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雪松

生活里有詩,但沒有所謂的遠方,因為它就在眼前,我用筆用心記錄的每一個瞬間。
濰坊是一座很浪漫的城市。每年春天,這里有一場世界聞名的風箏大會,萬人匯聚,把手中各色各樣的風箏放飛上天,一時間,萬象歡騰。
這座位于山東半島西部的海邊城市,似乎就是為風箏而存在的。它北瀕渤海灣,南臨黃海,一到春天風多雨少,風向單一,溫度和風速都特別適合將風箏“托”上天。從兩千年前誕生在這里的世界第一只風箏飛上天空開始,濰坊人手中的風箏線就一直沒斷過。
如果你有幸,能趕上一場風箏節,那么眼見的盛況會顛覆你的風箏觀,乃至世界觀。在這里,沒有什么是不能飛到天上的。用濰坊人的話說:當你們還把“你咋不上天呢”當作一句質疑別人的口頭禪時,我們想的是,還有什么是不能上天的?第一次來風箏節的人,無一不會驚得合不攏嘴。尺寸上,從幾十米到成百上千米,大大小小的風箏從頭頂轟然而過,最新沖擊世界紀錄的是七千四百米的龍頭蜈蚣串風箏;類別上,傳統的燕鶴蟬蝶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現代人的奇思妙想創新迭代,連神舟飛船與天宮號對接、宇航員出艙太空行走的景象都能用風箏再現。總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濰坊人做不到的。而濰坊人的樂趣更上一層,用風箏實現他們的浪漫無際,讓神仙人物與動漫主角來一場同游,讓海里游的和天上飛的終極碰面……這些文人大拿都編不出的劇情,濰坊人用風箏實現了。
站在其間,你能感受到濰坊人的浪漫,也能感受到激情和渴望。所有這些情感,從醞釀、構思,到扎制、繪畫……少則幾天幾十天,多則幾個月甚至一整年,會在每年春季的這一天沖上云霄,隨風飛揚。黃海邊、沙灘上,地面的人奔跑歡笑仰望天空,頭頂的風箏在無際的高遠之中伸展飄搖,俯瞰眾生。濰坊的人和風箏,以這樣的一場盛事迎接春天。
如果說,人類的浪漫是從第一次仰望星空開始,那么濰坊人已經用風箏實現了與天空零距離。世界上的第一只風箏就誕生在這里,濰坊人墨翟制作的一只木質鷂子,是世界公認的人類史上第一個飛上天空的物體,隨后,同為濰坊人的魯班改成了竹質,后來又有了紙質……年逾七旬的張效東是濰坊風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我們見到他,是在老人那間五十平米的工作室里,其中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箏。“從1984年的第一屆濰坊風箏節開始,我一屆沒落。”老人說。扎風箏的技藝,是從父親那里學來的,但最初父親不許他干這一行,怕他養不活自己。最終,年輕時干過的各行手藝活兒攢下的技能,和一直深埋心底的對風箏的癡迷,成為了他回歸風箏的支撐。每年的風箏節他不但參與還都有創新,折疊風箏和夜光風箏也是由他首創的,他教過的弟子至少有一萬人。“我覺得風箏不僅是娛樂,也是修身養性的方式,每一次創新,它的結構取材都要考慮與風力的平衡,才能達到理想。”
有人說:給濰坊人一根繩,他們能把全世界送上天。在我看來,這根繩更是一種延伸,古老的技藝、祖先的溫度,由一根風箏線延伸至今,在一收一放中越飛越高,而飛起來的,是人們自己。