關檢測即可,無需對轉氨酶升高過度恐慌。雖然,當前臨床研究已證實輕、中度轉氨酶升高患者,可以使用他汀類藥物作為調脂藥,但是仍需進行用藥前肝功能指標檢查及腹部超聲檢查,及時排除病理性的改變和嚴重功能異常問題,避免患者用藥后出現嚴重肝功能損傷,影響患者康復效果[9]。他汀類藥物長期應用,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作用顯著,但是需注意,多數他汀類藥物使用者為慢性疾病患者,既往史復雜,需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治療,而藥物聯用可增加肝損害風險;應注意規避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抗菌藥物,兩者聯用可增加肝損害風險。同時,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與他汀類藥物聯用也可導致肝損害風險升高,應避免同時使用。對于用藥后出現轉氨酶輕、中度升高的患者,做好相關監測即可,無需中斷治療。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損傷較為顯著,應慎重使用他汀類藥物,若必須使用他汀類藥物,應進行長期肝功能監測,盡早發現異常表現,及時采取對應干預措施。合理調控患者用藥劑量,初始治療量應以中、小劑量為主,根據患者相關指標監測結果,合理調整用藥量,減少肝損害風險。
他汀類藥物引發的肌肉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但是不能忽視其肌肉損害作用,應積極采取相關防治措施。當前,他汀類藥物安全性研究已發現,低劑量用藥可減少肌肉損害風險,患者治療后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幅度較小,異常發生率較低[10]。因此,為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性,應在確保療效的基礎上,適當降低他汀類藥物治療劑量,減少肌肉損害發生率。此外,應做好他汀類藥物用藥全程的肌肉損傷指標監測,患者用藥前、治療中,均需進行肌肉損害指標檢測,發現肌酸激酶升高等情況,應及時評估用藥合理性,必要時降低用藥劑量。對于他汀類藥物用藥前已經存在肌肉損害的患者,應慎重使用該類藥物,避免增加肌肉損害風險。他汀類藥物治療過程中定期進行肌酸激酶等指標檢測,指導患者出現肌肉疼痛等癥狀,及時來院檢查,存在肌痛損害者,立即停止用藥,并采取對癥治療手段。
他汀類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機制尚不明確,為避免相關不良反應情況,應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系統的神經學評估,明確患者已經存在的神經系統癥狀,排除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癥狀或促進病情進展的相關因素,及時給予對應治療措施,控制患者出現的認知障礙等癥狀,避免病情加重。此外,應注意靜脈溶栓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者,顱內出血風險較高,應評估其出血風險,合理選擇他汀類藥物治療方案;該類群體他汀類藥物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異常癥狀的防控,及時來院復查,發現早期顱內出血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救治。
為強化糖尿病風險防控水平,應在治療前分析患者血糖狀態,若已出現基礎糖穩態異常,則需慎重使用他汀類藥物,并在用藥后強化血糖檢測。此外,應積極控制患者可能誘發糖尿病的其它危險因素,如高血壓、肥胖等,指導患者改變飲食習慣,糾正不良生活方式,預防糖代謝異常發生、發展;用藥后,指導患者定期來院檢查觀察其血糖指標和胰島素功能相關指標變化,評估糖尿病風險,及時調整干預措施。
血脂水平改變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存在密切聯系,血脂水平異常升高可增加多種疾病發生風險,并可促進疾病進展,患者致死風險較高。他汀類藥物的調脂作用顯著,可降低患者不良預后風險,雖然存在一定不良反應風險,但仍具備低毒、高效的優勢;對于血脂異?;颊邞皶r應用他汀類藥物調脂治療,密切監測不良反應情況,做好防治處理,可提升患者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