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丁 鐵 梁本來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逐年攀升,高職新生招生錄取形式也逐漸多元化,因此,對培養高職學生技術技能的實踐教學模式如何改革,長期以來是職業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話題。傳幫帶模式在職業院校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是推動傳統實踐教學方式有效變革的嘗試,根據高職院校生源多元化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構建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實驗實訓實操機制,激發全體高職學生在現有實踐教學資源條件下盡可能地把握實踐鍛煉的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職業教育的公平與公正。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僅影響著高職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程度,而且也深度檢視著他們畢業踏入社會后所學謀生之技的熟劣。受考試招生多元化、辦學層次不高以及社會聲譽成見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質參差不齊、辦學定位模糊和學生學習能力薄弱等現象。
當前,招生錄取是推進職業教育重點改革的內容之一,現有高職學生來源比較復雜。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生源類型有以高考招生為基礎的考試招生、單獨考試招生、綜合評價招生、面向中職畢業生的技能考試招生、中高職貫通招生以及拔尖技能人才免試招生等,因此,高職院校生源中既有普通高中畢業生,也有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的畢業生,甚至還有一些初中畢業生、社會考生以及退伍軍人等,具體如圖1所示。這些高職新生進校前的入學起點、教育經歷和學習環境等也不盡相同,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面對生源結構如此復雜、素質參差不齊的新生群體,如果推行統一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難度之大和效果之低可想而知。
在社會各界廣泛關心支持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近一二十年在辦學規模、教育質量和畢業生社會認可度等方面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隨著本科層次的應用大學、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雙高”建設以及高職院校招生錄取的殘酷生存競爭等壓力,高職院校大多不安于專科層次辦學定位,通過各種途徑投放不少資源舉辦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專業;有些高職院校為了追求短期辦學聲譽、偏離職教規律,過多地套用一些重點課題、核心論文、國賽省賽獲獎以及項目經費等績效考核指標,這些指標偏重教研、科研和競賽等,無形之中擠占了教師原本投放在教學方面的時間與精力,并且給一些晉升職稱的年輕教師設置了無形障礙;還有一些高職院校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在課程教學和考核中放寬要求、變相提高課程考核成績,誤認此舉可幫助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提高競爭力;此外,有些高職院校考慮到生源和辦學效益,招生時承諾包畢業、包就業,即使學生在校表現較差也不會勸退或開除。只有解決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這些辦學導向問題,高職院校才能更加堅定為社會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初衷。
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習慣和能力等,而高職新生入學招生文化課程考核結果普遍不理想,這至少說明他們在中學階段文化知識的學習能力是比較薄弱的,在走入寬松環境的高職院校后,他們比中學階段擁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同時又少了如山如海的練習作業,在中學階段造就的被動式學習方式導致課前不預習、課中不做筆記和課后不復習、不寫作業,學習方面缺乏自律性和自學能力,學習過程過多地依賴學校和教師的監督,因此難以主動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索;在校學習的目的主要是混得一紙文憑,空余時間大多用來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游玩,甚至是看電影、打游戲,不能形成良好學習氛圍,反之又影響學習,最后導致惡性循環。[1]
根據對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領域的現狀分析和存在問題,通過探索和構建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來提高實踐教學效率和保障實踐教學質量勢在必行,傳幫帶模式作為中國一種傳統技藝傳承方法自古流傳至今,其形式和效果也一直被人們所認同。
傳幫帶模式是指師傅對徒弟或老手對新手在文化知識、技術技能和經歷經驗等方面傳授、幫助和帶領的一種形式,它又稱“師帶徒”或“結對子”;傳是指傳授,幫是指幫助,帶是指帶領。
在高職院校既有辦學條件和辦學目標下,傳幫帶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意義主要有如下幾點(如圖2所示)。
首先,突破高職院校辦學規模逐年增加而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或老化的瓶頸,彌補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資源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短板,讓更多的高職學生有機會接受深度實驗實操實訓。
其次,剛從中學階段畢業入學的高職新生,特別是初中畢業生或社會考生,由于缺乏高中階段的學習知識儲備或身份角色的轉換,融入大學生活往往都有一個心理適應期,傳幫帶模式能為新生架起由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大大縮短其新課程新環境的適應期,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最后,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新時代,高職學生敢闖敢拼,但缺乏經驗、技術、團隊與資本,傳幫帶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給有志于創新創業的高職學生孕育了創新創業的人生機遇和實踐平臺。
根據傳幫帶的特點以及高職院校傳統實踐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從建立傳幫帶機制、營造傳幫帶氛圍、構建傳幫帶團隊和規避傳幫帶風險等角度,提出傳幫帶模式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的解決方案與策略。
開展傳幫帶模式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從人員、技術以及管理等多個視角來構建傳幫帶模式的保障機制體制。
首先,建立“師傅引領”傳幫帶指導機制,高職學生技術技能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高職院校通過建立師傅引領機制,篩選品德優秀、技藝豐富的師傅來引領、傳授和指導徒弟,使其快速成長成才。
其次,建立“技術傳承”傳幫帶團隊機制,高職課程的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的、持續不斷的復雜過程,有些實驗或操作甚至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單靠某個或某幾個人努力就算做出成績,但時間長了也難以為繼,只有建立傳幫帶的技術傳承機制,使師傅徒弟形成團隊和梯隊,一茬接著一茬地干,這樣才有可能爆發出永續發展的生命力。
最后,建立“動態進出”傳幫帶約束機制,對于一些實踐教學傳幫帶模式中不積極、不認真的師傅或徒弟,在多次勸說無效的情況下必須勸退或開除,同時吸收學習意愿更強的學生加入;或定期組織評出若干優秀的師傅、徒弟以及師徒團隊予以嘉獎鼓勵,如“傳幫之星”“最佳組合”“成長之星”和“支援之星”等,另外,還可以將這些表現良好的師徒人員優先推薦到較好的實習單位或就業崗位。[2]
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幫助支持的和諧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只有形成上述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傳幫帶模式才有可能順利推進。
首先,設立傳幫帶實踐教學課程平臺,高職院校可依托校內實驗實訓場所、教師工作室以及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場所來搭建傳幫帶實踐教學課程平臺,以實踐教學為主線,積極爭取和引進校外相關行業、企業以及政府機構進行合作,從而更好地推動實踐教學朝深度和廣度發展。
其次,引導傳幫帶團隊參與技能競賽,引導傳幫帶團隊積極參加國家、省、市以及一些行業協會舉辦的各類專業技術技能競賽活動,這樣不僅為師生提供一個交流切磋的平臺,而且也開闊了傳幫帶模式的視野。
最后,鼓勵傳幫帶團隊開展創新研究與創業實踐,高職院校通過建立創新創業園、大學生科技園以及創業孵化基地等實踐場所,引導企事業、項目團隊和相關工作室等入駐,有了這些創新研究與創業實踐的真實場景,能幫助高職學生感受所學專業技能在市場上的運作、運營、管理和經營的環境,反過來又觸發他們在實踐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3]
高職院校傳幫帶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有效實施需要師徒團隊的良好互動來實現,美國教育學家諾爾斯M.Knowls提出的“成人學習基本假設”指出:在承認徒弟有自我導向的學習傾向上,以師傅豐富的教育經驗為學習資源,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以“個別帶動、小組互動、全體聯動”的形式來開展傳幫帶活動。
首先,建立技術傳承的項目小組,以招生考核綜合表現或上學期的學業成績為參照,安排班級學委按一定規則將全班學生分組和選出小組負責人,并將小組情況由學委匯總后報任課教師,以后該班的實踐教學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展開。
其次,構筑高職學生興趣社團,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專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發現,開展高職學生興趣社團活動便是有效的實踐教學傳幫帶途徑之一。結合高職院校為學生搭建的社團交流學習與展示的平臺,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視野,鍛煉其能力,培養興趣,找到自信,發展特長,讓學生收獲成功感和幸福感。
最后,組建專業課程實踐服務團隊,旨在協助和支持高職院校內外的社會服務工作,承接校內外企事業單位的技術研究和咨詢服務,為學生面向生產應用一線創設實踐操作平臺。還可以根據參與學生的技術服務能力以及用戶需求,拓展至相關實驗實訓室,這樣進而把教師的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程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并延伸到真實工作場景中,既為學生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提供保障,同時為一些困難學生解決勤工儉學的問題。[4]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的傳幫帶模式是一項雙向互動的工作,只有調動師傅和徒弟的積極性后,其有效性才有保障,因此,規避傳幫帶模式中的缺陷值得仔細探究。
首先是師傅和徒弟的甄別選定,以新生、師弟師妹或初學者等為傳幫帶模式中的徒弟,以品德端正、技術技能高超的教師、師兄師姐或同學等為傳幫帶模式中的師傅。
其次是界定師傅的職責和義務,師傅在不影響自身任務的同時,對徒弟進行操作示范、解答實踐學習中有關困惑和糾正實操中一些錯誤。
第三是明確徒弟的職責和義務,尊重師傅和虛心向師傅請教,在師傅指導下逐漸積累獨立操作和解決故障的技能。
最后是謹慎選定師傅和徒弟的搭配,提倡“自主結對,雙向選擇,推薦為輔”,樹立“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師傅,每位師傅都有值得學習的亮點”的理念,承認和強調每一位師傅的特色和能力,師徒之間在雙方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確立傳幫帶關系。[5]
高職院校通過傳幫帶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讓很多課程實踐內容的技術技能學習不再局限于時間、空間以及有限的實踐教學資源,有效地化解了辦學規模擴張帶來的實踐教學資源捉襟見肘的困境,這不僅提高了實踐教學的靈活度,也有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實踐教學質量和高職院校畢業生競爭力,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