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很多地區主要農作物之一,近年來,隨著玉米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玉米產量及質量都得到了明顯提升。但是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干旱、洪澇、降水不均等,或種植技術落后、播種周期延誤等影響玉米產量。因此,應積極研究玉米種植技術,引進先進的高產種植技術,通過肥水管理、田間管理、適期播種、合理施肥、加強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手段,解決玉米在種植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為農民提供保障。
玉米適應環境能力相對較強,在玉米播種期間,一旦遇上干旱天氣,非常不利于玉米幼苗生長,導致玉米種子死亡。若玉米在生長初期遭遇干旱天氣,即便后期水分充足,也很容易影響玉米生長,甚至會導致玉米絕收。
玉米生命力比較頑強,在生長過程中對環境、土壤要求并不高。玉米土壤pH一般在5.5~7.5,一旦超出范圍,會影響玉米生長;其次,土壤溫度對玉米發芽、拔節、開花非常重要;土壤硬度也會關系玉米根系生長,需定期翻土,保證土地松軟,有利于提供氧氣和二氧化碳。要想實現玉米高產,必須保證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透氣性、存水性、含氧比例高。
玉米從種植階段到生長階段,一般會感染矮花葉病及粗縮病,導致玉米植株矮化,影響玉米產量。防治病毒病,通常使用氧化快樂果或抗蚜威可濕性粉劑,藥物濃度分別為40%和50%,然后根據種植面積選取合適的兌水量,選擇合適的噴灑方式進行防治。
青枯病主要發生于玉米生長后期,發病時葉會先青枯,然后莖部慢慢腐爛。嚴重時,發病率高達30%以上,一旦玉米染上青枯病,便會在一個星期左右枯死,對玉米傷害非常大。玉米青枯病發病嚴重情況與玉米品種、種植密度有關,若種植密度大,降雨后經太陽暴曬便會爆發。若氣候潮濕、降雨量大,玉米青枯病發生情況就會比較嚴重。一旦發生青枯病,應及時消除病殘體,集中燒毀,通過葉枯靈和瑞毒霉粉劑等藥物噴灑預防。
精細整地是改善玉米土壤條件、提高玉米產量的基本措施之一,標準一般為深、凈、細、實、平,主要做到深入耕地,精細耙地,改善土壤通透性;土壤疏松,讓土壤上虛下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滲水能力、蓄水能力和供肥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協調土壤中水分、肥料、空氣。此外,盡量不要在同一塊土地連續種植玉米,避免重茬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在開春種植前對土地進行合理規劃,若必須進行連續種植,也需對土地進行深耕和多次鎮壓,待玉米出苗后再次鎮壓,促進根系下扎,保證幼苗成長。
只有種子優良,才能促進玉米高產。但是在種植過程中,不同地區土壤條件、環境因素都不同,要根據土壤條件等選擇合適的種子。尤其在北方地區,玉米種植規模較大,在種植前更應該充分考慮區域環境,選擇生育期適中、緊湊型的玉米品種,以便于更好接受陽光照射。在種植前,還要進行藥物浸泡,避免蟲子啃食。
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不僅可以保證玉米幼苗存活,而且也能提升保苗效果。北方地區玉米播種時期為5月前后,并根據土壤干濕度選擇播種期。機器播種不僅可以保證種子均勻度,而且還解放了人力。播種好后進行檢查和鎮壓,避免機器播種遺漏的問題,確保播種全苗。在播種前后還要噴灑藥物,例如將噻吩磺隆兌水噴灑,實現播種、噴藥及鎮壓一體化,確保玉米在生長過程中不會遭受蟲草危害。
玉米出苗后,種植人員還應該對幼苗生長情況進行檢查,對于沒有出苗的地方、出苗不均勻的地方進行補苗,實現苗齊、苗勻及苗壯。若遇到連續干旱天氣,為了避免玉米幼苗因為缺少水分而無法正常生長,也需要對田間進行合理灌溉,在坡度較低的地方,通過圍堵、淺蹚方式,避免水分流失;若遇到連續降雨天氣,為了有效避免玉米幼苗因洪澇死亡,通過早蹚、深蹚等方式,減少土壤含水量。
水分和肥料是玉米成長的兩個基本條件,若水分充足、肥料充足既能保證玉米質量,又能保證玉米產量。其次,還要根據玉米生長情況進行二次追肥,避免個別幼苗缺少肥料影響生長,保證玉米產量。在施肥時,應合理控制施肥比例,并且用土覆蓋,避免肥料蒸發失去功效。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對水量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應根據土壤條件進行灌溉,確保玉米水分充足;若土壤水分過多,也要及時排水,避免玉米幼苗因為洪澇而死亡。在玉米生長期間,土壤水分需要保持在70%~80%,超出最大持水量不利于玉米健康生長。
合理密植是現代化高產玉米的重要措施,近年來,隨著玉米種植技術的提升和生產條件的改善,尤其是緊湊耐密的高產、抗倒玉米雜交的推廣,很多地區玉米產量再創新高。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土壤肥沃、管理水平高、肥料與水量投入量較多的地區適合密植,反之則不適合密植。
盡管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會受到天氣因素、技術因素的影響,但是做好細節種植,通過精細整地、選擇優良品種、適期播種、田間管理、水肥管理、合理密植等現代化玉米種植技術,可以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提升玉米種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