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黃瓜市場需求量較大,需不斷改進黃瓜種植技術,加大病蟲害防治,為大棚黃瓜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提高黃瓜種植經濟效益。
各地區氣候、地質、土壤條件存在差異,黃瓜質量、口感不同。因此,種植時,需依據當地環境進行選種,在種植前需對當地氣候變化、地質環境等進行全面了解,防止種子不符合當地具體情況。選擇抗高溫和抗病性較強的黃瓜種子,有助于提高黃瓜產量和種植面積。
選種后,種植戶要對種子進行初步加工和處理,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成活率,保證黃瓜產量。首先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浸泡溫度和時間要依據嚴格標準設定,溫度需要維持在50~60℃,時間通常在5 h左右。完成后,要對種子進行消毒,清除種子內可能存在的病菌,將消毒藥水依據一定比例進行稀釋后再次浸泡。浸泡后進入曬種環節,蒸發種子內的水分,避免種子因為潮濕變成壞種,在栽培時形成畸形苗。
黃瓜苗床準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黃瓜種植技術,可提高黃瓜成活率和出苗率。在苗床中要鋪設好營養豐富的土壤,為黃瓜苗提供生長所需的各種有機物質。要結合當地地質情況選擇土壤肥沃的地方,根據黃瓜目標產量規劃苗床面積。
在移栽幼苗前,需將大棚內的土壤進行深翻,將黃瓜生長所需的化肥灑在土壤表面,比如尿素、過磷酸鈣、有機化肥等,豐富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提高土壤肥力。將化肥撒在土壤表面后,再次進行深翻,更好的保存營養。在深翻后,要移栽黃瓜幼苗,當幼苗長到三心一葉時最適合移入大棚中,要根據幼苗生長狀況,將高度不同的幼苗栽種在不同區域內,幼苗之間要預留一定空間,避免過于擁擠造成養分不足或稀疏浪費空間。
當幼苗移栽入大棚后,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田間管理。移栽后,種植戶需嚴格控制大棚溫度和濕度,確保棚內溫濕度適合黃瓜生長,同時要保證棚內氧氣充足。要定期對苗株進行深耕和中耕,促進黃瓜中層和深層根系形成。當黃瓜長到8~12片葉時,不再進行中耕,可以將竹棍插入土壤中,拉上直線,使黃瓜可以圍繞直線生長。
黃瓜猝倒病通常出現在幼苗期。該病害會對黃瓜根莖產生危害,使得幼苗不立進而死亡。可以在發病初期使用大生M-45和多菌靈,依據一定比例進行稀釋,然后向幼苗噴灑。
黃瓜枯萎病通常出現在幼苗及成株上,尤其在結瓜前發病率最高。出現該病后,黃瓜莖基部顏色變成褐色并不斷萎縮,葉子萎蔫和猝倒。成株發病時黃瓜葉會萎蔫,數天后會全部枯萎,根部腐爛。在病發前期使用50%混殺硫懸浮劑500~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液400~500倍液等進行根部灌溉。
該病害主要病發區域集中在黃瓜葉片、葉柄和莖蔓,在病發前期會出現白色圓形小斑點,后期會出現大量白粉霉斑,有時候會出現黑色小粒點。在10~30℃環境下,發病率增加,在缺少肥料、濕度較高、植株較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病,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時機防治該病,利用粉銹寧乳液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稀釋后噴灑。
該病害屬于高濕、低溫型病害,主要會對幼瓜、莖部和葉片產生影響。在病發時,黃瓜表面會變黃并發生灰霉的情況,隨著發病情況持續嚴重,葉片會出現脫落,最后根部和莖腐爛,要保證棚中溫度適宜,降低該病發生概率。將發病黃瓜及時清除,然后使用速克靈、施加樂懸浮劑按照一定比例稀釋后噴灑。
在發病初期,可摘除受害嚴重的葉子,并保證棚內良好的通風條件,若蟲害十分嚴重,則需要通過藥劑進行控制,依據一定比例稀釋后噴灑,達到殺蟲的效果。
若大棚中出現紅蜘蛛,可以使用滿特天王星乳油按照一定比例稀釋后進行噴灑,也可以使用愛福丁、瀏陽霉素稀釋液作為防治藥劑,但是在噴灑過程中,要保證用量科學和噴灑均勻。針對噴灑設備中的竹竿等材料,必須進行消毒,保證枯葉及時得到清理,避免蟲害再次出現。
可以選擇黃板誘殺白粉虱成蟲,還可以將白粉虱天敵麗蚜小蜂引入大棚中,起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線蟲會使黃瓜出現葉片發黃甚至枯死的情況,對于黃瓜產量產生不利影響。在育苗過程中要保證土壤中沒有病害,在種植期間,要封閉大棚膜,保證土壤溫度。若在植株生長后期發現該蟲害,要及時處理,噴灑愛福丁或甲殼豐稀釋液。在黃瓜生長后期可以通過根部灌溉起到防治線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