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鋒/文
小學英語教科書不僅是語言、文化和知識傳播的載體,也是性別文化構建的媒介。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出版(以下簡稱外研社版)的小學英語教科書為例,分別從數量、心理和道德等維度剖析其所塑造的女童形象特點,提出相應的改進和優化建議,為今后教科書中女童形象、兒童形象的塑造,提供參考。
本文中所討論的女童是指年齡介于六到十四歲之間,性別為女性的未成年人。而形象不僅指人物外在的相貌或形狀特征,還包括人物自身通過行為舉止而體現出來的心理、道德等內在特征[1]。因此,本文作者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入手,先對小學英語教科書中女童出現的頻率進行統計,分析其外在的性別形象;其次,從女童內在的情緒、性格等心理形象和道德形象等方面進行更為深入剖析和評價。因為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的女童形象,作為教科書編者意識形態過濾后的產物,同樣承載著塑造者自身的價值觀念及社會的價值期待。
有研究者認為,讓教科書成為觀念載體的方式有兩種:(1)通過“數量差異”來暗示特定的觀念;(2)通過“形象塑造”來滲透特定的觀念[2]。數量差異中最主要的是“頻度差異”,即某種人物類型在教科書中出現的次數,它反映了這些人物在教科書中的地位。使教材成為觀念載體的另一種方法是“人物塑造”,即基于一定的觀念把特定的社會群體描述成某種現象,并使某種價值判斷和解釋具體化。教科書中的兒童形象,會在單元對話或課文練習、學習活動中反復呈現,占據重要的地位,對小學生的性別意識培養及其道德價值取向和心理,都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3]。
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性別主角更多的是出現在正文單元教學內容中,本研究以冊為單位,依據每冊教科書附錄部分的Proper Names (表人物專有名詞),并結合課文、對話、插圖、故事和練習中人物角色來統計正文中出現的女童數量、女童主角數量和所有兒童數量,依據這些數量進行多維的比較,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外研社版教科書中女童形象設計與塑造的特點,具體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兒童角色總共有近300個,其中女童有132個,這些統計數據包括了課文、對話、游戲、故事、練習、插圖等因素能推斷出的女童形象,約占兒童總數的43.7%。總體來看,男女童數量差別不大。每一冊教科書中女童形象均超過10個,而高達20余人的則有2冊。女童主角中,中國女童主角有10人,百分比約為女童主角總數的11.1%。國際女童占教科書兒童總數的60.6%,占女童主角總數的88.8%。從表1統計的數據可知,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女童形象的塑造與男童數量相當,沒有呈現出男強女弱態勢,反映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發展趨勢及成人社群對兒童的期望和角色定位。這樣的定位很容易給在校小學生一種心理暗示,即男女生在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同樣優秀,每個兒童均能依自己個性找到學習、仿效的國際兒童榜樣。
從數量設計和呈現頻率上看,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男女童數量沒有太大的區別,但通過質性分析和仔細研讀,不難發現該本教科書在兒童綜合形象塑造時,仍然特別關注了男童和女童數量的均衡,有例為證,如六年級上冊第46~47頁,Unit6的4a部分,介紹世界各地的兒童時,教科書編者選取了4個兒童,分別是來自印度的女童Samshaad和來自來自非洲的女童Lena以及來自澳大利亞西部的男童Mark和來自美國的男童Jimmy,而且編排順序為先介紹女童,再介紹女童,體現了英語社交禮儀中的Lady First 的紳士精神。另外,在涉及國際兒童和女童國別時,則主要呈現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兒童形象。如該教科書中,就既塑造了來自俄羅斯的Mike、英國的Matt及中國的Wu Jun、Li Ming和Qiong Hua,還塑造了來自加拿大的Lisa及來自日本的May和蘇格蘭的Mary等,為小學生們提供了國別和區域較為豐富的互動性國際榜樣。至于這些女童的年齡,則分別從不足10歲到13歲不等。
經過進一步分析發現,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的男童主角在社會角色中被塑造成積極主動的地位,大都具備主動、積極、勇敢、愛幫助他人等正能量。而女童主角大多則被塑造為愛笑、善解人意、愛交流、積極、可愛和友善等。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所塑造的國際女童和中國女童人數比例設計比較合理,與傳統小學教科書中兒童人名僅限于為數不多的名稱不同,該版教科書中的女童主角名稱豐富,既有英美國家女童名稱,又有亞洲、印度、非洲和中國女童,甚至還包括少數名族女童代表,如三亞的Qiong Hua和印度的Samshaad以及非洲加納的Lena,且主要女童人物角色均在教科書中,配套以真人照片,令人歡喜。另外,該教科書中塑造的英美國家和其它國家或地區的女童角色人物在課文、對話、游戲和練習中,均會以人物名稱、真人照片、插圖等形式重復呈現,方便了學生的學習、識記和仿效,彰顯了編者工作的細致、認真、科學和尊重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因為兒童大多喜歡看圖識人記物。
研究教科書中女童的心理形象,可以把握其外在行為的內在影響機制及塑造女童心理的價值取向[4]。本研究從情緒和性格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方面,情緒是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狀態。在塑造女童心理形象方面,外研社版教科書傾向于塑造積極情緒的兒童形象,呈現的情緒主要是愉快、開心、友善類女童,恐懼、害羞、悲傷的女童形象數量罕見,僅在三年級下冊中塑造了Emma,心理形象為悲傷,如表2所示。另一方面,性格是人對現實態度和相應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5]。該教科書中表現為外傾型性格的女童形象比重,大大超過了內傾型。通過情緒統計發現,如表2所示,該教科書中女童主角,除了四年級上冊中的Clair表現得相對文靜、內斂外,其余絕大多數女童均在各種文體活動中,面帶笑顏,活潑好動,表現為外傾型性格傾向。還有,該教科書四年級上冊還塑造了一個具有男孩版性格的女童形象,即Zhao Wei,比較符合現實生活中女童的性格傾向實際;又如該教科書四年級上冊Unit 5第39頁,學習情態動詞can和can't談論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時,2a聽力訓練部分,就設計了4個兒童供討論,內容大概為Stephen、Jimmy能踢足球、騎馬和打兵乓球、游泳,而Jane和Tom一樣,能彈鋼琴、游泳,并完成雙杠動作,隱喻著男女童均能具備同樣的文體能力。

表2 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女童心理和道德形象分析統計表
道德形象是人類在一定條件下基于特有的道德認知和塑造能力,對主體作出善惡評價或形成與善惡相關的印象[6]。英語教科書不僅是學生獲取語言知識的工具,也是傳遞社會道德觀念的主要載體。處于道德觀念培養重要階段的女童,常常會效仿教科書中年齡接近、性別相同的人物行為。因此,將道德形象分析作為教科書中女童形象分析的重要維度,有利于培養女童正確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和正確的言行舉止[7]。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所塑造的90個女童主要角色中,涉及道德形象的人物角色有69個之多,說明教科書編者非常重視女童道德教育。如表1和2所示,女童道德形象的塑造,集中呈現在低中年級學段,如三四年級上下兩冊中約占55%,說明教科書編者認為,小學中低學段學生正處于道德價值塑造啟蒙期,需要道德互動性榜樣去引導和規范其價值觀與言行舉止。
參照研究者王娟在《教科書道德因子及其承載方式研究》[8]中提出的道德要素分析框架,本文中所提到的女童道德品質分為自身、他人、集體和自然四個維度。外研社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關于自身道德品質的女童形象有26個,約占總數的28.9%,關于他人的約15.6%,關于自然約為13.8%,而關于集體的則占約12.3%。可見教科書編者在道德形象塑造方面,更加揆重女童自身,肯定了女童是可充分調動自身積極因素,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去關愛他人、影響集體甚至傳遞對大自然的熱愛。關于他人道德形象方面,女童大多體現為孝順,乖巧,樂于助人,熱愛家務勞動等。在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科學等因子分析中,該教科書中的女童大多被塑造為熱愛自然、關愛小動物、熱愛花草樹木等。至于集體的女童道德形象,則多被塑造為熱愛校服和自己學校、熱愛家鄉和熱愛祖國,這樣的女童形象如表2所示,出現了4次。
首先,稍微減少次要女童人物數量,以方便小學生學習,識記和仿效。其次,適當增加西方文化中歷史正面女童人物形象。讓現代女童能與歷史上的優秀女童在跨文化情境中對話、互動。最后,注意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增加1到2個個性鮮明而又稍顯叛逆的女童形象,設計不斷調試自身以適應各種學習活動和學校、家庭及社會中的角色轉換,以符合現實生活中小學六年級女生逐漸出現心理叛逆的實情,為處于早期叛逆心理成長階段的女童,提供正面的、可供仿效的互動性榜樣。最后,在國際兒童互動性榜樣復現時,注意避免數量和頻次的男多女少。
教育是調節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要求的過程。不同時代的基礎教育對女童人文精神的培養有著不同的要求[9]。教科書中的兒童形象對小學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教育作用。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的女童形象的塑造與呈現,理應成為他們投射情感、釋放想象的空間。教科書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工具,也是性別文化構建的載體。我們在關心小學英語教科書質量建設的同時,理應以更多元、更開放的姿態傳遞信息,落實培養公民性別平等教育的責任。因此關注女童,培養女童國際交流與國際事務處理中性別平等意識,理應成為英語啟蒙教科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引用
[1] Bennett.K.P,& Lecompte, M .D.:The Way Schools Work: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New York:Long man,1990:232.
[2] Farrell,T,2003.Learning to teach English Language During the First Year: Personal Influences and Challenges,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176.
[3] 陳立峰,彭詩雅.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女童形象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39-41.
[4] 付緒紅.滬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文中女性形象審察述論[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6(3):119-121.
[5] 陸韻.我國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兒童形象比較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6] 李娜.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兒童形象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7] 王娟.教科書之道德因子承載方式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3.
[8] 吳華錦,趙磊,劉雯.湘少版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的女童外在形象研究[J].求知導刊,2018(8):30-31.
[9] 曾天山.論教材文化中的性別偏見[J].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1995(4):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