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 江蘇宿遷 223800)
新生兒由于言語功能、意識形態等各方面均未得到完全的發育,治療過程中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治療時如果未重視新生兒疼痛狀態,受疼痛刺激,新生兒會表現出明顯的應激反應,這是由于新生兒已有感知疼痛能力[1]。所以,新生兒臨床各項治療和護理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疼痛護理相關問題,積極開展疼痛護理干預,才能使臨床各項治療按預期完成。新生兒臨床救治過程中,為提升臨床治療有效率和新生兒存活率,很多治療和護理操作,無法避免地會有致痛性操作[2]。在操作過程中開展疼痛護理干預,能利于患兒順利配合,對于改善患兒預后具有積極影響[3]。疼痛護理的實施對于減輕新生兒應激反應、減輕患兒的痛感、提高配合度具有顯著作用,本研究將新生兒抽取兩組后,其中觀察組增加疼痛護理內容后,應用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從我院于2020 年2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患兒中抽取68 例,均為新生兒。按雙盲法將68 例新生兒資料分作2 組,每組34 例。
對照組男女性別比19:15;月齡0.1 個月~2 個月,均值(0.87±0.22)個月;體質量2850 克~7159克,均值(4187±668)克;疾病類型:新生兒肺炎15例,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10 例,其他9 例。
觀察組男女性別比18:16;月齡0.1 個月~2 個月,均值(0.88±0.20)個月;體質量克2861~7165 克,均值(4175±679)克;疾病類型:新生兒肺炎17 例,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呼吸窘迫11 例,其他6 例。
兩組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排標準:入選新生兒監測結果顯示,各項生命體征狀態穩定,在出生時體質量均在2500 克以上;家長知情下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消化道畸形、嚴重感染、顱內出血的患兒。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患兒開展舒適護理,調節暖箱內適宜溫濕度,將患兒臥于鳥巢內,頭部、四肢擺放成舒適的體位,同時加強患兒各項生命體征的監測和記錄工作,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生處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入疼痛護理內容。具體如下:(1)提高疼痛控制意識培訓。對護理人員安排各項培訓和學習,通過訓練、宣教,提升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意識的水平,以此確保各項護理操作動作放輕,所有護理操作技能水平、操作熟練度要不斷提升,才能在對患兒護理操作過程中減輕患兒的疼痛感[4]。(2)改善環境干擾。如果儀器報警聲過大,室內噪音過大,光線過強,這些不利因素都會影響患兒的狀態,使患兒產生應激情緒,面對各項治療和護理,疼痛加劇,產生抵觸情緒和嚴重的應激反應。護理人員可以在病房播放舒緩音樂,調低各種儀器設備的聲音,使用暖箱遮光簾調節光線,調節暖箱內適宜溫度,使患兒在身心舒適狀態下接受治療,減輕對各項護理操作的抵觸情緒,從而減輕患兒的疼痛感。(3)體位干擾。護理人員將新生兒置于鳥巢被窩中,頭俯屈,面頦貼近胸壁,保持脊柱略彎,四肢屈曲于胸腹,按患兒狀態適當變換成俯臥體位。護理人員對患兒的頭、手等部位進行撫觸,以此為患兒心理提供安全感[5]。(4)采血干預。在對患兒采血時,要避免對足跟處進行頻繁的采血,采血次數不多時可選擇靜脈采血,需要反復采血時可為患兒留置靜脈導管。(5)非營養吸吮干預。可為患兒口中放安慰奶嘴,患兒做吸吮動作,可以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以此減輕疼痛感。(6)疼痛預防方案。治療過程中,按患兒治療方案,確定在治療過程中患兒可能產生的疼痛感,對各項操作流程進行確認,在每項操作中可以干預的改為無痛方式,取代可能會對患兒產生嚴重疼痛的方式。對致嚴重疼痛的治療操作,要提前制定應對措施,結合患兒具體情況,有效減輕患兒的疼痛感,逐步調整護理方案,以此減輕因護理對患兒產生的疼痛感。操作后,結合患兒實際情況,及時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按醫囑及時使用鎮痛藥,以此減輕患兒的疼痛感[6]。(7)完善疼痛評分制度,強化疼痛操作管理。重視疼痛管理評分制度,護理人員按新生兒疼痛表現、評估方法和干預流程開展工作,制定科學的干預計劃,按計劃開展疼痛管理工作。護理人員加強疼痛管理訓練,防止操作時導致患兒疼痛,減輕患兒的心理應激反應。通過定期、不定期考核,對護理人員技能水平進行考核并及時改進,確保后續疼痛管理工作高效開展。對于治療和護理操作致患兒疼痛的情況,通過護理人員的及時安撫可對患兒心理應激反應進行緩解,安撫患兒情緒,減輕其應激行為,對其疼痛能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
疼痛控制總有效率[7]。顯效:治療期間未出現應激反應,未影響治療;有效:治療期間有輕微應激反應,但未影響治療;無效:治療期間有嚴重應激反應,對治療產生影響。疼痛控制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根據VAS 疼痛評估量表,對兩組新生兒在治療時、治療10 分鐘后疼痛評分進行評價,0-10 分,得分高表示疼痛嚴重。護理刺激前后統計兩組新生兒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包括心率、平均動脈壓與血氧飽和度。
數據SPSS22.0 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n(%)]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t 值檢驗。P<0.05說明差異明顯。
觀察組疼痛控制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疼痛控制有效率對比[n(%)]
治療時、治療10 分鐘后,觀察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時、治療10 分鐘后疼痛比較(,分)

表2 治療時、治療10 分鐘后疼痛比較(,分)
組別 治療時 治療10min 后觀察組(n=34) 3.92±1.48 2.58±1.13對照組(n=34) 6.79±2.47 5.26±2.19 t 5.811 6.341 P 0.000 0.000
護理刺激前,兩組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刺激后,觀察組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波動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護理刺激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

表3 護理刺激前后心率、平均動脈壓、血氧飽和度()
心率(次/min) 平均動脈壓(mmHg) 血氧飽和度(%)護理刺激前 護理刺激后 護理刺激前 護理刺激后 護理刺激前 護理刺激后觀察組(n=34) 133.48±5.97 138.23±6.22 85.23±9.48 89.27±7.33 83.29±1.13 85.32±1.86對照組(n=34) 133.26±5.85 152.27±10.23 85.30±9.12 95.27±8.40 83.24±1.20 91.55±2.87 t 0.153 6.837 0.031 3.138 0.176 10.621 P 0.878 0.000 0.975 0.002 0.860 0.000組別
疼痛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模式,主要針對新生兒疼痛方面的護理服務,以患兒為中心,結合實際情況,提供科學的干預,以此減輕患兒的疼痛感。將患兒擺放舒適體位,增強患兒內心安全感,配合按摩、輕拍等動作,緩解患兒的疼痛感[8]。
新生兒臨床治療護理接受的各項操作,可能會產生短暫的疼痛刺激,使患兒產生應激反應,對血糖平衡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影響機體免疫力,導致代謝酸中毒、電解質功能紊亂。同時,對患兒正常進食、睡眠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研究發現,疼痛會導致新生兒產生急性生理應激應,嚴重時還會引發腦室出血,對新生兒正常的神經系統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對早產兒影響尤其嚴重。由于疼痛的刺激,還會使患兒行為發生改變,對新生兒生長發育和社會功能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與常規護理比較,在接受疼痛護理干預,觀察組從疼痛控制效果、治療時疼痛評分等各項指標評價,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與他人結論一致[9]。可見,疼痛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意識水平的提升,從而動作更熟練、更輕柔,有效減輕患兒疼痛感。配合手撫觸,為患兒提供溫和刺激,減輕應激反應發生。同時,控制采血頻繁選擇同一部位,也能減輕因采血導致的強烈刺激感。在治療和護理操作時,為患兒使用安慰奶嘴,進行非營養性吸吮,也能減輕患兒應激反應,提高患兒的疼痛閾值。疼痛護理的實施,可以有效幫助患兒消除疼痛感,使各項治療和護理操作順利完成,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