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上一茬農作物收獲工作后,要將其秸稈和殘茬覆蓋于地表上部,既能起到防風固土的作用,還能減少水土流失。為使地表覆蓋物充分發揮作用,確保播種工作順利進行,就要選擇帶粉碎裝置的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秸稈粉碎與拋灑等工作,并做好地表秸稈殘茬處理工作。一般可采取小麥聯合收獲機粉碎小麥秸稈,并將小麥留茬20 cm;對于玉米秸稈粉碎工作,則要借助玉米聯合收割機完成。
免耕播種明顯區別于傳統耕作方式,由于在播種地表覆蓋一定量的農作物秸稈,需借助有特殊功能的免耕播種機完成播種作業。免耕播種機必須有良好的入土性能,同時防堵效果較好,經過均勻播種滿足免耕播種技術要求,具體包括玉米和小麥免耕播種、良種選擇、化肥深施等。
在選用植保機過程中,要綜合分析農作物類型、種植規模、施藥要求等,通常建議選擇耗能低、效率高、環保性能強的植保機械。隨著自走式高桿彌霧噴霧機大范圍應用,通過噴施除草劑控制雜草生長,噴施殺蟲劑抑制病蟲害。
一般在完成小麥秸稈粉碎工作后,就要在播種前利用深松機開展深松作業,為充分打破犁底層,就要確保深松機作業深度大于30 cm,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議每2年開展1次深松作業,此外,由于深松機在覆蓋秸稈的地表上開展深松作業,為避免秸稈堵塞深松機等,在選擇深松機過程中,需格外關注其防堵性能。
保護性耕作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在農機技術逐漸更新的背景下,更要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與推廣。通過機械化免耕、少耕,盡可能簡化農業生產流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確保提升生產效率、質量。在部分長期踐行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地區,還可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作用,最終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提升農作物產量。
在未實行保護性耕作技術前,大部分地區會通過焚燒處理秸稈,在焚燒過程中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并直接污染大氣環境,影響空氣質量。而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可以從根源上杜絕焚燒秸稈所造成的空氣污染,而且還能確保資源的合理優化與配置,提高土壤有機物質含量和蓄水保墑能力,盡可能改良土壤。
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傳統耕作模式,并與現代農業機械化融合發展,在保護土壤資源的基礎上,深入貫徹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此外,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全面實施,轉變了農民種植觀念,通過科學管理、合理耕種,全面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首先,相關部門要明確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的重要意義,并做好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及培訓師資隊伍的安排工作,在細化培訓流程的基礎上,明確培訓注意事項。向廣大村民大力宣傳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此外,組織培訓教師入戶調研,充分了解廣大農民對知識及技術的需求情況,同時,可組織編寫相關培訓教材,內容包括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養殖技術、農作物栽培技術、機械深松技術等。最后,可根據培訓教材制作相應的教具,在培訓過程中做到手把手教學,不斷提高廣大農戶的專業能力與操作水平。
可邀請當地著名的農技專家擔任講師,向廣大農民介紹保護性耕作技術,使農民了解保護性耕作技術與傳統耕作技術的根本區別。重點介紹通過免耕或少耕減輕土壤種植壓力,將農作物秸稈覆蓋于種植地表面,利用殘茬起到固土保墑等作用,借助機械完成播種作業,并通過噴施農藥控制雜草及病蟲害威脅。授課內容要深入淺出,使農民意識到傳統耕作模式對農業發展的不利影響。經過以上措施,使農民對保護性耕作技術有全新的認知,并且明確深耕不到位原因,盡可能消除農民的抵觸情緒。
政府部門要對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充分發揮自身引導性作用,將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當做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制定具體推廣方案及細則,通過多方協作更好落實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
首先,要做好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應用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宣傳效果。除要做好技術宣傳外,還要高度重視示范基地建設,使農民真正意識到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優勢,提高農民積極性。另外,著重培養農機大戶、種植大戶,并以鄉鎮為單位邀請技術人員為其提供優質技能培訓,不斷提高技術能力與技術水平,爭取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還可分批次組織農民免費參與技術培訓,盡可能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農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知。
要想在短時間內大范圍推廣與應用農業機械,就需將其與農藝技術有效融合。探索出農機農藝相結合的優質推廣體系。此外,還可通過理論課程、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等活動,促使農機與農藝深度融合發展。
要想完善基層農機服務體系,就要不斷促進相關企業間的溝通與協作,為農業生產提供長效服務機制。首先,可組建一支農機技術服務團隊,并由農機生產企業和技術人員為廣大購機農戶提供優質售后服務,幫助其解決售后難題及機具調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