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超萍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300)
神經內科疾病患者多為中老年群體,由于年齡原因,大部分患者的血管彈性不佳,故而靜脈穿刺操作具有較高挑戰性[1]。中長導管方式實施靜脈輸液方案是近年來臨床常用輔助手段,能夠減少靜脈穿刺操作頻次,便于為神經內科疾病患者及時采取靜脈輸液療法。然而中長導管使用過程中,較易出現導管脫落、靜脈炎等多種并發癥,繼而加重患者病情,并發癥病情嚴重時,還能夠導致患者死亡[2]。以一般護理模式進行輔助時,可以確保中長導管置管成功率,但是在預防并發癥方面的措施較少。優質護理即以患者為服務中心,重視患者的合理需求及治療護理安全性,并盡量滿足其需求,提升其安全性,應用于臨床后,多數患者均表示滿意[3]。基于此情況,從本院選出神經內科疾病患者32 例為樣本,討論分析中長導管靜脈輸液期間應用優質護理的干預效果。
選出2021 年2 月~2022 年3 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32 例,隨機分為參比組和討論組,各16 例。
參比組男性10 例,女性6 例,年齡51 歲~79歲,均值(64.18±4.07)歲;疾病種類:腦血管患者11例,中樞神經感染患者5 例。
討論組男性12 例,女性4 例,年齡50 歲~79歲,均值(64.23±4.63)歲;疾病種類:腦血管患者10例,中樞神經感染患者6 例。
組間基線數據信息無突出差異,P 值>0.05,可以實施比較研究。該項研究取得了倫理委員會審批。
入組要求:(1)神經內科需實施中長導管靜脈輸液療法者;(2)對研究詳情了解并積極參加者;(3)認知功能正常、溝通交流能力正常者;(4)意識清醒者。
剔除要求:(1)凝血功能障礙者;(2)精神功能異常者;(3)既往存在血管手術治療史、靜脈炎及血栓病史者;(4)研究途中退出者。
參比組:一般護理。即留置中長導管之前,評估患者的靜脈血管情況,同時對患者展開健康教育護理,確定患者符合置管要求后,按照無菌操作為患者實施置管。完成后,予以患者靜脈輸液療法,并行導管及輸液方面的護理干預措施。護理觀察1 個月。
討論組:優質護理。即構建護理團隊,隊內成員均需達到3 年或以上工作經驗要求。而后展開培訓活動,針對優質護理的重要性、中長導管靜脈輸液的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等進行講解,以令護理人員充分掌握各項護理措施的運用方式。而后與患者的病情、身體、置管情況等為標準,制定符合患者情況的優質護理方案。措施:(1)入院護理。即患者抵達醫院之后,護理人員需為患者構建健康手冊,將導管型號、導管名稱、穿刺時間、穿刺方式、穿刺靜脈等記錄于手冊內。(2)留置前護理。護理人員需對雙手實施清潔及消毒,給藥之前,需對注射器行回抽操作,以查看導管的順暢性;輸入藥物之后,以氯化鈉溶液完成封管操作,輸液管接頭、肝素帽、透明敷料需每周更換;留置72 小時之后,需對導管實施消毒措施,消毒部位即敷料覆蓋位置及其周圍,操作實施方位即順時針消毒,而后逆時針方向,最后再轉換成順時針方位,對敷料情況進行觀察,若有受潮、松動等情況,需即刻進行敷料更換操作。(3)并發癥護理。若患者產生并發癥,需停止靜脈輸液療法,并抬高穿刺肢體,維持時間即48 小時,可以增加機體局部吸收藥物的有效率;于早期時段,可經冰敷方式減輕疼痛,冰敷過程中,需將溫度控制在4℃及以上,但不可超過6℃,4 次/天,30 分/次,可以促使毛細血管發生收縮反應,利于降低損傷局部組織的程度。(4)情緒護理。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情緒變化進行觀察,置管前,需將患者疾病知識、置管原因及益處等進行詳細介紹,以減輕患者對置管措施的排斥心理,若患者對穿刺存在恐懼心理需安撫其情緒,并與患者溝通交流,轉移患者的專注力,進而減輕患者穿刺不適感,提升患者配合依從性;置管后,將注意事項告知患者,以令患者對靜脈輸液療法有正確認知,利于消除患者擔憂、焦慮情緒。(5)巡視護理。患者靜脈輸液期間需增加巡視力度,對患者輸液期間的體征變化進行觀察,若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或者導管移位、脫落等不良事件時需暫停輸液,并通知醫師,而后協助醫師予以患者對癥處置。護理觀察1 個月。
(1)評估組間臨床干預效果。評估項目即置管深度、置管時間、疼痛程度,疼痛程度評估法為VAS 視覺模擬測評表,疼痛顯著時,評分較高。對以上數據實施統計整理,而后實施比較。
(2)評估組間并發癥情況。并發癥:導管滲漏、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脫落、靜脈炎,總發生率=(導管滲漏+導管相關性感染+導管脫落+靜脈炎)例數/總例數×100%。
(3)評估組間患者滿意度。以問卷方法在患者中展開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穿刺護理、情緒安撫、健康教育、服務態度等4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最高皆為100 分,患者滿意時調查得分較高。
研究數據的統計與處理即SPSS23.0 系統。描述
及檢驗置管深度、置管時間、滿意度評分等計量數據的方法即()和t 值;描述及檢查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數據的方法即(n%)和X2值;P 值<0.05,組間對比差異顯著,統計學研究意義具備。
和討論組干預效果相比較,參比組的置管深度較淺,置管時間較短,疼痛程度評分高,兩組對比P值<0.05。見表1。
表1 討論組和參比組的干預效果評估()

表1 討論組和參比組的干預效果評估()
組別 例數 置管深度 置管時間 疼痛程度參比組 16 24.27±4.96 8.82±1.74 2.64±1.03討論組 16 29.68±6.55 13.43±2.31 0.87±0.29 t 值 - 2.6338 6.3761 6.6165 P 值 - 0.0132 0.0000 0.0000
和討論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相比較,參比組的總發生率明顯更高,兩組對比P 值<0.05。見表2。

表2 討論組和參比組的并發癥評估(n,%)
和討論組滿意度評分相比較,參比組的穿刺護理評分、情緒安撫評分、健康教育評分、服務態度評分均較低,兩組對比P 值<0.05。見表3。
表3 討論組和參比組的滿意度評估(,分)

表3 討論組和參比組的滿意度評估(,分)
組別 例數 穿刺護理 情緒安撫 健康教育 服務態度參比組 16 78.65±5.42 79.15±5.16 80.61±5.08 82.54±5.73討論組 16 85.37±3.94 86.52±4.53 86.19±4.19 90.21±4.87 t 值 - 4.0114 4.2934 3.3895 4.0798 P 值 - 0.0004 0.0002 0.0020 0.0003
腦出血、腦梗死、腦供血不足、腦膜炎等為常見神經內科疾病,病發群體中,中老年人占據較高比例。機體功能、血管彈性隨年齡增長而降低,靜脈穿刺操作能夠對靜脈血管形成損傷,所以,神經內科的診療工作中,常以中長導管置管方式實施靜脈輸液療法[4]。在此過程中,需采取合理、科學、優質的護理措施進行輔助,以規避并發癥的發生。
一般護理的服務理念是以疾病為中心,醫囑為基礎,而優質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滿足患者需求為基礎。由此可知,相比一般護理,優質護理方案能夠更好地提升患者滿意度,患者配合性在優質護理的落實下明顯提升[5]。優質護理服務方案具備人文性特征,對患者的個人感受有較高重視。神經內科落實該護理之前會展開培訓措施,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對優質護理的意義及作用有正確認知,并益于培養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從而提升科室護理服務水平,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程度因而得到大幅度上升[6]。
研究數據表示,討論組的干預效果、并發癥、滿意度等均較參比組優,組間對比P 值<0.05。提示優質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有較高可行性及應用價值,神經內科疾病患者采取中長導管靜脈輸液期間落實優質護理后,患者的不良情緒獲得安撫[7]。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醫師對患者實施中長導管靜脈輸液方案時,應用優質護理措施進行配合,可以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益于增加中長導管留置深度及時間,穿刺疼痛程度輕微,并發癥的發生可能性較低,患者對該護理服務方案的評價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