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巖 郝書岳 劉婧宜 張會忠
1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五采油廠
2大慶油田設計院有限公司
M 開發區1998 年首次開展聚驅試驗,2009 年開始由南到北聚驅工業化應用,目前已開發11 個工業化應用區塊。聚驅開發方式由最初的普通2 500萬、700萬抗鹽交替注入方式,發展到了目前LH2500 萬抗鹽、普通2 500 萬、普通1 900 萬、1 200 萬及700 萬抗鹽聚合物組合的交替注入方式。依據《大慶油田地面工程建設設計規定》6.2.2條:含聚濃度<150 mg/L 時,執行水驅注水水質;含聚濃度≥150 mg/L 時,執行聚驅注水水質。根據開發要求,M 開發區聚驅對回注水質均為“5.5.2”標準[2]。大慶油田注水水質主要控制指標見表1。

表1 大慶油田注水水質主要控制指標Tab.1 Main control indexes of water injection quality in Daqing Oilfield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油田含聚污水深度處理技術不斷發展進步,其主要包括物化法和生化法兩種工藝[3]。M 開發區建有聚驅污水站6 座,按照普通聚驅設計,設計含聚濃度≤450 mg/L,出水設計指標“5.5.2”,設計規模8.8×104m3/d,目前處理水量5.34×104m3/d,負荷率60.7%。聚驅“5.5.2”污水處理站現狀見表2。

表2 聚驅“5.5.2”污水處理站現狀Tab.2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ymer flooding"5.5.2"sewage treatment station
生化技術用于含聚污水處理始于“十一五”末,2008 年首次在大慶油田工業化應用生化污水處理技術[4],先后建成3 座含聚污水處理站,分別為A13聚、A4聚及A2聚污水處理站。生化法含聚污水處理站現狀見表3。

表3 生化法含聚污水處理站現狀Tab.3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ymer containing sewage treatment station using the biochemical method
2.1.1 存在的問題
(1)調儲罐處理效果差。調儲罐主要接收三相分離器和脫水站聚驅放水,目前調儲罐放水含油濃度普遍在500~1 000 mg/L之間。偏高的主要原因是來水含油濃度過高,在800~2 000 mg/L之間,造成調儲罐放水水質較差。
(2)氣浮及固液分離裝置故障頻繁。氣浮和固液分離裝置投運以來,一直不能穩定運行,故障率高,M4聚污水站2015年投產至今因各類故障造成停運27次325天.
(3)微生物池處理能力逐年低。生物池運行一段時間后掛件出現硬化、渣化、尼龍繩老化現象。微生物菌膜大量繁殖和死亡,產生以菌尸和排泄物為主的大量懸浮污泥,造成掛件超重部分脫落;污泥累計下沉后造成曝氣盤堵塞、曝氣不均勻,后期維護工作量偏大。
在介紹第一份報紙《中國日報》時,“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翻譯成了“civil rights thoughts”,而“civil rights thoughts”只是民權思想的意思。專有名詞的錯譯可能會導致外國游客誤解原文意思,不利于達到向外國人傳達正確紅色文化信息的目的性。“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應該翻譯成“Bourgeois civil rights thoughts”。
2.1.2 采取的措施
(1)通過增運三相分離器,控制單井摻水量,使分離設備負荷率由85.3%降至49.3%,沉降時間由30 min 增加至53 min,放水含濃度油3 000 mg/L以上降至1 000 mg/L左右,大幅提高了水質處理的原水質量。
(2)由于抗鹽聚合物的注入導致采出液乳化性強于普通聚驅采出液,且采出液乳化程度更高,油滴粒徑總體小于4 μm,微小油滴數量是普通聚驅的5倍,乳化性能接近三元采出液,油水分離難度更大,基于采出液的乳化特性分析,開展了破乳劑優化研究及投加試驗。
(3)開展化學藥劑現場試驗。聯合研發出適于抗鹽采出液的3 類藥劑,并在A4 聚污水站、A4 聯合站以及A3 轉油站等5 個點位進行投加。A4 聯合站電脫水器運行穩定,未出現長時間垮電場情況;老化油放水硫化物含量降低明顯;A4 聚調儲罐和氣浮出水含油下降19%、11%。但500 m3沉降罐來液復雜且污染物易在系統循環,去除難度大。下一步以500 m3沉降罐治理為重點,繼續開展藥劑配伍性研究,進一步改善處理效果。
2.1.3 改進后生化工藝適應性強
通過剖析存在問題,開展現場試驗,A13聚污水站早期工藝存在收油困難、污泥上浮等問題,對部分工藝改造,并應用于A4聚污水站和A2聚污水站。經過不斷改進完善,形成了以“沉降罐+高效氣浮+微生物+固液分離+過濾”為主工藝的含聚污水生化處理技術(圖1)。

圖1 生化法改進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biochemical method improvement
針對A13聚污水站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全程跟蹤協調,為順利施工提供了保證;結合設計及施工問題,并對A2 聚污水站進一步加以改進[5]。改進一:微生物池采用折線布置方式,池間隔墻長度變短,提高分組停運檢修可靠性及安全性增強;改進二:微生物反應池池頂蓋板全部采用活動蓋板,方便檢修維護;改進三:微生物池內外墻厚均由350 mm調整至500 mm,增強抗裂性。改進后的微生物系統適應性進一步增強。微生物池改進見圖2。

圖2 微生物池改進示意圖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microbial pool improvement
2.1.4 優化整合效果突出
針對A13區塊水、聚驅、三元污水站運行負荷低,水質達標困難的問題,在《2018—2020 年水質綜合治理規劃》中,提出了污水系統整合思路,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方案制定:2018 年編制總體方案,結合開發現狀,統籌對污水系統整合,經核實工藝和能力均滿足要求;技術改造:2019 年對A13含聚站微生物池改造,實現分組停運、方便檢修、提高強度,增強了工藝適應性;平穩運行:2019 年11 月投運,連續5 個月水質穩定達到“5.5.2”指標,含油濃度1.5 mg/L,懸浮物濃度2.0 mg/L;優化調整:2020年4月8日及5月8日將A13水驅污水和三元污水全部整合至含聚污水站統一處理。整合后運行負荷率適中,保持在80%以下;水質穩定達到“5.5.2”指標;節省運行費用465 萬元/年,優化勞動用工17 人(表4),為水、聚驅污水系統優化整合積累了經驗。

表4 優化用工統計Tab.4 Statistics of optimized employment
M3 區塊建有物化含聚污水站3 座,均采用“兩級沉降+三級過濾”工藝,沉降段既可“連續流”又可“序批流”運行[6]。2012年開始先后建成3座含聚污水處理站,分別為A12污水站、A5聚污水站及A1 聚污水站。物化法含聚污水處理站現狀見表5。

表5 物化法含聚污水處理站現狀Tab.5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ymer containing sewage treatment station using the physico-chemical method
2.2.1 過濾工藝反沖洗循環水量大
常規過濾罐反沖洗過程中要求膨脹率在20%~40%之間。由于濾料密度過大,達到理想膨脹率的反沖洗強度較大,造成循環水量大、反沖洗過程影響水質等問題[7]。物化法過濾工藝采用三級過濾,A12污水站過濾罐氣水反沖洗運行一段時間后,由于閥門不嚴調整為水洗,再生效果差。因此在后期建設的A5和A1污水站均采用純水反沖洗,按照設計循環水量平均達到出水量的30%以上,不僅增加了處理費用,建設規模也相應地增加。
2.2.2 聚合物混合后采出液物性發生變化
通過分析研究,抗鹽中分聚合物與普通超高分聚合物采出液化驗數據差距不明顯,但混合后聚合物溶液與單一相對分子質量聚合物差距較大,混合后聚合物溶液處理難度進一步加大。聚合物混合采出液物性分析:電極電位混合后絕對值高于單一分子量聚合物,上升近75%,穩定性增強;混合后聚合物分子線團細小,最小縮至原來的1/3,裹帶懸浮物含量增加;混合后黏度成倍增加,最大黏度增大7倍,處理難度增加,通過簡單沉降過濾工藝無法達到出水深度處理指標。
2.2.3 改進后工藝適應性強
通過總結A12 污水站運行情況,對A5 聚污水站、A1 聚污水站對存在的問題在設計中加以改進。原水階段采用高效分離器提高油水分離效果,沉降罐浮動固定收油考慮收油效果,同時改進溶氣泵工藝提高污水處理效果,改進過濾工藝實現分側停產檢修[8],提高了工藝設施適應性。物化法改進見圖3。

圖3 物化法改進示意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physico-chemical method improvement
以1.5×104m3/d含聚污水站為例,一次性建設投資物化工藝為14 631萬元,噸水費用0.37元,年平均維護費用337萬元;一次性建設投資生化工藝為12 644萬元,噸水費用0.57元,年平均維護費用264.5萬元。
(1)物化法屬于油田常規水處理工藝,便于操作及管理,運行平穩、抗沖擊負荷能力強[9];污油全過程損失小,排泥量相對生化法少;生產單位可自行管理維護。但建設投資、運行費用及十年現值高;短期的水質波動適應性差,長期波動將導致水質變差;占地面積較大,濾罐數量多,循環水量大;物化工藝過濾罐數量較多,反沖洗水量大,需進一步完善氣水反沖洗功能,減少循環水量。
(2)生化工藝建設投資、運行費用及十年現值低;短期水質波動適應性強,微生物系統可自行調節;過濾段處理流程短,一級過濾循環水量少。但在高寒地區采用大型混凝土構筑物作為主要生產設施時,生產維護施工難度大,菌種需每年定期維護,排泥量過多,并分解部分原油。微生物產生以菌尸及排泄物為主的大量污泥,需要對排泥、污泥減量等后續工藝進行建設完善
(3)生化法最合適的處理溫度為36 ℃,在溫度36 ℃時,處理8 h后,含油濃度由636 mg/L降至50 mg/L,處理效果最佳,其次為38 ℃、34 ℃,超過40 ℃,處理效果下降,應在不同含聚濃度下定期摸索處理溫度,保證最佳處理效果。結合膜法生物處理的特點,確定運行原則、主要技術指標的監測頻率及標準。
(4)對于油田不同開發時期,除了應對工藝技術及生產運行進行必要的調整外[10],還應對投加的藥劑配伍性進行研究,優化各節點藥劑投加種類、點位、濃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