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葉飛松 李德富 劉 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學校黨委主要職責是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是中國高等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成功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不斷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標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提升學校黨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領導力和推動力,為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黨建強發展強。學校以“黨建工作示范高?!睘槭痉兑I,緊緊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產教合作等各項任務,抓調研謀劃、抓落實推進、抓監督檢查,推動學校事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學校堅持正確辦學方向,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深厚理論、文化意境、實踐基礎和真理力量,奠定發展的政治基礎與思想基礎。注重師生間學習、工作、生活、科研的實際結合,抓在日常、嚴在經常才是保障黨建工作持續發力的韌勁所在。高校黨建文化作為意識形態范疇的思想文化,根植于大學文化建設,且與高校黨建工作有著密切而具體的聯系,意味著高校黨建文化具有著政黨、高校、文化特征。
學校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黨建引領的理念。按照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譜寫職業院校健康發展新華章。把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關、內容關、質量關,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確方向。黨建工作的理念不僅關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還關乎立德樹人的根本要義。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讓理論鮮活地“飛入尋常百姓家”。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同心、同向、同行,是實現學校事業快速發展的關鍵一招。黨建引領高校的價值邏輯,科學把握黨建工作是高校管黨治黨的成效所在,高校黨建能夠有效引領思政教育的發展。黨建引領思政教育既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理想信念和精神意志,又能夠有效發揮黨員模范作用。
省級黨建示范引領學校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加強黨的建設,不斷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把握高校黨建引領文化育人的著力點,打造黨建品牌是提升高校黨建質量的重要舉措。既要嚴格落實各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又要深化落實黨組織書記的“第一責任”,同時對標中央最新要求;抓好黨建品牌創建,圍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人才培養理想信念的重點環節,深入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并將其轉化為育人優勢。
1.實施政治建設工程,政治建設持續增強
成立由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分管組織工作副書記任副組長,黨委委員為成員的政治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學院政治建設頂層設計、整體部署和督促落實,政治紀律更加嚴格,政治生活更加嚴肅,政治生態更加良好,黨性教育更加有效。
2.實施意識形態風險防控工程,保障校園政治安全
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明責、確責、履責、督責、問責“五責”閉環機制。筑牢意識形態主陣地,定期分析研判意識形態領域情況,旗幟鮮明地抵御社會錯誤思潮的侵蝕,筑起意識形態“護城河”。
3.實施制度建設工程,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梳理現行校級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完善學校教育教學、隊伍建設、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國際合作、支撐保障等重點領域的管理制度,實施“制度+流程+載體”設計,構建以學校章程為統領的層次合理、簡潔明確、協調一致的制度體系。
4.實施黨政協同工程,黨建和業務實現雙融雙促
發揮學校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統籌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雙高”建設等各項工作,提出并實施“提質量、強服務、優治理、育新人”發展行動計劃,明確辦學方略和重點攻堅方向,把黨的建設融入學校重大決策部署制定和落實的全過程,堅持將黨的建設和學校各項事業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評,做到黨建和業務兩手抓、兩手硬。
5.實施黨員先鋒模范工程,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制定《黨員先鋒模范工程實施方案》,通過設崗定責、承諾踐諾,開展爭創“先鋒黨支部”“黨員先鋒崗”等活動,激勵黨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建立黨性錘煉工作機制,評選表彰“優秀共產黨員”“成才先鋒”“育人先鋒”“服務先鋒”;對身邊榜樣、優秀黨員事跡進行廣泛宣傳,在全校形成選優樹先、推崇榜樣的熱潮。
6.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定理想信念,用黨建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依托“紅色電影展播室”,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強品德修養,依托魯班講堂,弘揚工匠文化,傳承工匠精神,引導學生自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培養創新精神,開設“創新創業大講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7.實施思政教育鑄魂工程,強化價值引領
發揮思政課程主渠道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功能,同行同向落實立德樹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學校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設為抓手,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發揮課程育人功能。
8.實施黨建文化建設工程,大力營造黨建氛圍
積極推進黨建文化進校園、進教室、進宿舍、進飯堂、進實訓室,通過圖文并茂和立體雕塑相結合的方式全面展示經中央黨史文獻研究院研究梳理的90多種精神,使之成為黨史學習教育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
9.實施智慧黨建工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以“四史”教育為黨建藍本,應用“智能黨建”模式,打造“智慧黨建”紅色陣地,形成黨建宣傳陣地、黨建教育基地、實踐活動陣地、智慧黨建陣地,突出特色化黨建文化品牌、全方位展示學校黨建成果,提升黨建文化影響力、凝聚力、號召力、感染力,推動黨建工作提質增效。
1.建立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機制
優化黨組織設置,確保黨組織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無縫隙覆蓋”。推進黨支部、黨員管理標準化建設,全校基層黨組織全面達標。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嚴格按照發展黨員工作5個階段、25個步驟發展黨員,100%完成黨員發展指標。落實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主題黨日等制度,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確保黨的組織生活經常、認真、嚴肅。
2.建立基層黨組織“對標爭先”機制
積極推進二級學院院(部)黨總支“五個到位”、基層黨支部“七個有力”的建設,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開展“三創一培”工作,創建校級“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
3.建立完善抓黨建述職考核機制
建立完善抓黨建述職考核制度,即支部書記向黨總支述職,機關黨支部書記向機關黨委述職,黨總支書記、機關黨委向學校黨委述職,逐級述職、逐級考核工作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工作格局,確保黨建工作責任目標落地見效。
4.建立黨建品牌創建工作機制
打造黨建特色品牌,通過建設VR動態體驗區、VR綜合體驗區和紅色館“兩區一館”,為黨支部開展“三會一課”等黨建活動提供智能化信息資源、可視化場景復原、開放性空間學習的體驗,推動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智能化建設。
5.建立干部和人才管理機制
突出政治標準,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政治過硬、品行優良、業務精通、銳意進取、敢于擔當的優秀干部選配到學校領導崗位。建立與個人表現與部門業績相掛鉤的績效考核機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黨委領導聯系人才常態化,發揮人才作用機制化。
6.建立黨建群團同頻共振促發展機制
堅持以黨建帶群建,確保群團工作與黨的建設同頻共振。建設“一流工會”,落實以教代會為基本形式的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設二級學院“教工之家”,不斷提升教職工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設“一流共青團”,實施基層團組織“活力提升”工程。
7.建立黨性錘煉工作機制
持續開展“五個一”黨員政治生日活動,持續開展“三重溫”活動,即重溫入黨申請、重溫入黨志愿、重溫入黨誓詞,定期組織黨員干部赴駐鎮扶村鄉村振興點錘煉黨性、砥礪初心,教育和引導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共產黨人本色。
8.建立基層黨建經費投入增長機制
堅持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確保經費保障到位。
1.加強制度體系建設,構筑“廉政防線”
召開全面從嚴治黨會議,壓實壓緊工作責任,認真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動直屬黨組織黨風廉政建設,開展二級部門述廉工作,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組織各部門簽訂廉政責任書,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2.加強規范化建設,構筑“責任防線”
深化運用監督執紀“七個看”和問責“六字訣”,建立健全信訪舉報受理辦理、問題線索處置管理等工作制度。完善紀委職責清單,綜合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健全廉政風險排查和防控體系。深入推進“六個一”廉政文化,扎實開展紀律教育月學習活動,運用正反面典型案例加強警示教育。
3.加強紀律建設,構筑“紀律防線”
增強紀律意識,嚴格執行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財經紀律,強化硬約束,讓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自覺接受紀委對貫徹落實上級重大部署、“三重一大”事項進行監督,對作風紀律、人事招聘、自主招生、招投標管理等開展專項檢查,著力擴大監督覆蓋面。
4.加強思想建設,構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防線
強化黨性宗旨教育與黨規黨紀教育,舉辦“廉政”主題系列校園文化活動。把廉政教育全面貫穿于領導干部理論學習、在線學習、教育培訓的全過程,堅定理想信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控能力,推動廉政談話全覆蓋。
5.加強作風建設,構筑“作風防線”
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嚴控公務接待標準,加強食堂接待管理,公務接待用餐一律安排在學校食堂。嚴格預算管理,嚴格遵循“先有預算、后有支出”的原則,嚴禁超預算或者無預算安排支出。
6.加強巡察檢查建設,構筑“監督執紀”防線
充分發揮紀檢監察職能,建立常態化全覆蓋校內巡察檢查制度,發現問題立即解決,防微杜漸。堅決整治發生在師生身邊的“微腐敗”,堅決懲治損害師生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1.實施強師工程計劃,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以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抓手,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實施建筑名師計劃,重點引培建筑類教授、博士、名師巧匠,建立博士工作室、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在建筑行業有較強影響力的教學名師。實施專業群帶頭人計劃,引培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的高水平專業群帶頭人。
2.實施青年教師培育計劃,形成師資隊伍發展新格局
依托教師發展中心,開展新任教師崗前培訓、助講培養,夯實教學基本功;落實青年教師為期3年的企業實踐制度,提高實踐動手能力。落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發揮名師大師的傳、幫、帶作用,建立導師選拔、管理和激勵機制。加大青年教師教科研項目扶持力度,激發青年教師參與項目的熱情。
3.實施政治理論學習領航計劃,夯實理想信念之基
突出師德師風和崗位貢獻,以提升專業能力為核心,加強骨干教師和各類人才培訓。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教師教育培訓規劃。引導全體教師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4.實施師德師風建設行動計劃,打造“四有”教師隊伍
加強師德教育,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涵養高尚師德。弘揚師德精神,開展師德優秀典型、先進事跡學習宣傳活動,用師德標兵、教書育人楷模和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詮釋師德內涵,講好師德故事。強化師德考核,在教學督導、人才引進、崗位聘任、職稱評審等環節建立聯動機制,制定師德考核標準。
5.實施人才評價改革計劃,建立彈性用人機制
破除“五唯”用人導向,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創新引人、用人、管人、育人的活力機制。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現代產業導師特聘計劃,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與職業學校教師雙向流動。實施“預聘—長聘”制,聘用具有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突出業績的人員。
6.實施博士先鋒計劃,打造高端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示范平臺
由30名政治塑造過硬、學術素養較好的博士組建博士先鋒講師團,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激勵廣大教育工作者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當筑夢育人使命。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應用技術攻堅方面帶頭突破、帶動進步,打造高端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示范平臺。
1.政治引導,達到思想解惑
突出政治引導與體驗式教育相結合,開設專門課程,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宿舍、進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始終把跟黨走作為人生航標。
2.學習輔導,達到學習解疑
針對高職學生學習特點,堅持思想學習輔導與專業學習輔導相結合,以思想輔導鑄魂,以學習輔導強根,不斷提升學習效果和質量。
3.心理疏導,達到心理解壓
加強人文關懷,實行談心談話制度,通過情感關懷、精神激勵,切實讓學生感受組織力量,增強信心。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基本情況,注重心理健康疏導與教育,提供心理宣泄和傾訴機會,緩解心理壓力,促進健康成長。
4.生活助導,達到生活解困
建立黨組織書記接訪制度,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馬上辦”,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組織開展契合學生實際的主題活動,堅持“扶困”和“扶志”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5.就業指導,達到就業解難
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精準指導,精準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學生實際需求,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教育服務,通過線上測評、模擬面試系統、網絡咨詢輔導、精準就業信息發布推送、線下現場招聘會等方式實現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切實達到就業解難,實現高質量就業。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以黨建引領學校事業發展,黨建與中心工作相融互促,效果彰顯,新校區全面建成,內涵建設水平大幅度提升,學校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基本實現強校夢。
十八大以來,學校黨委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致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政治保障,學校黨建連續多年走在廣東省高職院校前列。學校成為廣東省“黨建工作示范高?!?,有2個“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個廣東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3個廣東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推進“三全”育人,加強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建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效果顯著,積極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魯班工匠”文化育人品牌彰顯。國家級、省級樣板支部、標桿院系全覆蓋,思政教師輔導員配備基本全達標。
目前學校有建筑工程技術、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室內設計、建筑信息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等 6個廣東省高水平專業群。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發揮專業群聚集效應,健全專業群發展機制。以國家級嶺南建筑技術職業教育產教創新基地建設迭代升級為載體,聚焦服務“雙區”“兩個合作區”和廣東省建筑產業高端發展,建設成為“廣東領先、全國一流”的省級高水平專業群。推動專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提升專業“領跑”產業發展的能力,形成“因建筑行業而建、隨區域經濟而興、為產業升級而強”的高水平專業集群。建成集“產、教、研、培、鑒、賽”于一體、區域共享的技能訓練及就業培訓基地。
學校是中國特色學徒制主任委員單位,持續探索帶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為中國特色學徒制標桿校。繼續夯實全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建設,強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國家級嶺南建筑技術職業教育產教創新基地,建成建筑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及“一站一園七中心”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成6個特色產業學院,服務建筑行業智能化、數字化、工業化、綠色化發展。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將企業資源用于教學,建成“教學工廠”。拓展校外實訓基地,使學生頂崗實習、“企業課堂”關鍵崗位全覆蓋。
夯實專業特色帶動發展,以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在深圳前海聚焦廣東省核電建設為契機,借鑒核電建筑在智能建造領域的先進技術及質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高標準,助力學校人才培養向建筑產業高端上移。與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等龍頭企業打造產學研合作命運共同體,迭代升級國家級嶺南建筑技術職業教育產教創新基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筑行業共享型技能訓練及就業培訓基地,助力學校在建筑業高端技術服務等方面邁入“高峰”。
學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牽頭成立魯班學院走入非洲,成為首批教育部職業教育“走出去”的試點院校。2019年首個海外分院贊比亞魯班學院揭牌成立,成為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海外辦學廣東省標桿,攜手企業“走出去”的典范。開發專業教學標準和全英文教材,推動技術技能人才本土化,共建魯班工坊(學院),研制專業教學中國標準“走出去”路徑,“技術標準引領職業標準、職業標準引領職業教育標準”的2019年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案例入選國家職業教育質量年報。
學校全面完成“十三五”行動計劃,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績,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學校占地近1000畝,總建筑面積42.3萬m2,在校學生達22000余人。校內專任教師700余人,其中正高職稱25人,博士42人,兼職教師500余人,行業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全面提升,招生就業兩旺,近三年在高職擴招背景下,新生報到率達92%,畢業生就業率和雇主滿意度均居全省前列。2021年全面建成新校區,2022年通過廣東省黨建工作示范高校驗收,成為廣東省省域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學校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大跨越,基本實現“學校社會知名、辦學實力雄厚、學生成長成才、師生幸福樂業”的強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