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高斯寒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享受新穎技術帶來的好處,但隨著其他國家日漸進步,美國很快就可能輸掉優勢,落后于他國。現在,美國是不是該在創新中接納和利用美國相比于競爭對手的獨占優勢?
為了取回優勢地位,美國也許要考慮一下如何聚焦于美國獨特的文化,正是這種文化培育出美國的創新。對于實體的創新基地而言,文化是一種關鍵性組成。盡管各國能制定戰略計劃,激活資金流,將研發工序流水線化,但建立一種創新文化并非一項輕而易舉的任務。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有句名言:文化將戰略當作早餐吃掉了。這句話就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
美國在最近70年里上升到科技主導地位,背后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建立的創新文化,包括意識形態上對于創造性、適應性、風險容忍和其他有利特性的支持。所有這些特性推進了一種能夠促進破壞性技術發展的環境。然而,美國一直享受的優勢也許在悄悄流失。
創新需要承擔風險和打破規則。美國需要維持它的傳統優勢——如風險容忍和不怕失敗——以便保持競爭力。然而,一些研究表明,美國創新者對于風險的容忍度并不算高。
為了應對培養文化特性的需要,存在多個潛在的解決方案。譬如說,由公共部門向私營部門進行補償,從而抵消應用研發的風險,這種做法可能有所幫助。私營部門的研發失敗將會面臨明顯更少的公開反對,促進這些研發,就能將風險分散給多個利害關系方。隨著私營部門更多地參與創新,就可能提高它們對創新領域的風險容忍。這類項目的一個例子是美國空軍的“敏捷至上”競賽,它鼓勵私營公司研發電動垂直起降飛機的原型機。各家公司都收到一小筆資金,但只有當它們贏得競賽后,才能獲得足額資金。美國陸軍的xTech項目也鼓勵私營部門參與國防研發,舉辦多個技術領域的大獎賽。這些項目可以允許主辦方獲取眾多參與方更為多樣化的創意構思。
此外,盡管對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聚焦依然至關重要,但也應該對藝術和創造給予同樣的關注。藝術和創造并不單單關系到個人目標的實現與滿足,它們有助于全國上下養成發明和創新的習慣,而這又能促進國際競爭力。培養和影響美國的價值觀和優勢的初等教育、勞工發展也可能有所助益。譬如說,可能需要應對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創造力下降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部分原因是教育過于重視標準化測試的分數,而不是智識上的好奇。
科技競爭很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直至久遠的未來,世界各地也會繼續追逐新的能力和技術。在這場你追我趕的競賽中,美國文化提供了一個未被充分利用的競爭優勢,這個優勢對于本土技術的發展能帶來獨特的益處。
資料來源 R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