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
近日,“中老年人沉迷閱讀網絡小挽”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討論。不少網友都表示,自己的父母沉迷閱讀“網文”,有的沒日沒夜看手機視力大幅下降,有的沉迷于虛擬世界不愿與家人溝通。從霸道總裁、富家千金,到穿越宮斗、武俠修仙,這些本以年輕人為受眾的網絡小說,為何在今天突破年齡圈層,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青睞?而透過“申老年人沉迷網文”的表象,中老年人的生活又存在著哪些不應被忽視的需求?
中國正逐步從輕度老齡化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到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對于老年人的關心愛護不應僅局限于物質保障、醫療保障,還要更多聚焦于精神陪伴、心理慰藉,其中就包括為老年人提供喜聞樂見的精神娛樂產品。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在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群體中,50周歲及以上的人群占比已達23.2%,較2019年的20.4%增長了2.8個百分點。“中老年人沉迷網文”就反映出這一趨勢。
在此背景下,幫助老年人更好適應數字生活任重道遠。以前我們強調要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是幫助不會使用互聯網的老年人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互聯網技術,實現“從零到一”的跨越。在時代變遷的潮流中,大部分老年人都已經學會使用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在這個基礎上,互聯網更應為老年人提供豐富多彩的、適合老年人群體的內容和產品。
老年人沉迷閱讀“網文”等現象的出現,恰恰反映出互聯網適老化內容和產品的不足。現今互聯網內容的產出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其中大多數內容仍偏向于年輕化。在玲統思維中,年輕人是互聯網的主要參與者,網絡游戲等帶有青年文化色彩的內容在互聯網中俯拾皆是。而相比之下,互聯網能夠為老年人精神生活提供的內容并不多。
讓老年人在互聯網中找到適合他們的內容和產品,才真正代表著老年人“觸網”的開始,能夠真正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才能消除互聯網與老年人之間的“數字鴻溝”。網絡小說本身是面向輕讀者創作的,但老年人也成了其中的消費群體。我們在追問老人為什么跨越年齡界限沉迷“網文”的同時,也要反思老人為什么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賽博精神空間”。專門服務老年人的產業其實大部分僅停留在物質保障層面,如托老所、養老院等養老機構。但也要看到,老年益和其他年齡段的人一樣,都對精神生活有著強烈的追求,也向往在互聯網中找到精神食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氣在老齡人口數量和比重逐步上升的今天,老年人應當成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受益者。
最后,我們仍要看到,老年人需要的是陪伴。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年輕人在投入事業的同時,也要對父母、祖父母這些中老年人多一些關心和關懷。現階段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和照顧相對較為缺乏,特別是在科技和時代發展過程中,由于接納新事物的能力較弱,老年人是相對容易被淘汰、被落下的人群。人們在回憶起童年時期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時,不妨提醒一下自己,老年人也同樣需要子女的陪伴。同時,社會也應當給予一定的包容度,通過探親假等方式讓年輕人擁有更多陪伴老人的時間,互聯網也需進一步向“老齡友好”邁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自古以來便口口相傳。真正孝敬好老年人,就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陪關懷。▲(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