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澄海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紀銳杰
案例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手段,但教學案例的運用有不同層次,教師需充分挖掘教學案例的內在價值,在案例教學情境中為學生創設優質的學習體驗,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教學案例的教學價值。但凡教學總離不開案例,沒有案例的純說理式教學是“空談”,這樣的課堂既乏味,又低效。恰當使用教學案例,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具體應用場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案例猶如一個“寶藏”,值得深度挖掘與探索。當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去精心打造教學案例,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體驗時,就能夠不斷發揮出教學案例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方面的價值。
教學案例的運用分為3個不同的層次,最低一層次是使用教學案例作為導入,起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氣氛、導入新課教學的作用,這在課堂教學中十分常見,是教學案例最基本的使用方式。但是僅僅把教學案例作為課堂導入,進去新課就把它丟在一旁,不能稱為案例教學,只是簡單的“案例導入”。第二層次是以案為例,將案例作為解釋理論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學生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甚至有醍醐灌頂的頓悟感。但如果只是“以案為例”,再精彩的案例也只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理解和記憶。以上兩種使用教學案例的方式很常見,但作用有限。OBE教學理念認為,教學聚焦的不是學生的“懂”,而是學生的“能”。如果能夠對教學案例進行拓展,教學案例不僅能起到導入和幫助理論學習的目的,還能貫穿教學全過程,聚焦學生的能力訓練和知識運用。這是案例教學的第三個層次,把教學案例作為教學項目、學習任務,真正發揮教學案例的教學價值觀,讓課堂變得“豐滿”而高效。下文以中職思政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實施第三層次的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從案例的選擇或案例情景、案例項目的設置開始。基于OBE理念的教學是成果導向的教學,教學成功與否的判定標準歸結起來就一條,即這樣一種教學是否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是否有利于達成教學成果。因此教學案例的選擇應根據目標成果進行倒推,注意把握三個點:目標點、興趣點和矛盾點。
目標點是學習藍圖,是課堂教學設計的聚焦點和出發點,是根據成果導向而確定的課堂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而在案例教學中,三維目標的實現,集中體現在學生的成果展示上。教學案例是否緊扣知識點,表現為教學案例與教學目標的相關性,切不可為了“博君一笑”而偏離教學目標,如果航向不對,速度越快偏離得越遠。我們以中職職業道德與法治為例,“職業道德”是這門課程的一個核心概念,在教授“職業道德”這個概念時應選用什么案例較為恰當呢?這里對比兩個案例:一個是木匠之祖“魯班”;另一個是俠盜“燕子李三”。如果不考慮其它案例優化設計的情境,單從這兩個人物看,俠盜“燕子李三”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盜亦有道”和“俠盜精神”與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并不一致,容易將課堂教學的目標帶偏。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教師要始終握好“手中線”,學生像“風箏”,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但是方向不能偏。
切中目標點是選擇案例的基本原則,但是如果案例不能吸引學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買賬”,再精彩的教學案例都是無效的。所以在切中知識目標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案例的“興趣點”。由于師生之間的代溝和知識水平等的差異,教師與學生的興趣點往往不一致,因此在選擇和設計教學案例時,教師要加強對“學情”的研究,既要照顧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更要關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材料。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簡便,學生興趣廣泛而多元,因此從話題與材料本身,很難切中每一個人的興趣點。但是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結構出發,我們可以捕捉到一般性的規律。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將相對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案例概括為“三不三符合”。“三不”是不難、不空、不俗;“三符合”是符合學生能力基礎、符合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心理特征。“不難”即教學案例應該是易于理解的,學生必須具備理解相關案例的知識儲備,如果創設為項目式教學案例,則必須確保學生有解決問題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學生只會對自己能夠理解,并能從中獲得成功體驗的教學案例感興趣。“不空”即教學案例應該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能打動人心的案例往往就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不俗”即教學案例不能過于“老套”,一個學生多次接觸、過于熟悉的教學案例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設計教學案例時,往往需要有轉折,甚至創設矛盾點。有時教師需要在更高的高度上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啟發學生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同樣以“職業道德”主題教學的案例選擇為例。僅從案例選擇上看,“魯班”是工匠之祖,以他為例是很恰當的,但這個案例過于“老套”,學生覺得“老生常談”,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學生的專業,選擇學生崇拜的對象作為案例,則效果更好。例如在跟動漫設計專業的學生談職業道德時,以鳥山明和宮崎駿等漫畫家為例,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除了從選擇的角度挖掘興趣點之外,從拓展“案例”的角度同樣能夠挖掘興趣點。例如,如果以“魯班”為例,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以案為例”,要對“魯班”進行深度挖掘,讓“老套”的案例更“有料”。具體的做法包括:引導學生收集“魯班”的傳說;探討“魯班”為代表的工匠精神對行業、國家民族精神的影響等。如果能夠對案例進行拓展,豐富教學案例,同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基于OBE理念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課堂教學不是純粹的知識填鴨,應該更加注重知識運用,即能力的訓練與養成。因此在設計教學案例時應該主動創設“矛盾點”,不讓教學案例過于平淡,不要把知識點或關鍵信息直接呈現出來,應該留出更多空間讓學生去探索。
同樣以“職業道德”主題教學的案例設計為例。除了圍繞“魯班”這樣的正面典型去設計教學案例之外,我們可以引用“負面”,或具有爭議性的案例,其優點是可以留出更多空間給學生,讓學生在案例探究中得到能力訓練。例如,可以引用汶川大地震的“范跑跑”事件為案例,在這個案例中,“范跑跑”對自己有許多的辯解理由,這就是案例中存在的“矛盾點”,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理清案例中的爭議。有時教師可以站在學生的對立面,通過對話,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辨和說理的能力。如果是在幼師等師范專業的課堂上,這樣的現實教學案例既有“矛盾點”,又符合學生的專業特征,當屬比較優質的教學案例。
澳大利亞弗蘭肯·海姆在《活躍課堂思維的教學策略》中指出,最好的學習發生在教師停止講授的時候。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教學效益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教師應該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過程。學習過程不應該局限在聽,而更多地表現在“思”與“做”,這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要在“做中學”。在教學中我們不應該直接告訴學生怎么做,更不應該代替學生做,而應該努力為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建構,輔助學生在思考或解決問題中不斷獲得學習體驗,并感受成功的樂趣。布魯納曾指出:當我們將“腳手架”應用于教學中,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即一個有能力的人幫助孩子從他們現有的發展水平向潛在的發展水平過渡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在學生的起點能力和終極目標之間搭建臺階,每個臺階就是一個“腳手架”,學生通過不斷地攀登臺階達到終極目標。搭建學習腳手架可以從知識與技能兩個方面著手。
在思政課教學中,我們希望學生能積極參與話題討論,在對話與思考中,逐漸將知識內化于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如此才能產生積極學習效益。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往往需要幫助才能表達自己的理解,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針對問題展開思考,也不知道如何談論自己的想法,究其根本原因,是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知識儲備相對薄弱。
為學生搭建學習腳手架,首先可以從筑牢學生的知識儲備入手,整理出必備知識清單,以“翻轉課堂”的方式,讓學生課前通過自習補齊知識的短板。以前面所列舉的“職業道德”的專題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前開列了包括歷史、經濟和倫理學三門學科、三個維度的知識清單。從歷史的維度,介紹中國科技史(以李約瑟的研究作為基礎)和以墨子、魯班等傳承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歷史人物。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介紹中國和地方的傳統工藝。從經濟學的維度,介紹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觀點,探究職業分工的意義及敬業精神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從哲學維度,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的相關知識。
學生不能對相關問題進行邏輯分析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思維條理性差,中職學生尤其如此。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不能對問題展開分析,我們可以運用思維導圖,提前對問題進行分解,為學生搭建分析的基本框架,學生沿著這個框架循序漸進,推進對問題的分析。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通過呈現或隱去某些關鍵詞句,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以“敬業”這一關鍵詞的分析為例,學生雖然知道“敬業”,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對這個概念進行深度的解讀,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如圖1的思維導圖。
運用思維導圖,教師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思維導圖就像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路線圖,學生運用教師提供的思維導圖先學會“按圖索驥”,再通過思維導圖逐步學會如何對一個話題進行批判性思考,為課堂教學案例的順利推進打下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優質的教學案例往往是綜合性的,能夠將所學知識點串聯起來,并通過案例構建起一個教學情境,學生在解決情境問題中,獲得綜合性訓練。根據OBE教育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成果展示是運用OBE理念開展案例教學的重要步驟,成果展示不僅以項目的形式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而且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終極標準。
OBE教育理念堅持的是成果決定而不是進程決定,學生不會被要求按嚴格的學習程序,按照相同的進度來學習,這種教學模式擴大了機會,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以OBE理念為指導的案例教學,并不要求學生以相同的步驟和方式來展示學習成果,在案例教學的進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可能是不同的,每個學生或學生團隊都能夠獲得符合個人實際的學習體驗,以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人人都能體驗成功。
以“敬業”專題教學為例,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或學生的成果目標定位為:①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生活中的情境案例進行有條理的分析。②能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敬業”問題的思考。這種目標定位不是知識記憶或其它量化考核指標,而是知識內化于心之后的成果展示,更符合思政課程的特征。圍繞成果目標,學生可以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例如調研報告、作品展示等。這種成果展示方式的優點在于,所有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能力基礎進行學習,并都能有自己的成果展示。學生不容易在規定學習進程的量化考核中失去學習動力,更能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為學生劃分等級,而是每個學生的成長。傳統課堂教學評價大多采用的是試卷書面考核的形式,每次考核除了少數排名靠前的學生,大多數學生在評價中獲得的都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負面體驗,雖然每個學生經過學習事實上都獲得了一定的成長,但是“看不到”。因此,我們必須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通過開展個性化評價,讓學生能夠在每次評價中看到自我的成長,評價不是為了分等級,評價是為了改進、成長。基于OBE的教學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知識掌握量的評價,而是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全方位評價,不僅包括知識內容,還包括表達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自學能力等,重點在于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以思政課程的教學評價為例,思政課作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是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教育與養成,教學更加注重的是價值觀的內化和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訓練,對于思政課學習成果的評價更加難以量化,所以筆者認為不應過度追求量化評價,而應該更多運用質化評價。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針對學生在學習研討和成果展示過程中的表現來綜合分析,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的成長檔案應該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留下的記錄和最終成果展示的效果評價。學習過程的記錄是學習過程中的作業、測驗卷、行為觀察表、學習筆記、討論發言記錄等;最終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演講、展演、書面和視覺等多種形式,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同學與自我三方。如果評價能貫穿于課堂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深入學生發展的每個環節,教師就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修正。學生能及時收到學習反饋,獲得正面學習體驗,教學評價成為增強學生信心,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有力手段。
案例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充分挖掘教學案例的價值,以OBE教學理念為指導,堅持成果導向,聚焦學生的“能”,在案例教學情境中為學生創設優質的學習體驗,最大限度發揮教學案例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