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種植必須以市場需求為指導,實現優質、高產、低成本、高收益的目標。必須加強生產管理,利用好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規?;⒓s化種植,逐步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系統模式,建立優質品牌,提高附加價值,提升市場地位,從而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馬鈴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對種植土壤要求較低。但對土壤孔隙度有一定要求,因此,在栽培過程中,可以采用深耕土地的方式翻松土壤,提高土壤孔隙度。馬鈴薯喜歡沙壤土,最好選擇排灌水條件好的土地進行種植,為馬鈴薯生長發育提供條件,同時要保證土地平整度。按時清除雜草,合理應用除草劑,不然會對施肥造成影響,必要時可以適量使用二甲戊靈33%、乙草胺50%、仲丁靈48%等除草劑,草害不嚴重時不使用。整地時,應施足底肥,一般每公頃施農家肥3.75萬kg或馬鈴薯專用肥1 200 kg,配合使用磷酸鉀復合肥300 kg、過磷酸鈣225 kg,提高土壤肥力,為馬鈴薯高產優質打下良好基礎。
選擇健康無疫病、品種純正、達到最佳萌芽狀態(0.5~1 cm)的馬鈴薯薯塊作為種薯,避免使用帶病腐爛的薯塊和畸形薯塊,一旦選用帶病種薯,尤其感染青枯病的種薯,不僅會影響單株生長,還能進行土壤傳病,根除難度特別大。在播種前,要對種薯進行浸種和消毒處理,利用殺菌劑進行浸種,一般用草木灰拌種或1%高錳酸鉀液消毒10 min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15 min后再進行播種,能夠殺死病菌,防止產生病害,有效補充馬鈴薯生長所需營養,同時提高植株抗病性能。
在薯塊種植過程中,最好直接播種整薯,省工省力,整薯播種的馬鈴薯營養充足、出苗齊整、長勢好,還能夠有效避免切口病蟲害。切薯時要豎切,保證每個薯塊有2個以上芽眼。如果使用切薯進行播種,需要使用純度為75%酒精對切口工具進行消毒。
實驗研究表明,不同海拔、不同地區馬鈴薯最佳播期不同,播期會直接影響馬鈴薯產量。因此,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最佳播期進行播種,在西南山區和北方地區,春馬鈴薯應當在土地深度10 cm左右、地溫穩定在7~8℃、土壤濕度“合墑”時,即可播種。春馬鈴薯播期可以依照晚霜時間來確定。在秋馬鈴薯播期,要盡量避免選擇高溫季節,力求在早霜前達到成熟狀態,可以依據馬鈴薯品種生育期結合當地早霜時間來推算馬鈴薯播種時間,也可以選擇日平均氣溫為15℃左右時播種。植株生長周期同樣影響馬鈴薯產量,脫毒馬鈴薯生產周期越長,產量就越高,因此,采用覆蓋栽培的馬鈴薯,可以提早播種。
在普通土壤肥力條件下,脫毒早熟馬鈴薯行距65 cm為宜,苗株距20 cm為宜,密度7.5萬株/hm為宜。在土壤肥沃條件下,可以降低種植密度,使個體發揮出最佳的增產潛力,密度宜為6.75萬株/hm。在土壤肥力較差條件下,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提高馬鈴薯產量,密度宜為9萬株/hm。
在進行覆膜播種時,應該選用寬度為75~100 cm的超薄膜進行覆蓋播種,在鋪膜過程中,將薄膜緊緊貼于土壤然后拉緊,將膜邊緣埋入10 cm的土里,并在膜上每間隔2 m左右的位置蓋1層土壓嚴,防止大風刮跑。過程順序為開溝→施肥→起壟→覆膜(要求:膜面平、膜拉緊、邊壓嚴、寬見光面)。覆膜播種能夠使土壤變得更加疏松,鎖住水分,保持土壤濕度,根據天氣變化,隨溫度熱脹冷縮,改善土壤透氣性,促進根部呼吸和營養吸收,有利于馬鈴薯莖葉生長,還可以起到保溫除草的作用。
依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及栽培方式確定中耕培土時間。一般情況下,年中耕培土除草次數2~3次即可。中耕培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通過中耕增加莖節數量,有利于匍匐莖成長,增加結薯量,從而提高產量。(2)實現除草效果,還能夠防止薯塊外露變綠,影響馬鈴薯銷售。(3)疏松土壤,增溫保墑,促進植株根系形成和塊莖生長膨大。
在播種后澆灌1次全溝“跑馬水”,達到濕潤土壤的目的。同時采用一定比例的乙草胺加水,通過噴霧方式進行芽前除草。在馬鈴薯長出幼苗后,若遇到干旱天氣,還要補充澆水,維持土壤濕度。馬鈴薯在長出花蕾到開花時段,塊莖變大,此時需水量較大,占到馬鈴薯整個生長周期的一半左右,是馬鈴薯需水臨界期,因此,需根據天氣情況及時澆水,保證土壤含水量。在馬鈴薯成熟期,需水量較低,過量澆水會降低土壤透氣性,導致馬鈴薯腐爛。
馬鈴薯作為一種高產農作物,對肥料需求量大,是忌氯作物。馬鈴薯整個生育期需按照“攻頭、保中、控尾”合理施肥。在馬鈴薯整地時或覆膜前以基肥為主,合理搭配化肥和有機肥。根據基肥施用情況,可在播種時添加種肥,一般使用二銨10 kg,采用穴施或溝施。在此過程中要避免肥料與種薯接觸,防止灼傷種薯。追肥一般施2~3次為宜,在馬鈴薯播種后1個月后至現雷前,結合植株長勢和中耕培土,配合澆水,施1次尿素15 kg、二銨10 kg追肥,在現蕾后至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結合中耕培土和澆水,施1次二銨15 kg、硫酸鉀復合肥30 kg,采取穴施方法。
農業防治主要措施有:(1)大力推廣抗病、抗蟲的馬鈴薯優良品種進行栽培;(2)采取多種適宜的種植模式,輪作、間作、套作等,不宜采用連作,禁止將馬鈴薯與其他茄科作物輪作。(3)做好田地清潔工作,在馬鈴薯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生病、遭蟲害的植物殘株、莖葉,減少土壤中的病菌數量和含蟲量。
(1)物理誘殺法。利用害蟲趨性誘殺害蟲,如糖醋液誘殺地老虎、新鮮馬糞誘殺螻蛄、黃板或藍板誘殺蚜蟲藥劑拌種等。(2)也可用天敵防治,如利用蜘蛛、瓢蟲、草蛉等捕食蚜蟲;灌水、灌根、撒施毒土可殺死地下害蟲。
生物防治技術能夠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輕對土壤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利用生物天敵或使用微生物及生物代謝物制劑等,實現以蟲治蟲、以病毒治蟲等。可以用天然合成物和生物制劑進行治理,輪換使用低毒高效無殘留化學農藥。
利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法。如:(1)采用純度為70%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噴霧防治馬鈴薯晚疫?。唬?)采用純度為5%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馬鈴薯病毒病;(3)采用純度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防治環腐病。(4)采用30%蒙邦蟲清100 mL/hm消滅地上與地下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