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青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中醫院外科 江蘇連云港 222200)
由于居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在隨著經濟的進步而發生變化,不規律飲食習慣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之一。因此膽道疾病的發生率也在提升,其中膽囊疾病發生率相對較高,主要以膽囊息肉、膽囊結石等多發。患病后可見嘔吐、惡心、上腹不適等體征,通過手術治療時首選干預辦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是近些年臨床推廣實行的一種微創手術治療法,解剖組織切除膽囊。此術式在普外科中應用率較高,針對膽囊疾病施治優勢明顯[1]。但手術作為有創治療法的一種,對病人機體而言是一種應激源,術后患者會產生明顯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會存在牽連并發癥的可能,不利于患者術后盡早康復。對此臨床建議介入有效護理服務,通過延續性護理干預將醫院服務延伸至家庭,為患者預后提供服務保障,堅持工作的整體性、完善性、持續性,達成維護患者康復目的[2]。基于此,本統計觀察延續性護理服務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式中的應用成效。詳情如下。
選擇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臨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患者共計40 例,以信封法平均分組對象,20 例接受常規護理服務者納入常規組,20 例接受延續性護理服務者納入實驗組。對象均開展手術治療,對相關研究目的知情,簽署相關同意書。
常規組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27 歲~68歲,平均(40.33±4.05)歲;病程0.5 年~6 年,平均(3.55±1.12)年;疾病類型:膽囊息肉8 例,結石性膽囊炎6 例,其他6 例。
實驗組男性10 例,女性10 例;年齡26 歲~67歲,平均(41.05±4.10)歲;病程0.5 年~6 年,平均(3.49±1.08)年;疾病類型:膽囊息肉7 例,結石性膽囊炎8 例,其他5 例。
基本資料對比未見差異性,P>0.05。
納入標準:(1)體征符合膽囊疾病擇期腹腔鏡切除手術診斷標準者;(2)神志清晰、存在溝通能力、可自行書寫者;(3)良性膽囊疾病者;(4)就診資料齊全者。
排除標準:(1)對術式下麻醉干預過敏者;(2)存在腹膜炎、嚴重腹腔感染和凝血功能障礙者;(3)妊娠期、哺乳期者;(4)存在心理問題、惡性腫瘤者;(5)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出統計者。
常規組:護理人員在患者即將出院階段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宣教,發放出院注意事項手冊和復查記錄手冊,叮囑出院后的藥物服用方式。囑咐患者主動調整作息時間,保證足夠且科學的睡眠,叮囑飲食控制內容和在院期間的一致。制定鍛煉計劃,促使患者盡早康復并告知定時復查的時間。
實驗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開展延續性護理服務干預。第一,建立延續護理小組。在普外科組織工作時間和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專業延續性護理小組。全面評估小組中所有對象的基本情況,判斷疾病發展階段從而制定專業的護理方案,總計多種護理結果可能后制定不同延續性護理工作計劃。第二,健康教育。介紹延續性護理內容,講述原發病的相關知識,重點分析術后患者預防遠期并發癥的要點、重點。留取患者或家屬的聯系方式,方便在患者出院后建立連續性護理服務,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等建立網絡溝通,定時向患者推送有關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自我管理和管理注意事項。以網絡推動的方式普及健康教育知識,方便患者隨時仔細的查閱。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定期向相關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發放膽囊疾病護理手冊,引導患者和家屬對延續性護理服務更加重視。第三,心理干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會因軀體疼痛以及疾病對生活的影響產生不良情緒,因此為調整患者心理狀態,建立心理干預指導尤為重要。心理咨詢師可定期電話回訪,也可進行面向以社區為單位的心理咨詢、問題溝通講座。第四,運動鍛煉。患者可以挑選合適的音樂配合肢體運動治療,既可以分散患者對軀體疼痛的注意力,又能達到康復鍛煉的目的。運動鍛煉可由頭部開始逐漸過渡至足部,放松肌肉防止過度勞累,每天活動兩次,每次半小時。建議打太極、慢走等,盡可能安排患者飯后一小時進行活動,可鼓勵患者在家適當做些家務。第五,飲食干預。營養師指導下保證患者飲食的科學性,每日最佳能量攝入20 千焦/千克~25 千焦/千克,少食多餐,多進食水果鮮蔬,防止暴飲暴食,積極預防便秘。
觀察兩組對象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率、術后VAS 評分、術后相關指標、護理滿意評分。
(1)生活質量評價標準:按照Barthel 量表評估其中4 項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飲食功能結果。
(2)并發癥發生率評價標準:統計膽管炎、膽管結石、反流性胃炎例數和,總發生率=例數和/組間數×100%,護理效果佳數值趨低。
(3)VAS 評分評價標準:按照視覺模擬評分表評估結果,護理效果佳數值趨低。
(4)術后相關指標評價標準:評估排氣時間、首次下床、住院時長,護理效果佳數值趨低。
(5)護理滿意評分評價標準:評估護理技能、溝通能力、護理質量,護理效果佳數值趨高。
本次臨床試驗在SPSS 23.0 系統中分析,數據指標則以均數()表示,使用T 值對驗,結果表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常規組生理功能(62.30±2.51)分,心理功能(60.31±2.05)分,社會功能(58.41±3.61)分,飲食功能(63.41±4.22)分;實驗組生理功能(62.10±2.48)分,心理功能(61.00±2.00)分,社會功能(59.01±3.59)分,飲食功能(63.32±4.20)分。可見兩組生活質量指數未見明顯差異性,對比差值T=0.2535、1.0774、0.5270、0.0676,P>0.05。
護理后:常規組生理功能(78.49±2.63)分,心理功能(79.65±3.27)分,社會功能(72.61±1.59)分,飲食功能(80.65±1.44)分;實驗組生理功能(89.77±1.26)分,心理功能(89.68±2.46)分,社會功能(91.23±1.60)分,飲食功能(92.14±1.93)分。可見實驗組中對象生活質量明顯更高,對比差值T=17.2982、10.9617、36.9162、21.3392,P<0.05。
表1 中,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

表1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表(n,%)
常規組VAS(4.02±1.03) 分,實驗組VAS(2.05±0.51)分。可見實驗組VAS 評分更低,對比差值T=7.6653,P<0.05。

表2 中,實驗組術后相關指標更低,P<0.05。
常規組:護理技能(13.60±1.11)分,溝通能力(13.51±0.65)分,護理質量(13.14±0.99)分。實驗組:護理技能(18.70±0.68)分,溝通能力(19.30±0.52)分,護理質量(19.00±0.67)分。可見實驗組護理滿意評分更高,對比差值T=17.5212、31.1070、21.9228,P<0.0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膽管外科常見術式,因其技術的微創理念優勢明顯受到大眾認可,在臨床中應用率較高,讓膽囊疾病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提高。雖然此微創手術方式相較于傳統手術治療造成的創口更小,安全性更高,但依舊會對患者軀體造成一定疼痛以及相關不適癥狀,部分患者可能發生出血、皮下氣腫等,會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患者出院后未能接受有效、科學的護理健康指導,自我護理不足易產生負性心理,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常規護理手段屬于護理人員被動執行醫囑,工作責任僅負責于患者在院治療期間,出院后服務終止[3]。隨著現代化護理服務理念的逐漸進步,為配合醫學模式的轉變衍生出延續性護理服務且執行成效理想。在其護理成果中可見,雖然我國醫療服務行業處于發展中階段,但對延續性護理工作的落實開展效率很高。此護理執行中具有協調化、合作化、綜合化、延續化指導特點,能給予患者出院后延續接受服務最大化,幫助病患回歸正常生活,滿足社會、自我健康需求[4-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對比P>0.05。護理后,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術后VAS評分、術后相關指標低于常規組,P<0.05。實驗組對象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說明實驗組配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病患執行延續性護理服務有效保證了其出院階段的生活健康,此結果與醫學資料相符。顯示延續性護理在現代化網絡工具下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方便為患者提供專業護理指導、規范生活習慣,讓其在居家休養狀態下依舊可堅持科學行為,保證鍛煉、飲食、作息等,加強身體素質以此積極避免預后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認為,延續性護理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病患康復促進意義重大,應用前景廣泛。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應用延續性護理服務效果良好,幫助病患盡早恢復正常生活,服務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