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羊養殖過程中,布病發生率較高,會給養殖業健康發展造成很大影響,并且會對飼養人員健康產生威脅。在養殖過程中,實施相應的防控措施是預防該種疾病發生的主要手段。但是,養殖和獸醫等人員對布病認識不深,影響了牛羊布病防治效率。另外,牛羊布病防控還與當地防控技術、獸醫數量、資金投入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是影響牛羊布病防控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分析了牛羊布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為牛羊布病防治提供參考,降低牛羊布病對養殖業造成的不良影響,促進牛羊養殖業健康發展。
目前,雖然中國已建立了基層檢驗體系,但是缺乏完善的檢測機制,加之人員配置不合理及應用設備滯后等因素的影響,牛羊布病檢測效果不理想。例如使用實驗室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對致病菌進行檢測是檢測牛羊布病的主要方法,為了確保檢測結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降低檢測結果誤差率,需在檢測階段,做好對檢測設備及環境的管控工作,為檢測工作的進行提供有利條件。但是,一些鄉鎮中并不具備獸醫實驗室,更加沒有檢測設施,導致牛羊布病檢測不完善,影響了牛羊布病檢測效率。
在防控牛羊布病過程中,疫苗是有效的防治措施,但部分養殖人員認知不足,而且因為經濟效益原因,在養殖過程中,并沒有主動給牛羊注射疫苗,提高了牛羊布病發生概率。
血液也是布病傳染的主要途徑,在對牛羊接產過程中,會直接觸碰到牛羊血液,導致致病菌進入到人體中。在接產過程中,沒有根據要求配帶手套且直接進行操作,會直接觸碰到牛羊血液,提高牛羊布病概率。
在控制污染過程中,需要做好相應的防控工作,嚴格處理感染牛羊、將感染布病的人員進行隔離、銷毀患病畜肉、禁止患畜肉流入市場等。然而,在鄉鎮養殖業發展中,監督力度薄弱問題始終存在,在對患病牛羊妥善處理上存在較多問題,例如沒有將患病牲畜進行焚燒處理,而是將其直接掩埋。當有人員感染布病后,并沒有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造成嚴重后果。此外,基層畜牧防疫站建設不足,僅僅對部分定點屠宰場進行監控,而對民間屠宰場監控力度較弱,無法及時有效管控患病牲畜,即便推行了舉報監督制度,但是該制度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優化牛羊布病監控體系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投入充足資金,在農村建立布病檢查實驗機構,同時合理調配人員,設立專門職位,創建常態的布病監測體系,鼓勵和指導養殖人員開展布病檢測工作。與此同時,根據當前牛羊布病流行具體情況,對防控技術和措施進行升級,引入先進的布病檢測設備,提高牛羊布病致病菌鑒別的準確性。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升檢測人員工作能力,在檢測過程中及時消毒工具,降低感染及溶血等現象發生概率。
第一,養殖人員需科學、規范喂養牛羊,特別是在牛羊接產階段,應嚴格按照接產技術要求進行規范化操作,避免不配帶手套直接觸碰患畜血液。及時焚燒死亡牲畜,控制傳染源。根據季節變化,對牛羊居住環境進行全面消毒,確保牲畜飲用食物干凈衛生。第二,持續提升獸醫人員布病防控技術水平,以便更好適應當下牲畜養殖發展要求,并開展有效的防控措施。技術人員應積極向養殖人員宣傳有關疾病防控知識,提升其防控意識,同時及時了解牛羊健康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實施相應對策。
三聯政策指養殖人員、獸醫及政府部門三方聯合起來進行牛羊布病防控工作。在防控工作過程中,需要建立數據庫,詳細登記區域內牛羊數量、健康情況等,定時組織疫苗接種工作,將患有疾病的牲畜給予隔離治療。政府部門應給予養殖人員相關的資金補助,充分調動養殖人員積極性,并讓養殖人員學習布病防控方法。此外,政府部門需要提升獸醫工作人員福利待遇,統一調配技術人員進行牛羊布病防控工作,加強傳染疾病防控效果,降低布病給牛羊養殖帶來的不良影響。
為了鞏固牛羊布病防控效果,需積極落實免疫工作,依據養殖情況,積極完成牛羊布病接種工作。可以使用減毒活疫苗,結合牛羊年齡來確定接種劑量,成年的牛可以接種5劑。也可以使用弱毒活疫苗進行防治,同樣結合羊年齡來確定使用劑量,如成年的羊使用劑量為1劑。牛犢和羔羊接種疫苗后,需要間隔30 d再次接種。在牛羊接種完疫苗3 d內,不可使用抗生素藥物,并且在疫苗接種階段,應縮減對牛羊舍消毒的次數,避免其它藥物對疫苗效果產生不利影響。若牛羊生病應延遲接種疫苗,確保疫苗有效性,使牛羊機體產生抗體。
第一,對牛羊舍進行定期消毒。養殖人員需根據相關場所技術規范來開展消毒工作,消滅布病傳染途徑。第二,對存在布病的牲畜進行捕殺和妥善處理。政府部門需提高捕殺感染牲畜補助金額,降低養殖人員經濟損失,同時可以提高其處理患病牲畜的積極性,開展無害化處理。第三,對于感染布病且沒有治愈的人員應禁止飼養牛羊,同時不可讓其參與牛羊檢疫、防疫及屠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